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王玉兰、李严明)当清晨的薄雾还萦绕在豫西丘陵的褶皱间,马街村的麦田已如沸水般翻涌起来。2025年正月十三,我站在儿时奔跑过的田埂上,望见这片被春风唤醒的麦浪中,五色斑斓的油纸伞如雨后蘑菇般绽放。说书人的醒木声、坠胡的婉转琴音、三弦的铮鸣,裹挟着胡辣汤的辛香和糖画的甜腻,在晨光中织就一幅鲜活的《清明上河图》。
一、麦田深处觅乡愁 这片承载着千年曲艺的麦田,是中原农耕文明最诗意的舞台。踩着松软的春泥,记忆里的场景次第浮现:穿阴丹士林布衫的老艺人盘坐麦垄,膝头三弦流淌出《包公案》的传奇;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踮着脚,把热腾腾的水煎包递给说书人当"书礼";货郎担上的泥泥狗与布老虎,在孩童们晶亮的眸子里跳动着斑斓的光。
今年的书会,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在麦穗间悄然生长。95岁的坠子宗师张广兴带着智能扩音设备登台,沧桑的嗓音经数字技术处理,让后排观众也能清晰捕捉每个气口转折。00后非遗传承人李婉清将直播间架在麦田中央,手机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打赏化作漫天"电子书礼",为千年传统注入新活力。

二、曲艺长河泛新波
在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规划下,书会已演变为立体的文化矩阵。麦田东侧的非遗工坊里,匠人们演示着古法三弦制作;西边的"曲艺擂台"上,智能评分系统正为年轻艺人的创新唱段亮分;北面新建的沉浸式剧场中,全息投影重现着元代马街书会的原初风貌。
最动人的还是那些散落田间的地书场。来自陕西的华阴老腔与河南坠子隔垄对唱,蒙古长调与苏州评弹在麦浪间交响。94岁的王秀兰老人颤巍巍掏出珍藏的工尺谱,手把手教00后网红主播传统曲牌,阳光穿过她银白的发丝,在泛黄的纸页上投下流动的金斑。
三、文化基因永流传 今年书会最耀眼的明星,是智能机器人"曲艺小宝"。它能精准模仿十三种地方曲艺,却在即兴编创环节败给8岁的农家娃刘小满。当孩子用稚嫩童声唱出"正月十三麦苗青,书会来了机器兵"的即兴快板时,现场爆发的掌声惊飞了麦田里的云雀。
夜幕降临时,百架无人机在星空下勾勒出说书人的剪影,光影组成的字幕滚动展示着百年艺人口传心授的曲谱。科技的光华与传统的气韵在此刻水乳交融,正如麦田里新生的嫩芽承接着千年农耕文明的雨露。
离场时,我掬起一捧湿润的春泥,指尖触到几粒饱满的麦种。这片土地始终懂得如何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破土发芽。当海内外游客带着智能设备记录的曲艺数据散去,当直播间的千万粉丝仍在回味云端书场,马街书会已悄然将文化的根系,更深地扎进中原大地的血脉之中。来年春风再起时,这片麦田定会生长出更令人惊叹的文化奇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