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云飞 《守望》 综合材料 2021年
探寻盐之脉络,奏响历史交响
——评吴清静《盐骨博物馆(组诗)》
魏建明
初读组诗《盐骨博物馆》,就像偶然抬头,在像发现一缕独特的星光,一下被它吸引。这组诗扎根于自贡盐业历史,将古老厚重的盐文化,用灵动的诗歌形式展现出来。读着读着,仿佛我也跟着诗人的笔触,走进了盐骨博物馆,踏入那个满是盐的奇幻世界。每一粒盐都像一个时光的记录者,带着岁月的痕迹,每一个意象背后,都藏着诗人对历史和生命的深深思索。在接下来的评析里,我会从意象营造、情感表达、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这些角度,结合诗歌创作理论,去深挖这组诗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看看它在诗歌创作领域,到底有着怎样独特的价值。
一、意象的炼金术:构建盐文化的诗意版图
(一)天车:历史的守望者与时空的垂钓者
在意象理论来看来,意象是就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在《天车》一诗中,诗人将天车这一客观物象赋予了丰富的主观情感与象征意义。“木质的骨骼在风中咯吱作响,锈蚀的铆钉咬住最后一滴卤水”,诗人以独特的隐喻,把天车比作木质的骨骼,使天车从单纯的工业设施转变为具有生命质感的存在,让我们直观感受到天车在岁月侵蚀下的坚韧与沧桑。这一意象的塑造,与庞德在《地铁车站》中“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所运用的意象叠加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不同意象的并置,强化了诗歌的表现力。
“天车俯身,将井底的月亮钓起”,此句更是突破常规思维,创造出新奇独特的意象。天车不再是普通的汲卤工具,而是化身为时空的垂钓者,从深井中钓起的月亮,既是真实的自然景象,又象征着历史深处的神秘与幽远。这种将现实与超现实元素融合的意象构建方式,如同艾略特在《荒原》中运用大量神话、传说等意象构建复杂的象征体系,拓展了诗歌的意义空间。“深井是倒悬的星空,每一粒盐都是未坠落的星子”,诗人进一步拓展意象的深度与广度,将深井与星空类比,盐与星子呼应,使盐这一平凡物质被赋予宇宙的宏大与永恒。而“三千年盐工的血汗正从梁上,滴落成霜”,则从历史维度,将天车与盐工的劳作紧密相连,让我们在这一意象中,深刻感受到岁月的厚重与劳动的艰辛。这种意象的层层叠加与深化,就像炼金术一般,将普通事物转化为充满诗意与哲理的艺术符号。
(二)盐工的手:劳作的印记与历史的密码
在《盐工的手》中,诗人聚焦于一只陶碗,“展柜里,一只陶碗盛满裂痕,指纹如盐脉在釉下蜿蜒”,这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的意象运用手法。罗兰·巴特曾提出“符号的意指作用”理论,这里的陶碗及其裂痕、指纹,作为符号,被诗人赋予了丰富的意指,成为盐工生活与历史的象征。“他们曾攥紧麻绳,把地心抽成丝”,形象地描绘出盐工劳作的场景,展现出他们坚韧不拔的力量。“掌纹里藏着比井更深的河,如今河床干涸”,这一意象的转换,既暗示了盐工生活的变迁,也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而“盐粒却在玻璃后悄然返潮”,以盐粒的返潮这一细微意象象征着历史记忆的复苏,让我们在这只盐工的手中,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与情感的脉络。这一意象的运用,巧妙地将个体的劳作与历史的长河相连接,使诗歌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三)盐晶:微观世界里的历史封印与生命复活
《盐晶》一诗借助显微镜,将我们带入盐晶的微观世界,构建出充满奇幻色彩的意象。“显微镜下的晶体正缓慢生长,棱角切割光的棱角,六边形囚牢关押着海与时间的尸骸”,这一意象充满了陌生化效果。文学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诗人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将盐晶这一常见事物描绘得陌生而新奇,使读者对其有了全新的感知。盐晶的生长被赋予生命动态,其结构被描绘成关押海与时间的囚牢,让我们看到微观世界与宏观历史的奇妙关联。“解说词说它们死于三叠纪,可当我贴近展柜,一粒逃逸的盐跳上舌尖,复活了所有未被命名的咸”,诗人通过这一独特的意象转换,将盐晶的历史封印打破,让盐的味道成为唤醒历史记忆的钥匙,使我们在这一粒小小的盐晶中,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与历史的鲜活。这种从微观到宏观、从物质到精神的意象构建,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情感的潜流:在历史与现实间涌动
(一)对历史的敬畏与缅怀
从情感表达理论角度来看,诗歌是情感的载体。整组诗歌字里行间都流淌着诗人对自贡盐业三千年历史的敬畏与缅怀之情。在《取卤》中,“竹篾刺入岩层的血管,地心跳动,涌出黑色乳汁”,诗人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取卤过程描绘得充满仪式感,仿佛是在与大地进行一场神秘对话,表达了对盐工们开拓精神的敬仰。这与华兹华斯所说的“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相契合,诗人在对取卤场景的描绘中,自然地流露出对历史上盐工艰苦劳作的深深同情与敬意,他们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创造了灿烂的盐文化,而诗人正是通过诗歌,让这份历史记忆得以延续。
(二)对现实的思考与感悟
诗人并未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的回顾上,而是在现实与历史的交织中,表达了对当下的思考。在《盐卤池》中,“绿苔吞噬了青铜刻度,池底沉着整座城市的倒影”,这一景象既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对盐卤池的侵蚀,也暗示了现代社会对传统盐文化的冲击。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绿苔、青铜刻度、城市倒影等意象都具有象征意义,承载着诗人对现实的思考。“1982年的卤水突然漫过警戒线,在瓷砖缝隙里,析出细小而固执的白”,卤水漫溢与盐的析出,仿佛是历史对现实的一次提醒,让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不要忘记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事物。这种对现实的思考,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现实意义,也体现了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功能。
(三)个体与历史的情感共鸣
在组诗中,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对历史的描绘中,实现了个体与历史的情感共鸣。在《盐工的手》中,“某个午后,我听见,裂口处传来凿壁的叮当”,诗人通过自己的听觉感受,将历史的声音与当下的自己相连接,仿佛穿越时空,与盐工们进行了一场心灵对话。这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与时间”的关系,诗人作为“此在”,在特定的时间点与历史产生关联,使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成为与当下紧密相连的存在。在《盐晶》中,“一粒逃逸的盐跳上舌尖,复活了所有未被命名的咸”,诗人以自己的味觉体验,唤醒了对历史的情感记忆,使个体的情感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了归宿。这种个体与历史的情感共鸣,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引发强烈的情感共振。
三、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打破时空界限的叙事艺术
(一)穿越时空的叙事线索
从叙事学理论来看,组诗以盐骨博物馆为核心,以盐的生产、盐工的生活等为叙事线索,将三千年的盐业历史与当下的现实紧密相连。从《天车》中对古代汲卤场景的描绘,到《盐道》中对驮马与脚夫的想象,再到《盐卤池》中对现代盐池的刻画,诗人在不同诗篇中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这种叙事方式类似于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运用的多角度叙述和时间跳跃手法,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自贡盐业的发展历程,感受到历史的延续性与现实的承接性。
(二)虚实相生的叙事手法
在叙事过程中,诗人巧妙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在《取卤》中,“竹篾刺入岩层的血管,地心跳动,涌出黑色乳汁”是实写取卤过程,而“听见海在石缝里分娩”则是虚写,通过想象赋予取卤以神话般的色彩。在《盐道》中,“驮马与脚夫,在沙盘上锈成标本”是实,而“黄昏时所有盐粒开始迁徙,沿着青铜地图的褶皱,爬回地心,成为新的矿脉”则是虚。这种虚实相生的叙事手法,符合中国传统美学中“虚实结合”的理论,既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又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在虚实之间感受到历史的神秘与现实的真实。
(三)多视角的叙事结构
组诗采用多视角的叙事结构,从不同角度展现盐文化的丰富内涵。《天车》从天车的视角,展现了盐业生产的历史变迁;《盐工的手》从盐工的手的视角,反映了盐工们的生活与情感;《盐晶》从盐晶的微观视角,揭示了历史的奥秘与生命的奇迹。这种多视角的叙事结构,类似于巴赫金提出的“复调小说”理论,不同的声音和视角相互交织,使诗歌的内容更加立体、全面,让读者能够从不同层面理解和感受盐文化的魅力。
四、语言的雕琢:诗意表达的基石
(一)生动形象的动词运用
在这组诗歌中,诗人对动词的运用精妙绝伦。在《天车》中,“咯吱作响”“咬住”“俯身”“钓起”等动词,将天车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能听到天车在风中的声音,看到它汲卤的动作。这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原则”,通过生动的动词,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在《取卤》中,“刺入”“涌出”“绞紧”“啃食”等动词,生动地描绘了取卤的过程,展现了盐工们与自然抗争的力量。这些动词的运用,不仅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与动态感,符合诗歌语言的音乐性要求。
(二)新奇独特的形容词搭配
诗人在形容词的运用上别具匠心,常常采用新奇独特的搭配,给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审美体验。在《盐晶》中,“棱角切割光的棱角”,“切割”一词与“棱角”的搭配,既形象地描绘出盐晶的形状特点,又赋予了光以质感,使诗句充满视觉冲击力。在《盐卤池》中,“细小而固执的白”,“固执”一词用来形容盐的析出,将盐赋予人的性格特点,使盐卤池这一景象具有独特的情感内涵。这种新奇独特的形容词搭配,打破了语言的常规表达,符合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陌生化”理论,使读者对熟悉的事物产生新的感知,从而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三)富有韵律的语言节奏
诗歌的语言节奏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组诗歌在语言节奏上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长短句的错落有致,又有押韵的和谐美感。在《天车》中,“木质的骨骼在风中咯吱作响,锈蚀的铆钉咬住最后一滴卤水”,前一句为长句,后一句为短句,长短结合,使诗歌的节奏富有变化。虽没有按照古典诗歌那样押韵,但仍然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趣味。
《盐骨博物馆》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诗歌创作领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诗人通过精妙的意象营造、深沉的情感表达、巧妙的叙事艺术和雕琢的语言,运用丰富的诗歌创作理论与技巧,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自贡盐业历史的壮丽画卷。在这组诗歌中,盐不再是简单的物质,而是成为历史的载体、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象征。它让我们在品味诗歌之美的同时,也对自贡盐业的历史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组诗歌就如同一场盐与诗的永恒交响,在岁月的长河中奏响动人旋律,激励着我们去探寻历史的奥秘,感受诗歌的力量,让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在诗歌的光芒中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魏建明,某市委党校退休教师,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四川省委党校政治学研究生。公开发表60篇理论文章、300余篇其它类文学作品。
附:
盐骨博物馆(组诗)
清静
天车
木质的骨骼在风中咯吱作响
锈蚀的铆钉咬住最后一滴卤水
天车俯身,将井底的月亮钓起
深井是倒悬的星空
每一粒盐都是未坠落的星子
你抬头时——
三千年盐工的血汗正从梁上
滴落成霜
取卤
竹篾刺入岩层的血管
地心跳动,涌出黑色乳汁
辘轳绞紧黄昏
一千丈麻绳啃食着地壳的伤疤
有人俯身倾听井底
听见海在石缝里分娩
盐,是大地结痂时
挤出的第一滴泪
盐工的手
展柜里,一只陶碗盛满裂痕
指纹如盐脉在釉下蜿蜒
他们曾攥紧麻绳,把地心抽成丝
掌纹里藏着比井更深的河
如今河床干涸
盐粒却在玻璃后悄然返潮
某个午后,我听见
裂口处传来凿壁的叮当
盐晶
显微镜下的晶体正缓慢生长
棱角切割光的棱角
六边形囚牢关押着海与时间的尸骸
解说词说它们死于三叠纪
可当我贴近展柜
一粒逃逸的盐跳上舌尖
复活了所有
未被命名的咸
盐卤池
绿苔吞噬了青铜刻度
池底沉着整座城市的倒影
有人往池中掷入硬币
涟漪推开年轮
1982年的卤水突然漫过警戒线
在瓷砖缝隙里
析出细小而固执的白
盐道
驮马脚夫在沙盘上锈成标本
石板凹陷处仍渗出咸味
蹄印是另一种盐井
深埋着未说出口的诺言
黄昏时所有盐粒开始迁徙
沿着青铜地图的褶皱
爬回地心,成为
新的矿脉
吴清静在富顺老街 肖贵洲 摄
清静:姓吴,四川省隆昌市人,隆昌市作家协会主席,四川某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诗文散见于《星星》《扬子江》《诗潮》《中华文学》等报刊,偶有获奖。

让我对南方的钟情
成为绝世的传奇
——西渡
南方诗歌编辑部
顾问:
西 渡 臧 棣 敬文东 周 瓒 姜 涛
凸 凹 李自国 哑 石 余 怒 印子君
主编:
胡先其
编辑:
苏 波 崖丽娟 杨 勇
张媛媛 张雪萌
收稿邮箱:385859339@qq.com
收稿微信:nfsgbjb
投稿须知:
1、文稿请务必用Word 文档,仿宋,11磅,标题加粗;
2、作品、简介和近照请一并发送;
3、所投作品必须原创,如有抄袭行为,经举报核实,将在南方诗歌平台予以公开谴责;
4、南方诗歌为诗歌公益平台,旨在让更多读者读到优秀作品,除有特别申明外,每日所发布的文章恕无稿酬;
5、每月选刊从每天发布的文章中选辑,或有删减。
《南方诗歌》2021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4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5年1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5年2月目录
珏敏|今夜的天下是一场大雪
连冰|洛杉矶大火
清静|盐骨博物馆
肖炜|每只鹿都是一场短暂的日食
孙谦|新年警句
徐慢|兴高彩烈走进葱茏时代
“他山诗石”:汪剑钊 译|二月,二月......——俄罗斯诗歌一束
专题诗辑:这个世界的冰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