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捧回一颗赤炽之心
------记羽坛名宿侯加昌
陈 铮
1987年的世界羽毛球锦标赛落下帷幕了。
侯加昌深情地注视着金灿灿的五只奖杯,眼里流溢着光彩,是兴奋之光,还是泪花闪动?也许都有吧。他怎能不激动呢,为这些奖杯,加上那只汤姆斯杯。他付出的代价真是难以数计。现在中国羽毛球队登上有史以来的顶峰了,木石人也会为之动容,何况他侯加昌。
他的眼光很快就移开了,他似乎不知什么叫陶醉。外表上他是那么沉稳,说话低声细气,动作不慌不忙,可他的内心却总处在急迫中。那倒不是因为他现在是过了四十奔五十的人了,而是他似乎习惯了追求。侯加昌握球拍时,根本没想到这些奖杯,也谈不上什追求和理想。那是孩童时的故事。那时他爬在树上,一边摘着樱桃往嘴里塞,一边看爸爸打球。一天,爸爸的朋友打断了一把球拍,小加昌赶紧将它捡来,琢磨着怎样将它修好。于是,爸爸拿来了锯子、钉子,帮他将折断处锯平,又用铁皮包上,将断处接了起来。这把球拍虽然比爸爸用的那把短了五厘米,但对小加昌来说,倒是很合用呢。
熏陶也许比用其他方法启蒙更有效。侯加昌的出生地印度尼西亚,号称羽毛球“王国”。什么运动项目一称“王”群众就引以自豪,便更加喜爱,运动也就更普及了。他家屋后就有个沙土地的羽毛球场,学校里有羽毛球队,再加上父亲、哥哥的辅导,所以侯加昌第一次参加比赛,就得了他那个组的冠军。为此,他得到了父亲奖给他的一把真正的球拍。
这新球拍是他事业的序曲。他的理想和追求的乐章,是在一年后才开始奏响的。那是1959年3月,以王文教、陈福寿、黄世明和施宁安组成的中国羽毛球队访问印尼,侯加昌的父亲,一位热爱祖国的华侨,为了能看到在三宝垄进行的那场比赛,四处奔走弄票。比赛那天,连平时对体育不感兴趣的母亲,也来到了赛场。
比赛结果真使侯加昌失望,堂堂的中国国家羽毛球球队竟输给了印尼中爪哇代表队。他呆呆地站在球场边,望着已经空了的场子发愣。
“怎么样,你将来能不能代表中国队打比赛?”
“好好学,将来看你们的了!”
同来看球赛的两位叔叔轻声地发问,重重地撞击着少年的心。
这撞击碰出的火花,忽然点亮了他理想的火把。
“长大了一定回到祖国去当一名运动员,穿上带有中国两字的运动服,打败所有的队”。这个十五岁的人,这天居然也失眠了。从那以后,他打球不再为了好玩,伙伴们发现他忽然少了言语,像个小大人了
先期回国的哥哥来信了,告诉侯加昌国内有专门体育学院,培养运动员的体育学院。于是,侯加昌回祖国的决心更坚定了。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三月,侯加昌告别了爸妈弟妹,告别了他生长的第二故乡,踏上了回归祖国的旅程。
那是祖国正处在艰难之中的1960年,许多人忍受不了贫穷和饥饿的煎熬,离开了祖国,而侯加昌却在这时回来了。这个十八岁的年轻人,心里不停地编织着锦绣,困难算什么?对物质的困难,侯加昌有思想准备,但训练的艰苦,他完全没有想到。教练徐权芳看到他体力差,除了技术训练,还专门给他安排了身体素质训练:举重、负重半蹲起立、单杠、长跑、越野跑、反复冲刺跑…… 在印尼他从来没有这样训练过,真是艰苦啊。练得饭吃不下,泪水止不住往下掉,躺到床上身也翻不过来。可是,他心里的那个目标,成了强有力的支撑,支持他经受住了一切。
1963年,世界冠军印尼队要来我国访问,国家体委调来了汤仙虎、侯加昌、方凯祥、傅汉洵等十多人,组成了国家集训队。侯加昌激动极了,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终于到来了。他真的要穿着有中国两字的运动服,去迎接世界冠军队了。
有人担心他们赢不了印尼队,侯加昌是充满信心的。他是一个十分自信的人。回国前,队友曾劝阻他:
“中国羽毛球队水平那么低,你回去又能怎么样?”
“你自己的水平并不很高,靠你能提高中国羽毛球队运动的水平么?”
他没为这些劝阻所动,毫不犹豫的回来了。现在他相信自己的水平,已经提高到世界水平。回国前,方凯祥曾是印尼全国第三名,回国后水平又有很大提高,而自己和汤仙虎在国内比赛中,曾多次打败方凯祥,这样的实力为什么打不过印尼队呢?可是当他走进比赛馆,看到周总理坐在主席台上时,他的自信也让紧张挤跑了。他幸好第二个上场,有时间让他稳定情绪。当他一走进赛场,怎样发挥技术,怎样压制对手的特长,这些技战术问题,将他的神经全部控制了。
4比1中国队以出人意外的优势战胜了印尼队。印尼全国冠军翁振祥败在侯加昌的拍下。三年,回国才短短的三年啊,就取得了这样的成绩,有什么比这更使人兴奋的呢!他这个不爱激动的人也跳了起来。
“加昌,你的路真是走对了。”当他第二年作为中国羽毛球队主力队员回访印尼时,旧时的朋友都对他羡慕、钦佩。然而,侯加昌并不满足。这毕竟是友谊赛啊,他要的是在正式的世界比赛中,使中国队登上最高的领奖台捧回世人瞩目的汤姆斯杯呢。时间箭似地飞过,一年又一年……
五年过去了,这一天没有来;
十年过去了,这一天没有来;
十五年过去了,这一天没有来
一个运动员的运动员生命,能在巅峰上维持十年,已属难能可贵,要在顶峰上维持十五年真是凤毛麟角了。更何况是羽毛球这样的剧烈运动。侯加昌从二十岁成为广东省羽毛球队的成员,在球场上已经十九个春秋。由于国际羽联一直将中国羽联拒之门外,侯加昌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尽管他们曾经打败了印尼队,打败了丹麦队,但也只能是无冕之王。
三十七岁的人,怎么也不能再在运动场上奔跑了。这一年的开春,加昌忽然接到父亲的来信,希望他能在香港相见。他立即请了假,带着妻子张明珠和四岁的小女儿前往。当他到达香港时,父亲突患脑溢血,不省人事,没能再睁眼看一看心爱的儿子和可爱的小孙女,便溘然长逝。
加昌望着银发缕缕,因脑溢血已经偏瘫的母亲,泪水夺眶而出。有朋友劝他留在母亲身边,别再回内地了,在香港可以有薪资丰厚的工作。加昌默默地站在父亲的遗像前,耳边回想五年前,父亲回祖国时说的一句话:“加昌,你们兄弟姐妹九人中,你是我最满意的孩子了,我多年来报效祖国的夙愿,总算由你来实现了。”
是啊,三十年前,父母先将哥哥姐姐,后来又将自己送回祖国,他们的心愿是一样的。侯加昌明白,尽管母亲现在不忍他离去,但等到中国队捧回汤姆斯杯时,母亲的心会比他厮守在身边更加欣慰。
侯加昌假期未满,就踏上了归程,这一年他挂拍当了教练。此后,韩健、栾劲、陈昌杰、叶喜明……几乎占据了他全部的心力。他琢磨着中国队快攻的打法必须向全面发展。1982年5月21日晚,伦敦富丽堂皇的皇家艾丽特大厅,汤姆斯杯决赛正在这里举行。这已是汤姆斯杯赛的第十二届了,中国队才第一次参加。在第一天的比赛中,中国队以1比3落后。这两分搅得王文教、侯加昌几乎一夜未眠。
第二天,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前来观战,并准备给寇军发奖。人们认为这奖杯还要归印尼队。没想到栾劲一出场,就击败了梁海量,接着韩健又打败了林水镜……
最后,中国队以5比4战胜了印尼队。
侯加昌捧着银光闪闪的奖杯走下了飞机。他捧的哪只是奖杯呢,后面还有一颗人们看不见的赤炽的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