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间,年味的传承与新生
作者︱李荣甲
年,如一位优雅的过客,轻盈地穿过时光的长廊,悄然离去,只留下淡淡的痕迹,引发人们对往昔岁月的无尽感慨。
不知何时起,“过年没年味”“不如儿时有趣”的喟叹,像风一般在人群中飘散。但实际上,年味并未消逝,它恰似一坛陈酿,在岁月的窖藏中,不断变换着独特的风味,等待着人们用心品味。
小时候,过年宛如一场绚丽的梦幻之约。那是一个被甜蜜、新衣与欢笑充斥的纯真世界。新年渐近,空气中仿佛弥漫着神秘的魔法因子,撩拨着我们纯真而急切的心弦。
过年,是新衣上灵动的盘扣,似蝴蝶轻舞,承载着新年憧憬;是兜里五彩的糖果,如宝石闪耀,散发着甜蜜诱惑;是与伙伴在雪中嬉闹,那串串脚印,如跳跃音符,奏响童年欢歌。
烟花,是儿时过年最璀璨的期待。当夜幕如墨,烟花便如仙子下凡,在夜空中绽放华彩。或如流星划过,瞬间照亮夜空;或似繁花盛开,花瓣纷飞。
我们仰头凝望,眼中满是惊喜,纯真的目光将烟花的绚烂铭刻心底。那时的年夜饭,是无需思索的味蕾狂欢,满桌佳肴似宝藏,我们大快朵颐,却未留意父母在厨房忙碌身影背后的爱意。
然而,时光流转,我们在岁月中成长,接过生活的重担。从看烟花的孩童,变为为孩子点燃烟花的大人;从享受年夜饭的食客,成为烹制年夜饭的大厨。
随着年龄增长,时代也发生巨变。过去,过年邻里串门,热闹非凡,孩子街头巷尾追逐,村子沉浸在欢乐中。如今,城市化进程加快,高楼大厦林立,邻里关系不再亲密。
过年时,手机拜年虽便捷,却少了面对面的温暖。社交媒体兴起,让部分人在虚拟世界迷失,忽略了身边亲人。
但过年的本质从未改变。我们深知,过年的意义已从自我享受转为给予家人幸福。当我们在灶台精心烹饪,想着家人的喜好;当我们点燃烟花,看到孩子眼中的惊喜,便明白快乐形式虽变,温暖从未缺席。
过年,是打扫房间,让家焕然一新;是挑选春联,书写新年期许;是采购年货,融入对家人的关爱。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思考如何传承创新年味。一方面,重拾传统习俗,如手工制作年货,让孩子参与写春联、剪窗花,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另一方面,结合现代科技,通过线上团圆、云拜年等方式,让不能相聚的亲人也能共享年味。还可举办社区春节活动,增进邻里感情,营造浓厚节日氛围。
过年,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都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是亲情交融的温暖瞬间。它是围坐时的欢声笑语,是长辈发红包的殷切期望,是亲友间的热情问候,是跨越距离的牵挂祝福。
每至过年,游子归心似箭,家是心灵港湾,是年味汇聚之处。万家灯火中,家家团圆,温馨幸福是年味的最佳诠释。
或许,年味藏于为家人忙碌的身影、孩子纯真的笑容、亲人深情的目光中。它不仅是一种氛围,更是情感传承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愿我们珍惜每个春节,用心感受年味,让这份美好在时光中延续。
作者简介:李荣甲,籍贯广西德保,中共党员,中学数学高级教师,现供职于德保县第一初级中学。临近退休兴趣之舟悄然驶向了文学的广阔天地。《世界文学》签约诗人,第十届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现为《中外诗人》注册会员,多篇作品刊登于《百色作家》、《右江日报》、《广西诗词》、《山东作家》、《作家文学》、《中外诗人》、《中国长江文学社》、《中国人民诗刊》和《世界文学》等文学殿堂,每一行字句都凝聚着对语言韵律的准确把握和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洞察。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启事
墨韵新年•中华黄河杯文学盛宴大赛征稿启事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