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心润肺的云端草原
作者:张泽新
去了两趟新疆,我才真切体会到新疆的遥远、辽阔和壮美,觉得这个天选之地确实是个最可涤荡身心的绝佳去处。而有着“天山绿宝石”之称的那拉提草原,更可谓一方岁月宠爱的净土、大自然馈赠的瑰宝。这里,每一寸土地都写满了神奇的故事,每一处风景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值得珍藏于心。
那拉提,这个名字就意味着阳光的馈赠。其蒙古语发音为纳喇特达,《西域同文志》上说:“纳喇特达巴,日色照临之谓。雪山深邃,独此峰高峻,得见日色,故名”。“纳喇特”,蒙语意为“最先见到太阳的地方”,在突厥语中意为“向阳坡”,汉语音译为“那拉提”。
那拉提承载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成吉思汗西征时,他的军队在春天从天山向伊犁进发时,途中遭遇强风暴雪,疲惫不堪的军队抵达那拉提草原时,突然看到了阳光下芳草遍野、繁花似锦的美景,于是,士兵们欢呼“纳喇特”,意为“有太阳的地方”。一个形象的地名由此诞生,留传至今。
那拉提草原并非一般人想像的一马平川的平地草原,而是一个平均海拔在1800米的空中草原。它集冰川雪峰、高山草甸、森林草原、峡谷河流于一体,是世界四大高山河谷草原之一。它的形成与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密切相关。这里曾是海洋的底床,随着地壳运动的变迁,海平面不断上升与下降,使得不同层次的岩石露出地表。经过数千年的风化与侵蚀,形成了如今这片风光绝美的草原。
2024年8月23日,我们一行乘坐旅游大巴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盘旋而上,探寻那拉提草原的旖旎仙境,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草原美学盛宴。一路上,景色不断变幻,这里的山覆盖着绿色的光泽,随着阳光的远近变换着不同的颜色,有的浅黄,有的翠绿,有的碧绿,稀疏分布着不同的树种,笔直挺拔高耸的是云杉,低矮茂密的是柠条。
空中草原是那拉提草原的核心景区,其海拔高度2000多米。空中草原的第一站是天界台,这里寓意着“人间天堂的入口,天上人间的分界”,不仅是那拉提空中草原的入口,更是一处历史的见证。天界台的浮雕墙上,一只雄鹰展翅翱翔,利爪如钩,彰显着草原的雄浑与力量。左侧的画面描绘了一位身着民族服饰的骑士,骑乘高头大马,周围环绕着牦牛和山羊,生动地再现了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右侧则是一匹昂首长啸的狼,身后五匹骏马奔腾。
狼是哈萨克人的图腾。传说中,狼母亲的神话故事赋予了突厥人狼的象征意义。在突厥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狼图腾一直被视为勇猛、顽强和团结的象征。突厥人对狼的崇拜,远超乎一种简单的文化象征。他们深植于血脉的,是对狼所象征的野性、坚韧与勇敢精神的汲取与传承。这种崇拜,已融入他们的民族性格之中,历经千载,依旧生生不息。
初闻那拉提草原,是因为前些年广为传唱的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深情地演绎了牧羊人与养蜂女一段凄美缠绵的爱情故事。那令人动容的诉说,让我一直以为,那拉提的养蜂女仍在漫山遍野的杏花里,在像蜜蜂一样劳作的日出日落里,藏起的爱一定融入了那拉提草原博大的胸怀。
为传承这段美好的爱情佳话,当地人在那拉提空中草原的盘山公路边塑造了一尊养蜂女的雕像。她坐在山头,蓝绿色衣裙随风轻舞,花环点缀其间,麻花辫子轻轻摇曳,面朝可可托海的方向,默默地等待着牧羊人的归来。这种深深的等待与遗憾,让人不禁感叹,“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过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
进入空中草原,仿若穿越时空,误入一处遗世独立、不染凡尘的世外桃源。这片土地像一个擅长施展魔法的精灵,以变幻无穷的姿态,淋漓尽致地演绎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超凡魅力。天空如水洗过的湛蓝,纯净得无一丝杂质。洁白的云朵悠然地变幻着形状,时而像白羊,时而像骏马,低得仿佛触手可及。连绵起伏的草甸广袤无垠,翠色欲流的碧草有如上苍精心雕琢后倾洒而下的巨幅翡翠锦缎,绵延铺展至天际。五彩斑斓的野花肆意绽放,宛如繁星般点缀草原,随风摇曳生姿,散发着自然的芬芳。远处的雪山巍峨耸立,闪耀着圣洁的光芒,为这片草原勾勒出壮美的天际线。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犹如大自然为山峦勾勒出的美丽裙边。蓝天、白云、雪山、绿草、繁花、森林,无缝衔接,把伊犁河谷的所有美丽都集中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天然立体画卷,每一眼都是视觉的奢华盛宴。
自由是那拉提草原最动人的诗篇。站在天界台观景台上,整个那拉提的美景尽收眼底,群山绿野散发着自由的味道。极目远眺,群山逶迤,气势磅礴,层峦叠嶂,仿佛大地的脊梁。在更高更远的山脊上,那些没有融化的白雪,状如白衣白帽,披挂在陡峻的峰峦之上。与山脊下那些列队入阵的黝黑的松林,分势俨然。那峰峦就像一个蹲踞千年的智者,深沉不语。或如仙人般浮于云上,望向一片空寂,引人遐想;或如孤独的哲人一般,注视着时空里的风云变幻,笑看着人世间的兴替变迁。
近处那起伏的峰峦、纵横的丘壑,疯长着大片挺拔的松、竹、柏、桧,翠绿如墨,形成一片又一片森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山丘和缓,坡面很大。丘陵、沟壑相互勾连,相互成就,从河谷到山坡再到山脊,葳蕤之夏草,蓬蓬勃勃,青绿无垠,如流线一般舒展自如,似天鹅绒一样平滑如砥,覆盖整座山脉。羊群像天上的朵朵白云,游移在起伏的山坡上,闲适地啃着多汁的小草;三五成群的骏马,或追逐嬉戏,或悠闲散步。宽阔的巩乃斯河蜿蜒地穿过草原,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闪动着金色的光芒。草原上众多蜿蜒曲折、清澈见底的河流,宛如大地的血脉。在草原最平爽之处,散落着哈萨克人的白色毡房,炊烟袅袅自毡房中升起,在阳光下异常详和、安宁,极富田园诗的意境。
真正踏入这片草原,确乎被一个绿色的世界所包围。一步一景,尽显自然之魅。日照下的草原,到处是极致的浪漫,充满着希望与温暖。目光所及,皆是唯美的画卷,美得令人心醉,甚至怀疑它的真实性。绿草如茵,绿丘连绵,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动人的山水画中,每一步都有如踏在大自然的杰作之上。清风徐来,轻轻拂过脸颊,仿佛诉说着草原的故事。溪流如同洁白的丝带,在绿意盎然中蜿蜒前行。站在溪水边,我能感受到它清澈透明的质感,仿佛听到了它欢快的歌声。这份宁静与美好,让我忘却了尘世的喧嚣。
塔吾萨尼是观赏那拉提草原美景的最佳之地。游客多麇集于此,都想在第一时间掇云集彩,览瞩山岳。这里,海拔渐升渐高,垂直景观带也随之呈现。“一山四景,景景不同”。皑皑的雪峰之下,次第而下的,依次为茂密的原始森林、碧绿的丘陵缓坡、平坦的河谷平原。嵯峨的雪山,似携着绿毯一般的草原浮于云中。河谷、草原、雪山,层次递进,历历在目。由白转绿,复见苍黄,如此完美地结合一处,宛如油画一般,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一山四季,这在世界其它四大高山河谷草原之中,实属罕见。江山胜景,如此妖娆,令人惊叹,让人仰止!
雪莲谷是那拉提空中草原的最高点,终年积雪,山峰上面的白雪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一闪一闪的光芒。雪山谷还有壮观的冰川,冰川随着山脊的弧度,缓缓地向下呈现出河流的形状,散发出幽静深蓝的色彩,冰川的表面还有许多的冰塔林,一个个冰塔林在自然的雕琢下呈现出各种形态;高山脚下的草甸从脚下蔓延开来,直到天际的另一侧,雪莲谷中的流水冲刷在岩石上面,使得岩石变得光滑无比。
那拉提草原是一个生命繁华的地方。无论是动植物,还是微观世界,都展现出了惊人的生物多样性。这里生活着大量的马、牛、羊等家畜,以及各种珍稀的野生动物,如天鹅、雪豹、金雕、野驴等。这些野生动物在那拉提草原上自由生长、繁衍,与人类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上的生命交响曲。此外,草原上的植物种类多达百余种,主要有禾本科植物、豆科植物及各类野花。它们不仅为当地的动物提供了丰盛的食物,也为草原增添了斑斓的色彩。
在那拉提的自然资源中,雪岭云杉可谓是其中最为独特的一种,它分布较为广泛,被称为天山上的活化石。这里是雪岭云杉最为繁茂的地区。云杉是阴性树种,长在阴坡,伊犁湿润的独特气候,促成其生长快、密度大、成材率高。云杉年轮都在300-400 年以上,树冠狭长,主干粗壮,笔直高大,犹如收拢的巨伞拔地而起,层层叠叠。
这一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依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当地居民大多是哈萨克族,他们世代居住在这里,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使得他们与大自然建立了深厚的联系。对于他们而言,草原不仅是生存的经济基础,更是灵魂的寄托。
那拉提草原之所以能成为伊犁的绿岛,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那拉提草原地处天山山脉南麓,伊犁河谷的最东端,位于阿勒泰山的迎风坡,庞大的阿勒泰山脉挡住了来自北冰洋的水汽,形成了大规模的地形雨。这种地形雨使得那拉提草原在夏季降水十分丰富。又因那拉提草原三面环山,西面敞开,接纳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流,从而形成了从高寒草甸到河谷草甸的多样垂直分布带。其年降水量可达800毫米,年均温度在8—9摄氏度之间,适宜牧草生长。
那拉提的魅力远不止于自然风光,它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交汇的地方。这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时期。那拉提草原是古丝绸之路的北道要冲,塞人、乌孙人、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先后在这里留下足迹。这片土地上曾演绎了2000多年前西域36国之一的乌孙国文化的发展史,至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哈萨克族牧民就是乌孙国人的后裔。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旅行家如玄奘、班固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足迹。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那拉提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那拉提草原是哈萨克族的聚居地,保留着丰富的哈萨克族文化遗产。哈萨克族的传统生活方式是那拉提草原文化的魅力所在。游牧人家毛毡房极具特色,主要由骨架构件、围护结构及附属配件三大部分组成。它是以木质骨架为支撑,外面覆盖着毛毡,毡房是一个圆形,房顶上面有一个采光通风的天窗,内部空间宽敞明亮。其建造过程蕴含着宝贵的民间营造智慧和地方建造技术经验,是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牧民们日常的美食以手抓羊肉为代表,肉质鲜嫩;日常的饮品是奶茶,味道浓郁。男子日常的穿戴是宽大的袍子,精美的腰带,头上戴着毡帽;女子日常穿着绣满精美图案的连衣裙,佩戴着各种银饰的装饰品。
哈萨克族的文化习俗丰富多彩,是那拉提草原上最具魅力的风景线,能让游客深刻体会到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底蕴与民族风情。例如小孩在3岁时会举行上马礼,象征着勇敢和独立;哈萨克族没有乞丐,父母从小教育孩子自力更生;哈萨克族特别信奉“百善孝为先”等。每当节日来临,草原上便会举行盛大的赛马、摔跤、叼羊、姑娘追、吹拉弹唱等活动,气氛热闹。哈萨克族人在广阔的草原上书写了属于他们的动人诗篇,充分展现了哈萨克族人民勇敢、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
游牧生活与草原优美景色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生活体验。游客可以体验传统的毡房、服饰、歌舞、赛马和美食,感受哈萨克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走进哈萨克毡房,品尝地道的马肉纳仁、手抓肉,聆听悠扬的冬不拉琴声,感受那份淳朴与热情。
哈萨克族有两则谚语:“马是人的翅膀”,“英雄靠骏马,飞鸟靠翅膀”。哈萨克族人过着游牧生活,一年四季都离不开马。伊犁马成为草原上出行代步的工具,马在文艺活动、迁徙转场、追捕猎物、看护放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游牧人家”的草原上,我平生第一次跨上骏马,蹬紧马鞍,勒住缰绳,学会在草原上策马扬鞭,尽情释放自己的激情与活力,感受风从耳边呼啸而过的快感,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真的可以让人忘却一切烦恼。
那拉提草原的美景不仅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也吸引着许多影视剧组来到这里取景。《大明宫词》《汉武大帝》等影视剧都曾在这里拍摄,足以说明这里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
那拉提草原,乃人间天堂的门户,一块洗心润肺的心灵疗愈之地。它能让人全身心地沉浸于大自然慷慨赐予的灵秀景致,在游历中找到生命的韵律与自然的和谐,收获久违的宁静、安适与愉悦,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进而体悟生命最本真的美好与纯粹。难怪它拥有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金字招牌。那拉提草原,天山脚下的“塞外江南”,值得你我奔赴和珍藏!
【作者简介】
张泽新,湖北省作协会员,仙桃市作协副主席兼党支部副书记,仙桃市孔子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一代人杰张难先》《说痴道怪》《沔水廉思录》等著述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