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我的父亲,是一位农村的老共产党员。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好像从来没有对我们说教过,好像从来没有要求我们要好好学习啦,不好好学习就没有前途啦,我印象最深的几句话是:1986年高考季,父亲送我去考场时说:“好好考,实在考不上,我再接着供你补习”;自治区50大庆时,对在农村村干部任满30年的支部书记给予每月1000元的生活费补助,后来西吉县一位副县长来西宁考察马铃薯引种事宜,谈起这个话题,说是如果找一下乡上的话,满30年的所有村干部最后都给了,我的父亲是16岁起就担任大队会计,后来任村长,再后来任村支部书记,县长说,这个应该找找的,找了肯定能拿到,但现在已经不行了,这个村已经过了。后来我和父亲说起这个话题,他很淡定的说:“人家就是说的要30年的支部书记嘛”,我说老百姓有政策的话就要享受到国家的福利的,他告诉我一个词“吃亏是福”;我工作的地方距离老家比较远,在西宁,平常回家不多,偶尔回家一趟,和父亲聊起来时下的一些社会思潮,他总说,你们这一代对传统文化应该好好学习,再要记住:“平淡生活才是真”。
记得1987年暑假回家,妈妈拿出来一张《固原日报》给我看,内容是关于马营村粮食作物套种的大篇幅报道,图文并茂,主角是我的父亲,妈妈说,那天村里来了好多小卧车,总有七八十辆吧,场里停不下,一直停到公路上去了。
我上大学的四年里,每年春节假期都能去村里的大戏台看戏,戏是秦腔,演员是本村的戏曲爱好者,在农闲时节排练的,那时父亲是村长,动员村里老的艺人出来带徒以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带上干粮和老艺人村小校长一起去陕西购买道具,学习村剧团管理经验,经过大家的一致努力,马营村的秦剧团在十里八乡已经小有名气。那几年的春节,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就是村里的大戏台了;我也去过几次,剧团水平我不懂,但见到了不少小学、初中、高中的学友。现在大戏台不见了,可能是农村社会快速进入了信息时代的缘故吧。
大学毕业,我被分派到青海省西宁铁路分局柯柯工务段,离家不是一般的远,回家一趟坐车要从柯柯坐火车10小时到西宁(如果慢车的话就要23小时,走400公里),从西宁到兰州火车6小时左右,从兰州到西吉要14小时的长途汽车(在兰州必须住宿一晚),那时的交通实在是不方便,不像现在,要不自己开车,要不坐火车汽车,时间都很快,时代确实不一样了。但不知道谁制定的四年一次的探父母假期,实在不人性,谁能没有父母,为什么不能规定一年一次探父母假呢?我们一直说要孝道,你法律规定我四年一次见父母,“孝道”何来?几年见父母一次(这几年多一些,因为我离开了体制,自己找饭吃了),父亲总是告诉我“吃亏是福”“平淡生活”,原来我一直不理解,直到我今年知天命的年岁时,才理解了父亲的话语的真谛,那就是告诫我,“不要与小人争利,不要与君子争名”。
我的老家西吉是一个十年九旱的苦寒之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署认证的人类不宜居住地,但我的祖祖辈辈生活在那片土地上,与天斗与地斗,后代们仍然繁衍生息在那片土地上,诞生了“中国文学之乡”“中国西芹之乡”,遍野的梯田媲美大寨,“看梯田,何必去大寨”成为了老家西吉的其中一张名片。
记得1992年接到父亲的来信,信里面写了他关于山地水土保持的一些想法,说如果把雨水能留到田里就好了,最好能把地推平。可是,那时的人们还很穷,政府也没有多余的银子搞农田基本建设,父亲就动员爷爷、母亲和二弟(那时二弟说啥都不去上学了,在家帮父母料理农田),用铁锹、洋镐、架子车,用一个严寒的冬天把自家的两亩山地改成了平地,并把早先移除的肥土重新铺到平地里,第二年,修建的平地里的小麦产量是山地的三倍还多,从而激发了父亲的斗志:“一定要把马营村的所有山地都改成梯田”,从此,父亲开启了旅游模式,乡里县里村里乡里县里村里乡里县里村里;终于,在政府的关心下,马营村在西吉县第一个做为全村梯田试点,一次性进驻推土机20台。
我上大学时家里很穷,接到录取通知书后父亲带我去做了一套西装,说要去见世面了,也不能太寒酸,但父亲穿的一直是粗布旧衣,补丁上面再补丁,但出来了一个我这么能花钱的学生,他也是没办法。为了供给我、二弟、三弟的学习,种粮的收益显然不够用,父亲就试验种植中药材,率先在马营村试验种植成功了黄芪、黄芩、茵陈、金银花等中药材,收益是种粮食的好多倍,不但解决了我们兄弟几个人的学费问题,还给家里添置了黑白电视机、摩托车。
上周回老家陪父母小住十天,没去走访亲朋,天天和父母在一起,一起做饭,一起聊天,母亲给我讲了好多她所经历的事情,其中一件事情,母亲说起来也叫人啼笑皆非:原来在农业社时,是统一劳作,统一分粮,母亲说分粮是不能叫父亲去的,因为有好几次他都是空口袋回家的,问他粮食呢,他回答母亲让给更穷的人家了,咱家这几天还有几把面,还有点野菜洋芋叶子呢,等下个月了再分粮;可他不知道,那时家里也已经断粮了。
母亲说,想起过去,今天的生活已经是在天堂了;父亲说,我们的国家,是铜墙铁壁。
父亲今年73岁,明显的老了,但前几天还准备去找找固原市的领导,看看能不能给马营村搞一个藜麦的试验种植项目。虽说已经不是村干部,但心思,一直在村子里。
(2018年9月30日于西宁,曹彦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