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恒题《象外之境》
杨志恒,河北博野人,1972年入伍,于空军指挥学院科研部退休。
2002年9月—2006年6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中国书法文化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欧阳中石,获博士学位。毕业后,继续追随欧阳中石先生身边至2014年,对中国书法文化作深入研究。 北京博士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书画院研究员。
与民同风
杨志恒
书风是书法作品的整体风貌,是其精神形象所在,是书家的孜孜所求。书风是否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是书家的心结,书家们对自己粉丝的关注是非常在意的,有多少追捧,有多少千夫指,更有多少人愿意出钱打赏,心里难免惴惴的。诚然,众口难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书家的境遇更是如此,有时,当你刚刚陶醉热捧之中不久,嘘声和恶骂却接踵而来。所以,如何把握书风,如何把握自己,是书家应该三思的。
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书风,我们从汉字说起。汉字是书风的基本要素,书家对汉字的安排摆布,是决定其书法风格的关键手段。中国的汉字,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一大奇迹,是人类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起初,伴随着中国先民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人们之间有了记载和传递交流的需要,人们是用具象的描绘来表达心意的,起到了文字的作用。伴随着民众对这种方法的认同,人民就有了对一组文字和更多文字的需求,为了创造方便,先民们开始使用简练手法,抽象的表现开始进入到文字创作过程。这种抽象也是一个艺术表现的过程,中国人将自己的生命意识、风尚、和审美理想凝聚到每一个汉字的构型之中,经过不断的汰取,选取最为公认的形象作为文字。这也是一个群体行为,体现的是人民大众的集体意识和对美的认同。到甲骨文时文字数量已经具备规模,文字形象已经是非常简练的抽象表现,每个形象特征都很明显生动,一看便知。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抽象派艺术,甚至可以到史前去寻找根源了。
中国的汉字形象,经历了几个历史阶段演变,现在发现最早的可以在岩画和陶器文字上一睹其容,后来的金甲篆隶行草楷,都是在抽象的基础上构型的文字形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先民们对每一个汉字的创造和构型都经历了“天雨粟鬼夜哭”的探索发展,生生不已,审美标准一步步得到劳动者的接受使用,再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和推广,形成了阶段性的固定形式,成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尽管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但我们会从这些不同的形态上发现一些共同的审美特点,那就是生命的律动和雄浑的气象,它们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个跃动的性灵。是劳动者和统治者的互动,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共同作用,是中国人的共同情绪和审美情感,是中国王道文化的雍容大度,是纯正的中国人的精血,它伴随着中国人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它表现的“象外之象”是浑厚自然的交响曲,是中国的狮子吼和海潮音,经久不衰。如果对这一审美形态发生动摇,想用外来的思想因素进行修正,犹如蚍蜉撼树。 这一审美形态的核心是人民性的,人民创造了它,认同了它,接受了它,从古至今天天在使用它,它的审美形象已经在中国人民大众中根深蒂固,一旦遇到非常离谱样式的冲击,本能的反感会油然而生。汉字和汉字构型是书法审美的基本要素,是书风的定海神针。它来自历史,来自劳动,来自人民,人民性是书风的主旋律,是书风的优良传统,具有隽永的历史魅力。书家们想博眼球,赢打赏,和粉丝们互动狂舞,是不可偏离的方向。
书风是书家的心象外显,在字笔章三法牢固的基本功基础上,书家的性格、学问、修养、价值追求,就会在其书风中表现出来,字如其人,阅字即可阅人。任何书风都有个性,无须书家刻意造作,故作形态和哗众取宠。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书风的共性就是它的人民性,脱离共性的狂怪,是越个性越荒诞,无异于自残。
如果书风有党性的话,那就是它的人民性,艺术为人民服务,这应该是在平台赢得显位的书家们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