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关古道山北路线
唐初,武关道上即设驿。由京师都亭驿东行,出通化门,经长乐驿、灞桥驿折东南行,沿灞河右侧,即进入武关道。秦岭外所设驿站有:
滋水驿。唐代驿站。位于京兆万年县东北三十里。今西安市东灞桥镇。始设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因该驿所临的灞水古称滋水,故名。
蓝田驿。"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旧唐书》记,荆州刺史裴茂长流费州,宰相王搏贬崖州司马,均赐死于蓝田驿。
青泥驿。宋敏求《长安志》记为在蓝田县郭下。唐代青泥城位于蓝田县城南七里,今营上村一带。武元衡《同洛阳诸公饯卢起居》诗云:“暮宿青泥驿,烦君泪满缨。”可见此驿为出京后第一宿处。
但在唐代以前,古道山外却并非只有沿灞河河谷行走这一条路线。
先秦时秦国首都在西,逐步东迁至雍城。此间至蓝田谷之路线,必有经丰滈二京,沿秦岭北东行,过库峪口,翻风凉原,下石门,于回回嘴头涉汤谷水,过桃花岭,入焦岱川,于荊山北(将军疙瘩),经白鹿原即入县川南,峣岭北者,此即西周辋川内弭人朝王,平王东迁望白鹿于原所经路线。
平王东迁,留旧地于秦,历代征战,逐步东扩。至穆公时,已都雍城,东出争霸。又从蓝田谷南出争商洛地,改兹水为霸水,以纪其功。又建桥于灞水之上,此灞桥之始。秦汉灞桥,在今灞桥以北,灞浐交汇处以下。今灞河东岸有上下桥子口名,正对西汉长安城东面北门一一宣平门遗址。秦汉灞桥应该就在宣平门与上下桥子口之间的灞河之上。隋到元代间,灞桥南移至今西安市灞桥区席王街道柳巷村灞河河床内,分布长度约在400米以上。明清时才移到今天位置。
秦汉灞桥以西,有轵道亭,即秦王子婴降于刘邦处。灞桥以东,有灞亭,即灞陵醉尉夜拦李广处。先秦从灞桥出发,经渭河之南可通崤函古道。向东南可沿灞水以东通向蓝关古道。也可以从灞水东岸向南从后世隋唐灞桥的位置绕回至灞水西岸,再上白鹿原经蓝田至青泥城再由峣岭或者蓝田谷进山。具体路线是隋唐灞桥遗扯→肖家寨村→高家沟村→任家坡村→龙湾村→西张村→王家坡村→伍坊村→南白村→李华村→怀珍坊→郭村→营上村→火烧寨村。秦穆公当年沿那条路线进蓝田谷,已不得而知。
献公二年(前383),因为同魏国争夺河西之地的需要,将国都移至渭河以北,今西安市阎良区的栎阳。六年(前379),始置蓝田县。根据宋《长安志》,在今蓝田县城西三十里,则应在白鹿原上。根据多方面考虑,在今孟村安珍坊一帶,置县治于此,无非考虑以下因素:人口,地利和交通因素。白鹿原一帶即有商人居住冶铜遗迹,先秦时应居有一定人口。白鹿原有荆峪沟,有取水之利。且先人定居,不在河谷之内,而且离河有一定距离的半坡之上,以勉洪害。且原土厚壤,较川地耐寒。这一切都应该是蓝田县治设于原上的原因。
特别指出的是,秦岭为南北气候交界处,冷暖空气在此相遇,极易发生暴雨洪灾。例如,1988年8月14日以蓝田为中心的秦岭北麓,遭百年不遇特大暴雨袭击发生洪灾(《三十年前的西安蓝田救灾》),2021年8月19日蓝田地区日降水量最高达到203.8 mm,导致洪水泛滥(《蓝田县灞河“2021·8·19”暴雨洪水分析》)。以今推之,古代亦然,暴雨洪水使得行经灞河河谷的道路极不稳定。献公时设县于原上时,灞河川道想必就是这样的情况吧。
不过灞河川的道路并未废弃。秦献公十七年(前368年),秦献公封其子向为“蓝田君”。封邑在华胥和曵湖之间的故京。即唐代的蓝田驿。
蓝田县初设时,其所辖范围大于今县,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秦初以小邑为31县,割蓝田西北部置芷阳县。前349年,又都咸阳。其至蓝田谷,不过上述两条路线而已。
秦统六国,始皇修驰道,蓝关古道属秦楚大道的组成部分。从方便性的角度看,秦楚大道是经过灞河川,但原上通道也很重要。
原上道路见于史册,为汉祖刘邦北进关中之事。此事见于《史记》多处记载。
(刘邦)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啗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喜,秦军解,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破之。乘胜,遂破之。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史记·高祖本纪》
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嶢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啗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逐]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史记·留侯世家》
(曹参)从西攻武关、峣关,取之。前攻秦军蓝田南,又夜击其北,秦军大破,遂至咸阳,灭秦。——《曹相国世家》
(周勃)破武关、峣关。破秦军于蓝田,至咸阳,灭秦。——《绛侯周勃世家》
(夏侯婴)因复奉车从攻南阳,战于蓝田、芷阳,以兵车趣攻战疾,至霸上。——《樊郦滕灌列传》
(灌婴)西入武关,战于蓝田,疾力,至霸上。——《樊郦滕灌列传》
(信武侯靳歙)又战蓝田北,斩车司马二人,骑长一人,首二十八级,捕虏五十七人。至霸上。——《傅靳蒯成列传》
(刘交)因西攻南阳,入武关,与秦战于蓝田。至霸上。——《楚元王传》
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遂至霸上,使人约降子婴。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沛公遂入咸阳,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秦始皇本纪》
子婴诛灭赵高,遣将将兵距嶢关。沛公欲击之,张良曰:“秦兵尚强,未可轻。愿先遣人益张旗帜于山上为疑兵,使郦食其、陆贾往说秦将,啗以利。”秦将果欲连和,沛公欲许之。张良曰:“此独其将欲叛,恐其士卒不从,不如因其怠懈击之。”沛公引兵绕嶢关,逾蒉山,击秦军,大破之蓝田南。遂至蓝田,又战其北,秦兵大败。元年冬十月,五星聚于东井。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枳道旁。——《汉书·高帝纪》
综合上述,刘邦进关中之事可简述为:于今商洛地区攻破武关,又受到峣关所阻。守峣关者为峣下军,其营地为今蓝田县城南七里的营上村至火烧寨一带(今影视剧所谓"蓝田大营"),峣关为其前伸。刘帮多张旗帜,以惑其心,同时以利啖之,暗地却绕峣关,逾篑岭,从辋川前出荆山将军疙瘩,出现在峣下军后面。在利益诱惑和武力压迫下,峣下军投降了,欲同楚军联同西攻咸阳。而刘邦趁其不备大破之。然后引军上原,攻蓝田城。又于其北大破咸阳前来支持的秦军,蓝田县城遂破。解除了后方威胁,刘帮分路下原,占据了芷阳城(今临潼韩峪村附近),并驻军于灞桥和芷阳城之间的灞上`,咸阳城防空虚,子婴只能投降。
白鹿原上的蓝关古道支线,直到汉代和东晋南北朝时期,还在使用。
西汉七国之乱时,周亚夫平乱,原计划走函谷道,到了灞上被赵涉拦住,建议其走武关道,以免中函谷关外的埋伏,于是周亚夫领军上白鹿原走蓝田出武关,再掉头去了洛阳。“亚夫既发,至霸上,赵涉遮说亚夫曰:‘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雒阳,间不过差一二日。’由于亚夫初驻军灞上,右转即为过灞河上白鹿原。
东晋桓温北伐关中,主力沿灞河川道进至灞水东岸,观望不前。而桓冲领别军则从白鹿原上进攻,但为前秦所败。史载如下:
《晋书·苻健载记》:十年,温率众四万趋长安,遣别将入淅川,攻上洛,执健荆州刺史郭敬,而遣 司马勋掠西鄙。健遣其子苌率雄、菁等众五万,距温于尧柳城、愁思堆。温转战而前,次于灞上,苌等退营城南。健以羸兵六千固守长安小城,遣精锐三万为游军以距温。三辅郡县多降于温。健别使雄领骑七千,与桓冲战于白鹿原,王师败绩,又破司马勋于子午谷。初,健闻温之来也,收麦清野以待之,故温众大饥。至是,徙关中三千余户而归。及至潼关,又为苌等所败,司马勋奔还汉中。
《晋书·穆帝纪》:二月己丑,太尉、征西将军桓温帅师伐关中。夏四月己亥,温及苻健子苌战于蓝田,大败之。六月,苻健将苻雄悉众及桓温战于白鹿原,王师败绩。秋九月辛酉,桓温粮尽,引还。
北周时,蓝田县城移于今处,蓝关古道原上分道便逐渐废弃,湮没于历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