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暮穷途(119)
作者/三木秉风(周凤森)
未来世界的统一,一定是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超阶级思想
千百年来中国从不缺少世 界 战略家,清朝被推翻之后,从孙中山到蒋介石的执行资本主义道路,到从毛泽东到邓公实践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始终走在探索与思考的路上。未来之中国若引领世界方向,首先需要对自身进行顶层战略规划,然后才能让世界众国追随者在“透明”与“共赢”中坚信自己判断及前进方向,而国际政治之和谐需要超国家超民族的文化思想认同!所以未来世界理性的大统思想一定是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超阶级思想,而理性、和谐、恒久必须与“道”相连。然近百年来源自西方世界的两种思想即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思想及理论调和乃是“统 一”认识的基础!未来人类的共性思想如何从斗争走向包容与和谐?得到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认同将至关重要!
中国正在实践的初级共产主义阶段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以人为本”的道德社会,它应以社会和谐运转以及分配上的公平公正作为最终目的。因为人类社会的公正首先体现在社会资源的配置合理上,因此共产主义社会以其社会资源按照“人的需要”进行合理分配,所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前提是生产生活资料的相对丰富以及人类文明程度的极大提高。“产品极大丰富”和“以人为本”是“按需分配”的社会基础,而社会分工和资源配置都需要以人类道德的自觉性发挥社会和谐的主动作用。人类社会的主要领域秩序不是用法治强制完成,而是靠社会道德、职业道德、人文道德的自觉性在调节和维持,“人”乃是社会关系的中心,如何调动人的自觉力量要比外力强制所需的社会成本更少。
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以物为本”的社会,它强调私有物权的不可侵犯以及”物”在交换中所洐生出的各项权利的保护,而物权及其衍生权利的保护需要法律这个外在的强制性工具,所以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资本主义社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治”社会,这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基础上的“德治”形成对比,资本主义社会中物权以及物的衍生权利在某种意义上放到社会极高的位置,“以物为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契约和利益的交换基础。所以公有制和私有制,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贫富两极和按需分配,德治和法治,人权和物权,以“社会”为主义和以“资本”为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在具体实践中的差异显现。
冷战时期美苏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即华约集团与北约集团的五十年对立,也体现出了两种意识形态的不可调和。然而西方的两种主义来到中国,却在太极之中阴阳和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解决了所有分歧中的问题,这是中国智慧的现实版体现。既不否认国家的共产主义目标,又可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法治”和“市场”理念发展壮大自己,同时通过中国梦的实现来复兴传统的民族文化作为精神基础!这让世界剧烈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中庸与灵活,感受到邓公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超凡脱俗与包容伟大,也倍感中国未来方向的圆融与突破。
东方文化的土壤中熏陶成长起来的黄色人种,有着绝对的与众不同的智慧与才能,从《易经》文化中脱颖而出的道学文化更是直奔哲学巅峰。对于从道学发展出来的术数应用学科,例如以《黄帝内经》为基础的中医学,以《孙子兵法》为基础的军事学,以“四书五经”为基础的的儒家经典的人伦学说,令古今学士兴趣盎然,趋之若鹜,甘之如蜜,欲罢不能。所以在探讨东方文化的具体事例时,中医展现的医道和古典军事展现的兵道都是道学的正宗分支。正如上章所言《孙子兵法》给我们所带来的是来自道学的本质性的规律性的思考与应用,而不仅仅是体现在古代的战场的厮杀声中。百年历史小观,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斗争,红军长征胜利,敌后抗日战 争,解放战 争,抗美援朝战 争,中印战 争,中苏战 争等等,中国军事战略在一张一弛、一阴一阳的战 争艺术在不同战 争形态中皆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东方的军事战略之神奇,也的确出现遗憾!为什么南宋军人挡不住成吉思汗的几万铁骑部队,为什么不足两万人的八国联军却在五小时内攻陷了拥有45万守军的北京(据统计正规军15万及义和团30万),为什么区区三十万日本军人将中国国 民 党的几百万正规军如驱羊群般圈入四川盆地,这些问题我会在以后章节中再行详细分析。兵道是道学的分支,其创立者孙子以《孙子兵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对孙武有如下描述“吴王阖闾深知孙武用兵如神,任命其为伐楚大将,孙武指挥不足五万吴军在楚国土地上五战五捷,击败强楚二十万部队,攻克楚都郢,吴军在孙武靡下,作战勇敢,赏罚严明,使吴国威镇天下,称霸诸侯”。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