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简历】
肖忠兰,笔名淮源小月,出生于1975年2月,河南信阳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信阳市散文诗学会副会长。1993年7月在湛江《声屏花》发表第一首小诗后.陆续在《散文诗》、《星星散文诗》、《散文诗世界》、《天津诗人》、《河南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诗作品。有作品收录《2016年中国诗歌年选》、《华语诗歌双年展》等选本。2020年出版第一部散文诗集《花语摇梦》。获得第六届“诗兴开封”国际诗歌大赛、第七届“中国诗河鹤壁”诗歌奖、河南省散文诗学会第十三届年会等奖项。
【散文诗观】
散文诗,是散文化的诗。诗之于散文诗,如唐诗之于宋词小令。诗言志,词传情。好的散文诗,我以为,婉约或豪放,华丽或简约,总以情为上,总得有佳句支撑全篇。提高散文诗的质量,要在自身素质上找出路。绝不是单单在体裁的呈现方式上找突破口。我们绝不可以,以批评“同质化"为旗帜,为标新立异,把散文诗的表现形式引向猎奇斗怪的的危险路径上去。
【篇目选】
《信阳琵琶台(外一章)》发《散文诗世界》2016年第9期
《桃花的痕(外一章)》发《散文诗》2016年第7期下半月刊
《秋思》发《散文诗》青年版2017年5期
《果盘》发《散文诗》青年版2017年12期
《为你填满一首小令(组章)》发《星星散文诗》2018年第9期
《秋心辞》发《散文诗》(青年版)2019年第1期
《在梅梢》发《散文诗世界》2019年第6期
《新县首府路28号(外一章)发《星星散文诗》2021年3期
《年轮》,发散文诗》2021年第4期
《又见梨花带雨来》发《散文诗世界》2021年第5期
《断层》发散文诗世界》2022年第2期
《巩沟》发《散文诗》(青年版)2022年第7期
《母亲的巩沟》发《散文百家》2022年第10期
《父亲的淮乡沟》发《星星散文诗》2023年1期
《巩沟,我的飞花令》发《散文诗世界》2023年第3期
《正月,爱如草色》入选《2022中国年度散文诗》(漓江出版社)
【代表作】
缠绵在童年的一条河
用一场雨,模拟母爱,渗透巩沟的每一个角落。母乳滋润,花红柳绿。汇集。巩沟是一条脐带,哗啦啦,将生命扶起,将快乐拉长。
蜿蜒,旖旎。
系紧童年的每一场梦。闭上嘴,用母亲的血液呼吸。
水麻子菜,俗念了一切水草。根下,藏起了儿时太多的时光。
小蝌蚪,用明亮的眸擦亮了春天的题目,引诱着稚嫩的脚步一步步走出娘的防线。
顺着那条河,找到了螃蟹,找到了河虾,找到了泥鳅,找到了青蛙。
找到了夏天。
终于可以一丝不挂地把自己的身体,放在太阳下,放在水里。童年,漾起一波波笑语。一窝蜂来,又一窝蜂散。
第一次,听到了水鬼。没想到,如此恐惧的模样描述,竟是母爱。我是一条鱼,在母爱里游来游去。
炊烟又开始暮合,我的乳名在村庄里打转儿。
应着应着,已是成年。
巩沟,淮源的沟
手捧着文字,我回到原乡,把游魂归位。
淮源的沟是我的源,是她策动了我最初的离家出走,而后奔于淮,再腾于海。
她亲手在我的眼角纹出了她的走向,由她,接纳我一生的泪水。
煤油灯,灭掉了好多的故事。一条小石径,将巩沟引进引出。远的、近的,脚步声在小木格窗上激起粼粼波光。
回家的路,长满野草与石子,软硬兼施。巩沟的沟,血管涨出了淮的涛声。
落叶如蝶。母亲的发丝,凌乱地在铺满一地。
担心游子遗忘归途,母亲用余生把自己标注在村头。
柿子的红,母亲生命的最后一段灵光。一盏盏灯笼,沿着我曾经走过的地方延伸。
星星在霜天忽闪忽闪。
稻草人
庄西边,后冲田,上面的一口塘叫后塘。紧挨着塘的几块田,是我们各家的秧底。
年底犁出,炕透,追肥。
三月,大把儿们借着水势,套牛用木耙盘软它。
秧底,有秧苗的底气。杂交水稻未出世前,稻种的用稻量好大。在水缸里浸泡三至五天,稻芽初露,直接均撒入平整的泥田。
护
看秧鸡,替每一个家守住丰产的第一关。
父亲会把看任务交给稻草人。
父亲以我的模样扎的,把它插在田头。
每天上学,放学,我都要去给它输点人的灵气。
我知道,父亲是用稻草人接替我乡下的俗世身,好让我远走高飞。
蔷薇苔
刺,是丛林法则中一项重要条款。
对于粗暴的入侵者,刺仗剑直击,甚至脱离母体,折翅对抗。
肉中刺的痛感反应,便是让野蔷薇在巩沟野性十足。以葳蕤之态抢占或坚守地盘。
来回放牧,光秃秃的南山北壑溪岸堤埂,总算有一簇簇保留下来的隐私。
蔷薇的嫩苔,甘甜微涩。
三月,牧童们一定争相去,抽茅芽,掐蔷薇苔。
跟着牛羊去吃草,我长出了青色的胡须和鬓毛。
注定,我长不出奶的。挤出的,也只是巩沟的草木性格。
椿树王
老宅东南角,有一棵椿树,粗茁,参天。被母亲的神明相中,封了王。
父亲的身材瘦小,母亲的身材瘦小。母亲想破解基因的密码,让子女强大起来。
依了旧念。
大年夜,我去搂住了椿树王。
有咒语。椿树王,椿树王,你长粗,我长长。
我不觉这是迷信。
连续三年。
最终,我瘦小的身体上长出了王的气势,在自己的地盘上码字,呼风唤雨。
草色
父亲的锄头上,草色早被抹去。与草色相近的禾苗,傲然生长。
那些野性的草,只能在父亲的一亩三分地以外,养精蓄锐。
我拿着小铲子,继续追剿它们。
没有恨,我们之间有一种兼容在对立面的情愫。
每剜一刀,我便叫一声它们的乳名。
黄花苗,灰灰菜,牛舌棵,秃妮子头,胖婆娘腿……
不用回应。在我的背篓里,堆积着它们平躺着的幸福。
我忘不掉,它们的反抗精神,借着夜色的潜滋暗长。
有一丝风,便放飞种子;有一点雨,便延展触角;有一缕光,便抬起头颅。
母亲曾剁碎,煮烂,也捣不毁这平凡植物的族色。即使拿来填满我们一家人的胃,它们也能在我童年的脸上绽放草色。
踩青
踩青,就是把青草踩入泥田,沤肥。以绿养绿。
一定是巩沟的白茬田。
用水泡软泥土的骨头,在水田里听任父亲——一个乡下人,一头牛,一盘耙,耕耘。抚平坎坷。
春天,草长莺飞。野蒿,猫儿眼,秃妮子头,赖蛤蟆棵……这些被牛嘴过滤的绿色,重新得到重用。
姐姐的镰刀,闪烁着稚嫩的光芒。草,被姐塞进竹筐,一挑挑挪到水田里。一小撮一小撮均均铺开。再一脚脚踩进泥里。
泥水溅过姐的裤绾。头发粘在了姐的脸上。
姐的青春在水田里,变绿,变黑,变肥。
姐弯腰,把自己插在脚印里,长成肥壮的秧苗。
姐只上过小学。踩青是姐春天里的作业。
【评论录】
张新平:地域是一种景象。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与诗审美的态度应该有直接影响。《诗走淮源》正是抒展了诗写者那种血浓于水的情结,与作品诗性的审美契合:“大复山的向阳坡。蒲公英,弹响阳光。所有的根,随着地气在土壤里蔓延。山谷,用爱的羁绊垒砌成堤。草塘,睁开星眸。童年的天堂零星开启……”维度论提示,地域性不一样的气质与风格,都是构成诗审美的重要元素。淮源小月在这组散文诗的写作中,既有“刨根问底”式的诗思维特征,“淮,赶上了人类的脚步。固庙,禹王正坐。威严,不失慈祥。手执耒叉,导淮自桐柏。一双硕大的脚掌,像华夏五千年的一枚印章,在淮源印下。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为民治水。因,忧民之怀济民之心,始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高度”;又有“弥散性”的诗思维,将禹王治水情怀的多维解读推向高潮:“禹治淮,三至桐柏。大禹,手握天道,以神明的觉悟指派太阳神的儿子,庚辰捉拿到了水怪!淮井锁蛟。巫支祁被锁于淮井里。三泉为井,三井为源。淮井打开龙眼。淮源,两个斗字带着豪气,将历史篆刻进青石。激动,淮河源,从零开始,以母爱的姿态流向历史深处”。
潘志远:通观全篇,还乡在诗人笔下已形成一种自觉,一种习惯,随时随刻,无处不在。我们从《巩沟,淮源的沟》里看见“母亲用余生把自己标注在村头”,那是母亲晚年对儿女的翘盼和送别定格成的画幅;从《父亲菜地里的野菊花》看见父亲只身一人的孤寂的场景,从《老法海》一条狗的命运里看见乡村的搬迁、沦落和空寂,从《迎新年》“年俗瘦得只剩下一副对联了”看见当下乡村文化的匮乏,从《最结实的色彩是麦苗的绿》“风霜的蹂躏与摧残,冰封雪盖也改变不了一个坚韧物种的族色”看见了庄稼人世世代代的坚守……无论人物、景物、事物、风物,故土元素信手拈来,作者的影子或遥遥对应,或徘徊在周围,或融化在其中,或欣慰,或沉湎,或抑郁,或喟叹,丰富的情感随影子飘了一地。读者也在对他影子、文字、情感的俯拾中,能不断完善自我,触发形式不同但本质无迥的还乡,圆着自己的还乡梦,这或许就是有温度、向度、深度文字的魅力所在吧。
温青: 杂树生花,万物入诗。散文诗的生活化是淮源小月创作中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由一方水土带来的万事万物皆可入梦成诗;另一方面,也正是参差不齐、浓淡不宜的斑驳,给诗意带来相应的阻滞如凸凹之感。从一些庸常的事物中寻找诗意和梦想本就是一种冒险,这也锻炼出了淮源小月出色的发现和表达能力。比如他写家乡的日常风景和异乡的平常山水,在文化表象的幕布上,投射出多彩的个人认知和丰富的想象,有局限、有漂移也有溢出,对散文诗的深入拓展和挖掘,是十分有益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散文诗不断突围的一种表现。
sanwenshinianjian2025年第4期(总第590期)
主 编:张新平
执行主编:尤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