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陈本豪老师的散文《触摸光明》,探讨藏族文化与藏传佛教,修佛即修心需达无私无我境界。藏传佛教为雪域高原带来精神之光,是藏族文化核心,其发展历程独特,六字真言广为人知……

世间万物均由触摸而认知,由历练而感受,由沉思而悟觉,无论彻悟还是顿悟,都源于创造的起点。人的一生要不断地接收,不断地思考,以此不断地充实和照亮自己,然而生命的终极价值在于创造,但创造的动力和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过程,则源于长久的积累。每个人都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爱好,将触摸事物的认知经过筛选而转入记忆储存抑或潜在地生长,一到用时便呼之欲出。人对物的触摸,均来自于身体和五官的接收,光明的触摸却来自于起初对太阳和一切光源的照射。物是生命生存的养料,光则是生命鲜活的照耀。历经人类文明的进化,光明逐渐拟化为精神的养料,并将原始的物理之光升华为精神之光,成为孕育人们心灵与思想的光源,更成了人们超越物质之上的至高追求。藏传佛教就像一盏鼎盛的明灯,给雪域高原的众生带来光明。虽说对此光明只是初度的触摸,却使人自觉地走进那条神秘的隧道,慢慢地探索前行。
藏传佛教是我国三大佛教(国传佛教、南传佛教)之一,起初自印度传入,但藏传佛教的发展之快和独具特色的活佛转世,为其他两大佛教所不及。简单地说,他们的称呼不同,出口也不同,一个称喇嘛,一个称和尚,喇嘛开口就念“唵嘛呢叭咪吽”,而和尚口诵的却是汉人更为熟悉的“南无阿弥陀佛”。唵嘛呢叭咪吽中的“唵”,表示“佛部心”;“嘛呢”是“宝部心”;“叭咪”是“莲花部心”;“吽”是“金刚部心”,以此六字拼成“六部心要”。六字真言的梵文原意是“赞美莲花中的宝珠”(即观世音),大约类同汉地和尚的“南无阿弥陀佛”,都是一句崇敬菩萨的话。韩红的一首《家乡》,将“唵嘛呢嘛呢叭咪哞”唱响大江南北,使原本不被常人所知的六字真言日益众生化。哼着韩红《家乡》中的“唵嘛呢嘛呢叭咪哞”,进出“拉卜椤寺”和“塔尔寺”,于这两座古老的藏传佛教寺庙,偶得一份似曾相识之感。第一次游览神秘的佛寺,第一次瞻仰神秘的活佛,第一次触摸异域的光明,感慨之多却言犹不尽。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在藏语里意为“上师”。七世纪中叶,藏王松赞干布,双双迎娶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尺尊公主携来了不动佛像(弥勒菩萨像、度母像),文成公主携来了释迦牟尼像。松赞干布深受两位公主的影响,有心皈依佛教,先后创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于是,藏语系佛教便在雪域高原开始健康地生长。到十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体系正式形成,后弘期传入青海、四川、甘肃、内蒙、云南以及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并先后传入西南地区周边的邻国,十三世纪传入元朝和随后的明清宫廷,对中央政府的治藏和宗教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上世纪初,逐渐传入欧美,现已成为西方国家的宗教信仰之一。
藏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佛教对于他们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宗教,早已成为他们的一种文化形态与惯常的思维方式,客观上似乎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法则。他们依外在的形式变化而产生本质的变化,是大多数藏民追求终极把握心理能力的思维导向。藏传佛教的发展并非一条平坦的道路,起初的佛教,通过与西藏苯教的残酷斗争和血腥冲突之后,逐渐被全藏民众所接受。在漫长的过程中,活埋过苯教的代表人物尚仲巴结和达扎路慕,也射杀过土蕃王朗达,使西藏本土文化最终与佛教文化共融。
在佛教中有三世佛和四大菩萨之说,三世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拜对象,根据印度哲学,时间和空间是混淆的。三世佛即:西方的过去佛、中央的现在佛、东方的未来佛。过去佛即阿弥陀佛,也叫燃灯古佛,主管西方过去佛国极乐世界,他有两位协侍,“大勇”大势至菩萨和“大悲”观世音菩萨,主世大约29000亿年。他派观世音菩萨前来人间协助释迦牟尼,经过几般修炼而成了现在佛,待度化众生成佛之后,释迦牟尼将涅槃回归西方。现在佛释迦牟尼,主管中央娑婆世界,他有两位协侍,“大智”文殊菩萨和“大行”普贤菩萨。只因十八层地狱下尚有永世不得超生的恶鬼,人间尚未成为琉璃光世界,未来佛弥勒佛,还须等待5000亿年之后,再来世间执掌佛域。如此说佛界也规范坐位时间,一旦上届期满,也须下届承传,不知人间的继位是否来自佛域的启迪。东方未来佛弥勒佛为药师王佛,主管东方琉璃光世界,他有两位协侍,日光普照菩萨和月光普照菩萨(这两位菩萨,未入当今的四大菩萨之列)。在中国,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浙江省的普陀山,文殊菩萨的道场在山西省的五台山,普贤菩萨的道场在四川省的峨眉山,地藏王菩萨的道场在江西省的九华山。尤其是地藏王菩萨,它是汉地佛教的主要崇拜对象,是中国庙宇中的主要神像,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则在藏传佛教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就世俗而言,利己和利他,一直是人类区分高尚和低级的脉界。利己是人之本性,也是生存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如无先在的利己,则无后能的利他。而利他却是善良人性中的一种修为体现,并非人人都能抵达如此境界。在俗人之中,完全的利他之为,往往难以做到。而在佛界中却并不十分困难,所谓的“杀生成仁”和“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精神,在佛教中得到无限的升华与净化。所以,佛教便被人称为无俗世界。佛教的目的是寻求生命的真谛,这种真谛在活佛的眼里已显得非常平实,并非众生想象的那般神秘,这就是活佛修行的彻悟所得。以人为本,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大众观念,利己是一种生存基础的需要,它理应无需指责的存在。而人间的一切罪恶行为,则是超越利己之外的自我膨胀,他与原本的利己有其本质的区别。其实,单就“自我”观念而言,佛教与世俗是相通的。但不同的是,世俗在舍弃利己追求利他精神时,往往显得无能为力,而佛教却另辟蹊径,创造了一整套修佛的理论体系,于是,身成永世活佛,普度天下苍生,就是佛家独有的一块精神净土。
众生浩浩无穷,法海茫茫何极,万物生于天地,诸佛惟指一心,其实,修佛即是修心, 一切在于性,一切在于心。达摩祖师有一句偈云:“心心心,难以寻,宽时遍法界,窄时不容针”,以上三个心,即为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无心求佛便成佛,有心求佛得长修”,这就是刻意与无为的区别所在,即水清月现,心清佛现,心底无尘。忍辱是一种克制,禅定是一种境界,无相、无生、无灭,心底无尘便无凡心,人无凡心直可抵达无忧无虑、无欲无名的境界。由此说,无即是有,有即是无,成佛的过程就是从有到无,再到从无中生有的过程。首先将一切放下,让所有夺识的物像灭于无形,使万物归于净灭到灭极,再由四大皆空中随心复原净化后的物像,用一切无形之有光照精神,便有了一颗菩萨心,也为自在心。要勘破世间的一切有,从眼到心,从有形到无形,这就是佛与常人的区别所在。大凡常人均眼不易自见,耳不易自闻,心不易自觉,意不易自知,便求佛指点,如能达到无私、无我、无尘,即自生佛像,以此说,只要达到境界,人人都可成佛,哪怕不入庙堂也是佛,所以,求己胜于求佛。 如镜里求形,终只现于面善面恶;如在日中逃影,无异于痴人说梦。
人生之谜,佛教之谜,皆为无知无度或心尘遮蔽所至,如能勘破生死情关,如能淡化人世物欲官感,如能采集文明之火照亮灵魂,即如“千年暗室,一灯即破”。
作者简介:陈本豪、中作协会员、音乐家,籍贯武汉江夏。已出版散文集三部,纪实文学集七部。长篇纪实文学《京剧谭门》全四卷,被列入2019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参评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荣获第八届湖北文学奖。由选择来诠释与宽博他的含义,则有待未来时空的论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