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章 自学电学
李洪君
李衡确定了自己的的学习方向,便有针对性的找书、买书、读书;边创造条件实践。
李衡开始读得一些书籍是:《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工学》、《电子管收音机》、《半导体技术》、《简单半导体收音机》、《半导体的耦合技术》、《半导体元器件原理》、《半导体收音机原理》、《再生来复式收音机的安装与修理》、《收音机的故障与修理》等,平时省吃俭用的买书籍,省吃俭用的买些半导体收音机的元器件,还买了万用电表。照着书上的电路图和技术数据来安装、来调试。开始是用木杆子架一个高高的天线,一个二极管把高频传播的无线电信号检波变成音频信号,接上耳机,听到播音、听到音乐了,高兴;便又加一只低频三极管进行音频放大,响了,可以带小喇叭了,一间屋子里都能听到了,高兴;便又用一只高频三极管,先把接受来的高频广播信号进行放大,再捡波,在进行音频功率放大,效果更好了。后又把一级功放(功率放大)加成两级功放,有时为了加大输出功率,把最后一级输出,用两只参数相近的低频三极管并接,线圈式喇叭也换成电动式喇叭,用三或四节电池,输出功率可达到100多分贝,几十米外就能听到。也就是一年左右的时间,我给村民装配的晶体管收音机,有的上工时提到地里,汪汪地响,声音很大的。
随着阅读和实践的积累,又逐渐扩大和加深了阅读和实践的范围,如阅读《无线电技术》、《电工电子知识》、《外差式收音机》、《外差式收音机的安装与调试》、《晶体管收音机电路图集》、《发电机原理》、《电动机的原理与修理》、《变压器的原理与修理》、《电工手册》、《半导体元件手册》等书籍。我很快就又学会了外差式收音机的安装、调试与修理。所谓外差式收音机,50多年了,那时作为民用产品算是先进的,就是把放大后的高频信号通过中频变压器变成中频,再进行一级两级或三级中频放大,再检波成音频信号,再进行音频信号的功率放大,至喇叭输出。它的信号接收质量、收台的数量、机器的稳定性、声音的质量都大大提高了。
那时的电子元器件是一件一功能,不像是现在的插件(集成块)插上就行了,现在又有了功能齐全的芯片。那时是要把几十上百个元器件安排好,用导线连接起来,根据整机的技术参数调试好,它才能发挥它整机的功能。
李衡不但把简单的再生来复式和较复杂的外差式晶体管收音机从理论上弄通了,而且安装、调试、故障修理也都学会了。而且把发电机、变压器、电动机的原理从书上都精读强记了。
李衡知道,物理的东西和数学是分不开的。我还找了《高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来学。
从1968年的夏末,到1971年春,从自己决定学习电学,从没懈怠过一天。夏天,从没睡过午觉。有时天闷热得很,没有一丝风,热到37度、38度、39度,我就在门洞子里,找个树荫下,也蒸的厉害,有时就干脆还是躲在自己的西屋里,倒觉得清静,但仍躲不开闷热,仍是汗流浃背;仍躲不开蝉鸣,越是闷热的天气,蝉叫得越厉害。但专心蝉鸣无,专心凝志,倒觉四大皆空了。但是还要注意听生产队上工的钟声,《毛主席语录》本必须放到桌角,不能忘记带着,因为还要举着它“祝毛……无疆!林……健康!”忘了带,是要上纲上线的,我这个“右派”的儿子更是不行的。
冬天,是李衡的好时候,日照时间短,上工时间短,可以有多一点的时间读书学习。离现在有50多年了,那时,整个中国的农村几乎都没有用电,吃饭穿衣都不宽裕,根本没有人家有取暖设备。但是那个时候锅台连着炕,烧火做饭的时候,烟从炕里走出去,炕面有点热乎,但那都是老人睡在热炕上。李衡住的西屋,也是土坯搭得炕,但不烧火。天冷的时候,李衡母亲时常弄点碎柴沫子塞到炕洞子里,给李衡点着。睡觉时就觉得被窝暖和点,不那么冰冷炸凉了。李衡给母亲说:“娘,以后不要给我熰(用火或烟熏热)炕了,我年轻,不怕冷。”可是,有很多时候李衡不知道,母亲就把炕给李衡熰好了。这是母亲的温暖、母亲的疼爱,这是伟大母亲的默默地关爱。
李衡就在自己的西屋里,当时是李衡的空间。有空就伏在桌子上,叫桌,不是桌,是李衡母亲的一件嫁妆,是炕桌、或叫炕尾桌吧,深灰色的老漆桌,桌面下面、腿脚有装饰。这个小桌不漂亮,但很结实,就如一体的一样。万幸,“三年灾害”时期没被李衡母亲烧掉。李衡用四摞砖把它垫到80公分高做自己的学习桌,学习、做笔记,拆装、调试、修理收音机。夜里只是一只小油灯,是自己弄个小玻璃瓶,把盖上钻个眼,用薄铁皮卷个直径有二、三毫米的筒,穿到瓶盖上,用棉花搓个棉芯穿上,瓶里倒上煤油,就是一盏油灯了。那时候都过得十分艰难,为了省灯油,那真是“灯头如豆”,大灯头也不舍的用,罩子灯就更舍不得了。冬天李衡就是在这“如豆”的油灯下,不到半夜没睡过,有时候,装配、调试或修理收音机,整夜不睡的时候很多,那时也没有什么好一点御寒的衣服,实在冷的受不了就喝口热水或跺跺脚。那时年轻,也没觉得怎么苦,到是满腔的热忱,觉得蛮充实的。
每天还要到生产队去劳动。无端误工,不但罚钱还要挨批斗的。每天上工,除去必带的“毛主席语录”本,李衡还要带本书,就是李衡平时学习的书。每到中间休息的时候,别人天南地北、张家长李家短的胡侃的时候,李衡就自己走开,到影响不到的地方找个树荫或蓖麻棵底下看自己的书。
也不知咋的,上工劳动之余、学习的空暇,时常想念北去的雅洁二姐。每见北去的雁,每觉南来的风、心里常默默地说:
“北去的雁啊
能否把我的话儿捎——
南来的风啊
可有我的信儿到
青梅竹马的伴
为何——
长大了话儿少
做同学
见面无语两相逃
无奈——
千里思念受煎熬!”
多少次铺开信笺,提起笔想写封信给雅洁姐,每次都是欲写又罢。
父亲的“右派”帽子,使他生存在苦难中,而他这顶“右派”帽子,也使李衡生存在苦难、压抑中,无前途可望,无生路可寻,前路暗淡,一切似乎都是泡影。可李衡不甘,李衡在默默地奋斗,默默地完善自己。但李衡从未自卑,李衡压抑着、埋藏着骨子里的高傲,李衡尊重每一个人,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认为不应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毛主席就说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嘛!李衡的父亲是只知道爱党爱国,只知道努力工作,是只知道拉车,不知道看路的老黄牛,却被打成“右派”,被“专政”,自己都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而作为“右派”儿子的李衡,就没有了任何的选择、任何的出路。通过两年“文革”,看到搞政治不行、搞文学不行,李衡就学技术,作好为国家贡献的准备,心里高傲地说:“我行。”
两年半多的时间。李衡夏伴蝉鸣,冬伴孤灯,昕宵不怠。李衡看的电工电子方面的书籍,摞起来比桌子要高,李衡作的笔记摞起来也比桌子要高。大多的书籍李衡是精读,做笔记,而不是走马观花。李衡掌握了电工、电子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李衡掌握了一般的半导体收音机的装配和维修技术。自己认为,比3年4年大学学的知识要多、要扎实、要多得多。同时,也思考一些问题,觉得自己也成长了不少。
学习是辛苦的,也是快乐的,苦中有乐。当你夏伴蝉鸣、冬伴孤灯,昕宵不怠的努力学习时,是辛苦的;当你有所进步、有所收获时,更是快乐的、幸福的。
李衡体会到,一个人无论是在人生的顺境还是逆境、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应不断地为自己组合一所学校,要时有所学、时有进步。不管你处在社会的什么阶层(阶级)、什么地位,什么阶段,都应该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素养、修养,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这是李衡这近三年的一点感悟。人的学习动力是多种多样的,为兴趣而学习效果最好,因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和动力,但首先要有生存的条件;为用而学,因为这种知识对现在和将来有用,所以学习;还有一种是为生存而学,为生存逼迫自己学习。李衡就是最后一种,这要强加给自己动力,因为你要生存,你必须储备知识,强化生存的本领。本来没有兴趣,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兴趣。但不管你是为什么而学,记住一点,要系统的学,不能一口吃个胖子,要先打基础,后跳跃,还要瞄准新知识、新技术。这是每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