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过豫西平原,千亩麦田泛着新绿。在河南省宝丰县马街村的田野间,一场跨越千年的曲艺盛宴如约而至。2025年农历正月十三,第728届马街书会在晨曦中拉开帷幕,来自全国28个省市的1700余名民间艺人汇聚于此,用最地道的乡音唱响中华曲艺的千年传承。这场始于元代的民间盛会,在新时代焕发出愈发璀璨的文化光芒。
一、千年麦田里的文化基因
马街书会的文化密码深植于中原农耕文明的沃土。自元代以来,这片麦田就见证着民间艺人的智慧结晶。不同于宫廷艺术的精致雕琢,马街艺人以天地为舞台,将三弦书、河南坠子、大调曲子等民间曲艺与农耕节律完美融合。今年书会上,84岁的三弦书传承人李老汉在麦垄间即兴创作的《春耕谣》,将二十四节气与传统曲牌巧妙结合,赢得满堂喝彩。
独特的"麦田剧场"构建出天人合一的表演场域。艺人们脚踏黄土,头顶蓝天,用原生态的唱腔演绎着《包公案》《杨家将》等传统书目。这种返璞归真的艺术形态,恰如河南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宏所言:"马街书会是中华曲艺的活态基因库,每一段唱腔都凝结着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
文化传承在这里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今年书会特设"师徒擂台",72对艺人在田间比拼技艺。青年艺人张伟创新演绎的"电子三弦书",将传统曲艺与现代数字技术融合,展现出非遗传承的时代活力。这种新老交融的传承模式,让千年艺术在创新中永葆青春。
二、2025书会盛况的文化交响
本届书会迎来历史性时刻,原中国曲协主席刘兰芳携经典评书《岳飞传》重返马街。在临时搭建的"岳家军"主题舞台,81岁的刘兰芳中气十足,一段"朱仙镇大捷"说得荡气回肠,两千观众随情节起伏时而屏息凝神,时而掌声雷动。这场跨越四十年的艺术对话,成为传统曲艺薪火相传的最佳注脚。
河南省曲协主席范军带来的《新河南梆子》掀起创新浪潮。他将豫剧唱腔与脱口秀形式结合,用幽默方言演绎乡村振兴故事,年轻观众笑声不断。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创作尝试,印证着范军"传统艺术要活在当下"的革新理念。现场设置的VR曲艺体验区,更让观众穿越时空感受不同年代的表演场景。
书会现场再现"清明上河图"般的市井画卷。三百余个摊位沿田埂蜿蜒,非遗美食、农耕器具、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来自鲁山的泥塑艺人现场捏制"说书人"面塑,南阳烙画师将书会盛景定格在木板上,这些流动的文化符号,构筑起立体的民俗博物馆。
三、文化生态保护的新征程
在国家级说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框架下,马街书会开启智慧传承新篇章。今年启用的"云上书会"平台,实现全球直播与互动点唱功能,首日即吸引82万人次在线观看。5G全息投影技术让海外游子通过"数字分身"参与对唱,科技赋能让传统文化突破时空界限。
年轻力量的注入为非遗保护带来新气象。"00后"非遗志愿者团队开发"曲艺地图"小程序,实时推送艺人位置与演出信息。郑州大学成立的马街书会研习社,将田野调查与学术研究结合,构建起"活态传承+学术支撑"的双轮驱动模式。
文旅融合战略下的马街正在书写新传奇。书会期间举办的"曲艺主题民宿体验周",将农家院落改造为沉浸式演艺空间。游客白天听书逛会,夜晚围炉学艺,这种"可带走的文化体验",让非遗保护从"输血"转向"造血",开创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夕阳西下,麦田里的丝竹声渐渐飘散,但文化的回响仍在延续。马街书会用千年坚守证明: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陈列,而是扎根泥土的生命绽放。当刘兰芳的醒木声与范军的电子梆子在此共鸣,当老艺人的沧桑唱腔与年轻人的数字创作在此交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非遗保护的生动实践,更是中华文化永续传承的时代答卷。这片孕育千年曲艺的麦田,正以与时俱进的姿态,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