鹰暮穷途(120)
作者/三木秉风(周凤森)
未来东方文化必将被世界认同
战略战术都是工具,犹如“宝剑配英雄”,无尚战略置于庸才手中不过“千里马饿死于槽枥间”一般。世界政治格局及经济重心的东移呼喊中国的战略政治家出现,以领导纷扰攘极的世界。世界需要在理性和谐中道法自然,而不是在弱肉强食中重塑丛林原则。未来必须是各民族、种族达到互利共赢,而《 孙子兵法》“不战而胜”理念为人类解决各类矛盾提供了和平启示。该《兵法》自始至终围绕一个“胜”字展开,从先胜到全胜,再到不战而胜,从上兵伐谋,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古老中国早已认识到正义战 争之目的并非侵略及霸权,而是“止戈”以成就“武”德!这也是《孙子兵法》的战 争指导原则。《兵法》体现出战 争之目的即是以战止战,以战求和。“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明君良将,警之慎之,不可不察”。
中国面对美国自二战后的多次挑衅,只有在朝鲜战 争中短兵相接。慎战与不打无准备之战,是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军事指导原则。慎战要求战 争决策者,一是不轻易发动战 争,二是不打无准备战 争,三是不打无把握战 争,四是“兵贵速不贵久”,不打旷日持久之战,五是讲究战 争艺术和出师有名于国际道义,正义之师则会得道多助,六是调整战区分工,做好南海、东海及印度洋等日、印等国家可能多线作战的准备,崛起的中国已经输不起未来任何一场战 争,我们将不再忍受“韬光养晦”未来要在战 争临头时一战而定东土乾坤。
《 孙子兵法》在第一篇《计篇》中提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和“七计”,“经之以五事”即道、天、地、将、法,“校之以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通过比较五事、七计,基本达到了未战而已庙算胜负的目的。《计篇》将“ 道”放在“五事七计”首位, 例如“主孰有道“,为什么呢?因为“道”是天意的体现,自然之道提倡和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孙子认为最好的战 争并非百战百胜,“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善之善者也”。若不战而屈人之兵必先“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即从谋略上胜敌一筹,让敌人产生畏战怯战之心,主动放弃战争之念。其次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争议,达到和平的目的。而西方战略中用航母武力恫吓或军事击败对手已属下下之策了,因其失去了自然法则中的道义性。蒋介石在解放战 争初期犯下了攻城掠地分兵把守的错误,从而丧失了整个解放战 争的战略主动权。而今之美国正在犯下蒋介石当年的同样错误。
孙子认为,“谋攻之法……当以全胜于天下,兵不顿而利可全”,即不损兵折将而全胜于天下,是善谋所致。《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篇强调了作战物资准备工作的重要性。而《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之结论则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第四篇之《形》篇对“形”进行了准确刻画。形从字意看是显山露水的有状有体的外在态势。战 争要靠有形力量去战胜对方,军形,队形,阵形,敌我双方大都依据有形之势,排兵布阵,作出判断和发号施令。然而战 争的关键之点,不是战胜对手,而是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不被对方所战胜。所以“不可胜则守,可胜则攻。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自保且全胜是守与攻的基本原则。善战者首先立于不败之地,其次才巧妙布局,在关键时间、关键地点、集中兵力以优势之强,利用有力地形“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谷,随形就势战胜对手。《形》篇关键思想是“先胜而后求战”,即不打无把握之仗。然后等待机会,制定各种战 争预案,一旦对方露出薄弱环节或者出现纰漏,以雷惊风扫之势致敌于“一棋不慎满盘皆输”的结果。
军事是解决政治分歧的最后手段!未来中国若引领世界思想方向,东方文化必须被世界认同,我们的军事战略能力,经济驾驭能力,外交说服能力等必当作为后盾。中国的一 带 一 路、亚投行、金砖银行、中欧战略对接、上合组织等等都是在美国“亚太再平衡”的被遏制状态下展开的,中国人谋划全球的能力已经为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敲响了丧钟。几百年的西方历史已经证明,资本帝国对其它国外民族是不讲民主与人权下的平等协商的,军事斗争、经济斗争、外交手段等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因为东西方思想上的碰撞也许最终会体现在军事战略对决上。
据说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经对邓公讲过“新加坡人大多来自福建广东穷人之后裔,他们跋山涉水来到南洋,而当时达官显宦、文人学士之精英后人则留在中原发展,因此新加坡人做得到的事情中国人一定做得更好”。新加坡成功的关键是英国人留下的法治精神与儒家文化思想的高度结合 。西方的法治文明(市场经济)和东方的思想文明(儒道思想)的真正碰撞也许才刚刚开始,但这个爆发地点不是在新加坡而是将由中国大陆全面发酵。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