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涯 共 此 灯
作者: 曹保明
(中国著名民俗学家)
在长白山的深处,有一个大碱场村,这个村子里,百姓年年做面灯、给先人和抗联送面灯,这个习俗已经整整传承了近一个世纪,真正成为了珍贵的非物质化遗产。
面灯,是以玉米面来制作,所以又称为金灯,是长白山区百姓过年过节纪念先祖的一种习俗。而面灯的制作,又是民间代表性的传统手艺。
做这种面灯,往往得请村里著名的面灯制作人来做。在这个村里,有手艺传承历史并德高望重的宋德花老人69岁,刘本峰老人69岁,两位老人是代表性的村民制做面灯的能手,所以每年的面灯,都由他们来做。
这种面灯,做时,要做一盏大灯,那是送给抗日联军的总司令杨靖宇的,因为杨靖宇将军是在1940年的正月壮烈牺牲。他牺牲的头一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灯节,
因此,正月十五是杨靖宇将军生命的最后一夜呀,他孤身一人在冰天雪原与敌奋战,最后英勇牺牲了,人们怎能忘记他呀。
所以老百姓在这一天,要蒸一盏大灯,还要蒸42个小面灯。那是有42名抗联也壮烈牺牲。
老百姓做灯,含着深情念叨:
正月里来正月正,
正月十五蒸面灯。
大灯送给杨靖宇,
小灯送给抗联兵。
年年岁岁做面灯,
不忘先辈祭英雄!
祈愿百姓日子好,
祝福国家永太平。
这首面灯谣,在当地广为流传。
蒸面灯的宋德花大娘和刘本峰大爷,他们年年代表村民正月十五蒸这种面灯。先是把面舀出来,然后和成拿手的面团,非常适合操作的面,然后开始做灯。
做面灯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小面灯也就像今天的窝窝头儿那么大,称为小金灯。大面灯,要由若干的小金灯铺开,变成大面灯,把蒸面灯的锅中间扣上一个盆儿,然后在上边贴上面,形成大灯。
做这种面灯要有一定的手艺。接着就是要把握一定的火候才行。而且贴这种大面灯,先是贴面,接着要刮顶。然后就是点着火去蒸的时候了。当柴火渐渐的燃烧起来的时候,大小面灯就开蒸啦。蒸这种面灯的时候,户外寒风刺骨,飘着漫天的大雪,可是村民们怀着虔诚的心情在制作心中的面灯啊。
这种面灯,是中华民族长白山珍贵的非物质化遗产手艺,现在省里决定把这种手艺申报为省和国家级文化遗产。
大碱场村是地处吉林省G331国道最重要的地段上的传统村落,这个村落给抗联做灯的手艺,也是G331国道上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
蒸面灯,蒸面灯,人人心中不忘记从前的岁月呀,人们纪念的是杨靖宇,纪念的是抗联兵,同时也期望着美好的生活从今天开始永驻人间。而且面灯制好以后,还要套上爬犁,由爬犁头赶爬犁的王洪亮大爷也是69岁,他牵出自己家的大红马,套上爬犁,把面灯送到了我们的抗联纪念碑前。
这个抗联纪念碑,是几年以前吉林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吉林省戎马回甘老兵驿站志愿者团队,抚松县文联,大碱场村委会,特别是我们主要的组织者荣誉村民巩振才、赵云夫妻一起把这个工作做下来,于是把金灯祭祖文化延续到今天,而且赋予了新意。
当人们来到纪念碑前,摆上面灯,当人们怀着思念的深情站点在这里的时候,每个人都永远的敬仰着前辈为中华民族的新生和解放所付出生命的历程啊,所以我们称为中华民族的灯节,又是一个“天涯共此灯”的虔诚仪式。
天涯共此灯,我们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了,这样的仪式活动,今年将更加的丰富和隆重,因为有中央电视台,和“全球华人春晚”总导演戴文胜先生的团队的支持,我们全面开启《天涯共此灯》非物质化遗产传承活动,同时也为人们留下天上明月与地上明灯交相辉映的长白山英雄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