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作者:虎国宁(甘肃)
一直想提笔写写父亲,写父亲的生平事迹、父亲的精明能干、父亲的坚强刚毅、父亲的乐观豁达,但每每提笔又放下,怕自己才学浅薄,笔拙墨钝,词不达意,不能写出我心目中父亲的伟岸和我对他的敬仰!今天终于落笔成文,向大家讲述我心目中 独一无二的父亲。
父亲生于1942年,本姓刘,排行老小,由于舅爷爷膝下无子,父亲在已经能记事的时候便随母姓过继给了舅爷爷,在那个缺衣少穿的年代里,面对这位突然出现并夺走她们口粮的哥哥,两位姑姑表现出强烈的不安和排斥。可想而知,父亲的日子过的有多憋屈。多少次,他饿着肚子跑回家哭着恳求爷爷奶奶不要把他送人,可是每次都是在奶奶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塞给他两个菜饼子的劝说下又回到了那个家。
儿时的父亲是在饥寒交迫中度过的,以至于多年以后母亲仍然记得父亲上学时的样子(父亲和母亲是同班同学)是班级里穿的最破最烂的男生,别人穿的是带有补丁的衣服,而父亲的衣服是补丁套补丁,而且还不是同一色的,甚至于都看不到衣服本来的样子。父亲聪明好学,成绩优异,可依当时的条件,哪有那么多的钱去供养一个只吃饭不挣工分的大小伙子啊?况且父亲的身份只是一个过继子而已!
由于家里突遭变故,还没有上完初中的父亲便被迫辍学,由亲哥哥带着去县城讨生活。可小小年纪的他人生地不熟的又能找到什么好工作呢,为了生计,父亲干过大灶烧火师傅,打过杂工、给大灶做过饭,当过仓库的保管员,在社会的最底层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终于,机会来了,在一次偶然中,擅长绘画的父亲在帮忙做广告宣传时被师范学校的一位老师慧眼识中,保送父亲去上师范学校,父亲欣喜若狂,以为自己的人生可以改写了。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又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呢,刚上了没有多久,正当父亲翱翔在书本的海洋中,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时,学校被政府解散了,父亲的读书梦再次被彻底的粉碎了……
回家务农,像父辈们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吗?18岁的父亲心有不甘,他决定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片新的天地。也许是从小就吃不饱饭的缘故,父亲此生与粮食有了不解之缘。经人介绍,父亲去了县面粉厂做了一名勤杂工,负责打扫卫生、管灶、帮助师傅修理机器,他脚勤手快,吃苦耐劳、乐于助人,慢慢的大家都喜欢上了这个浓眉大眼,又有文化的年轻人,这也为父亲以后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和影响!由于父亲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厂领导看他穿的衣服又破又小又旧,特意奖励了父亲一件新棉衣,那可是父亲从小到大穿过的唯一一件新衣服了,以至于父亲现在回想起来,都是满满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衣食无忧,每天都有穿不完的新衣服,吃不完的美食时,再想想我们的父辈们,他们的日子过得有多苦和不易呀!

父亲先后在板桥粮管所,吉岘粮管所、何家畔粮管所呆过好多年,在这期间,父亲与母亲完婚,生下了我们兄妹四个,父亲是个孝子,既要照顾年迈的养父养母,还要照顾自己的亲生父母,微薄的工资根本就支撑不了一大家子的生活,日子过的捉襟见肘。儿时的记忆中,父亲是严肃、严厉而又陌生的,很少见他回家,总能记起母亲倚立窗前,翘首期盼父亲回家的样子,奇怪父亲为什么很少回家,甚至于节假日、过年也很少见到父亲的身影,后来才从母亲的嘴里慢慢知道,原来父亲不回家是为了节省来回的路费和多挣那几块钱的加班费和值班费,而自愿放弃节假日休息选择值班的。记忆最深刻的是父亲上班时骑的那辆嘎吱作响、破旧不堪的自行车老黑(那是父亲对它的昵称,父亲花了足足10块钱在旧货市场将它买回来,这在当时那个年代,可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相当于父亲小半个月工资呢,父亲用别人丢弃的黑漆将它漆的油黑发亮,看起来也不那么破旧了)别看老黑除了铃铛不响到处都响,他可是父亲的至爱,是父亲唯一的交通工具,载着父亲上山下乡过河,陪着父亲一起见证了那些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为了贴补家用,勤劳能干的母亲在家养猪、养鸡、种好多好多的蔬菜,我们舍不得吃一个鸡蛋,一颗新鲜的蔬菜,都被母亲拿到集市上去卖了,换取一张张数额少的可怜的纸币,为生病的奶奶买回止疼的药片,给我们买一些生活必须品。那时候我还小,虽然还没有到上学的年龄,但感觉自己已经是个小大人了,因为我觉得自己能帮家里干好多好多的活了。喂鸡、喂狗、扫院,还跟着哥哥姐姐一起下沟去抬水,那时候没有自来水,吃水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挑。每天天不亮,我们就出发了,姐姐用小桶担,我和哥哥担不动,就一起抬。记忆中得走好多的山路,去一个泉眼里取水,取得时候我们总是把桶灌的满满的,可回来的路上,越走越累,越抬越重,肩膀被压的生疼,左肩右肩不停的换,刚开始还能坚持走好远,慢慢的就走不动了,十米一歇、五米一停,在这一挑一歇的过程中,水也洒去不少,等到挑回家时,两个肩膀又红又肿又疼,肚子饿的呱呱叫,水也剩半桶了。因为来之不易,所以显得弥足珍贵,一盆水,我们轮流洗脸后还要积攒起来洗衣服,然后再擦地,现在的孩子可能觉得我们不讲卫生,可在那个年代,每家基本都是这样的用水习惯,舍不得浪费一滴水。现在的他们悠闲自如的开着水龙头,哼着歌,冲着澡,任凭水哗哗的流淌时,可能真的想象不到我们那时候用水的艰难和对水的敬畏!我还跟着他们一起割猪草,去拾麦田里散落的麦穗,帮妈妈推着沉重的架子车去赶集卖菜、看摊,帮辛苦了一天的妈妈烧火做饭....那时候的童年没有漂亮的新衣服、没有各种各样的玩具、没有好吃的零食、更没有变幻莫测的网络游戏,有的只是这些苦涩的记忆,但那时的我们依然过的快乐而又幸福,我们的幸福来自于一个粑粑糖、一个生日时母亲煮的鸡蛋、一个父亲带回来的漂亮的扎头发的蝴蝶结!
日子就这样在指缝间悄然划过,我们姊妹们相继长大。姐姐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已经早早的到地毯厂做工赚钱了,我和哥哥也相继考上了小中专。哥哥考的是财政学校,我考的是卫生学校。可别小看我和哥哥上的小中专,当年的我们可是班里的尖子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学霸,只有班里前三名的学生才能考上的,可比现在的大学难考多了。哥哥考上后,听着大家对他的赞美和羡慕之情,我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像哥哥一样优秀,考上一个好学校(其实我和哥哥,都是梦想上大学的,可依当时的条件,能早早的毕业出来参加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和压力,也是万不得已的选择。所以没能走进大学的校门,是我们兄妹这辈子永远的痛……况且,我们真的是有能力考上大学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也如愿以偿的考上了天水卫校。要知道,这在当时可是轰动全村的好消息,因为我们是村子里唯一考上学的孩子,而且是兄妹双双夺冠,村长亲自带着村民来我们家庆贺。我们也破费了一次,宰了一只羊宴请了他们,看着父母亲高兴的合不拢嘴,我们也很骄傲,觉得给父母光宗耀祖了,也让他们在全村人面前扬眉吐气了一回!
清楚的记得父亲当年送我去上学的情景,那是1991年的9月1日,父亲49岁,我16岁。生平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心中充满着无限的恐慌和不安。妈妈早早的就为我缝好了厚厚的被褥。那时候上学都是需要自己准备被褥的,不像现在都是交了钱学校统一发放的,真是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的最真实的写照。在亲人们的簇拥下,在母亲的千叮咛万嘱咐中,我和父亲启程了!开始了我的异地求学之路!
我考的是天水市卫生学校,由于路途遥远,县城是没有直达车的,只有市上才有,而且一天只有一趟,是早晨5点20的。我们前一天就坐车来到市里住下。同行的还有我的一个同学,他的家长得知父亲亲自送我时,将他送到了我家,委托父亲捎带着一起同行。害怕睡过头错过车,父亲说今天晚上我们得早早睡觉,明天要早起赶车的,其实那晚父亲和我都没有怎么睡着。
早上4点刚过,我们仨就起床了,简单的洗漱之后,父亲就背着我们两个的铺盖卷儿,拎着行李箱出发了。箱子里面有我四季换洗的衣服、生活必需品、还有妈妈为我们准备的干粮和水,总之箱子很沉很沉,沉到单薄瘦弱的我都无法挪动,可父亲为了赶车,竟然拎着箱子走的健步如飞,我都有点儿追不上他。
到了车站,父亲已经累的气喘吁吁,他顾不上擦汗,也顾不上歇息,让我们两人看好行李,不要乱走,急匆匆的就跑去排队买票了。我看着他的背影,从什么时候开始,1米85的父亲腰杆竟然不再那么笔直,开始佝偻了呢?我突然回想起中学课本里朱自清的《背影》心里感觉酸酸的……“票买好了,咱们赶快去上车吧”父亲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我们又拖着沉重的行李过了安检口,找到了我们要乘坐的那辆车。 那时候班车的行李架都在高高的车顶上,是要踩着班车上自带的扶梯往上面放的,父亲爬上爬下好几次,才把我们两人的行李全部放好。我还记得,那天的天阴沉沉的,父亲担心会下雨,怕淋湿我们的被褥,就又返上去找篷布盖,可那是一整车人的行李架啊!东西架的老高老高,父亲站在摇摇晃晃的扶梯上,一只手抓着扶手,一只手用力的拉着被行李死死压着的篷布,可就在这时,一个特别粗鲁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快下来,拉什么拉,不害怕把行李拉下来砸死你吗?”父亲一边陪着笑脸,一边慌乱的盖好篷布说“就好了,就好了,害怕下雨淋湿了孩子们的被褥……”那人并没有听父亲的解释,也没有上去给父亲帮忙,骂骂咧咧的上车了,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以至于多年以后,我都无法原谅那位司乘人员对待父亲蛮横无礼的态度,他伤害的可是一个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意呀!
车子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整整一天,到天水时已经晚上八点多了,我们就在附近随便找了一个小旅馆休息了。第二天早上,当我还沉侵在甜蜜的梦乡中时,父亲催促我赶快起床,该去新学校报到了。我们仨喝了点水,吃了母亲准备的干粮。那时候还没有出租车,父亲又是连扛带背的拿着我们的行李,走了好远的路,过了无数个红绿灯,七拐八绕的才找到了我们的学校。给我报好名后,父亲领着我来到宿舍,仔细的为我整理好了床铺,并嘱咐我们大家一定要好好相处,互相帮助。然后又带我出去买好了生活日用品。最让我感动的是父亲竟然悄悄的买了两包卫生巾放在里面,他虽然没有说,但我还是眼睛湿润了……
安顿好我以后,父亲要回家了。他说这两天跑累了,你明天早上睡个懒觉,就不要过来送我了,我住在车站附近,起来就直接走了,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多给家里写信..….但第二天早上我还是和同学一起去车站送了他,他显得格外高兴,一个劲的埋怨我,让你不要过来的,怎么就不听呢,跑那么远的路……父亲走了,把我一个人独自留在了这个陌生的城市!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也太傻了,竟然都没有给他买一瓶路上喝的水。
大约过了一周,我收到了父亲的来信,他说:看到那天我来送他,他特别开心,只是觉得把我一个人丢下,他很不放心,随着车子的缓缓前行,他感觉离我越来越远了,忍不住泪流满面...…我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爬在桌子上放声大哭,哭的撕心裂肺、哭的不能自已.....
以后的几年里,寒来暑往,我奔波在求学的路上,与家人们聚少离多,但是每次不管父亲有多忙,总是亲自到车站来接送我,那一幕幕离别的场景伴随着我的求学之路,也记录着我们父女的浓浓深情……
父亲这些年一直在粮食系统工作,他当过库管,收粮员,副主任、副经理,在粮食储备、管理、经销以及加工生产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终于苦尽甘来,经过组织的推荐和考察,父亲被委任县面粉厂厂长,可那是怎样的一个工厂啊?厂房破烂,机器陈旧,设备老化,出面率低,工人技术差,效益不好,工厂面临破产,工人面临失业,当老厂长把钥匙放在他手心的时候,意味深长的说:好好带领大家一起奋斗吧!厂子是死是活就看你的了……
父亲没有被眼前的烂摊子吓倒,他凭借这些年在基层工作的经验,和工人们一起商量对策,派技术人员出外学习新技术,并带头集资,倡导工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引进新设备,修建新厂房,在车间里和工人们同吃同住,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厂子终于起死回生,扭亏为盈,效益日见好转,工人们看到有希望了,干劲也大了。父亲又贷款购回了一台德国进口机器,不但出粉率高,而且节能高效,研磨能力更强,父亲严把质量关,注重每一个环节,加工出来的面粉质量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很快占领了市场,而且供不应求,经销商们纷纷上门要求代理,很快畅销全市,订单从四面八方如潮水般涌来。厂子名声大噪,竟然成为当地的金牌企业。父亲在上任三年后,面粉厂终于改写了历史,迎来了最辉煌的时刻。这在当时一度被传为佳话,父亲也成了当地的名人。效益好了,工人们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也好了,许多人都慕名前来厂子应聘,只要有合适的岗位,父亲都会给他们提供机会,厂子从最初的二十几人扩展到了一百多人,父亲从不嫌弃他们的出身和地位,视他们如家人,逢年过节,还亲自去慰问困难职工的家属。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厂里退休的老职工去探望父亲,一起回忆他们那段艰苦的日子,也感念父亲那些年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关爱。
父亲用他的智慧和勤劳迎来了事业中的巅峰和人生的辉煌,他被评为优秀企业家,全市粮食系统优秀管理者,多次受到县市部门的嘉奖。好多兄弟单位前来父亲的厂子参观取经,学习他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父亲总是热情接待,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他还经常被派往各地交流指导。父亲太忙了,以至于我假期回家都不怎么见到父亲,他总是早出晚归,忙了就住在厂子里,和工人们一起加班加点,常常忙到废寝忘食。每每路过父亲的厂子,总会听到机器的轰鸣声,看到厂房里灯火通明的样子。父亲爱着他的厂子,也爱着他的员工,除了节假日,父亲几乎很少离开。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了那里,别人只看到了辉煌的结果,又有谁知道父亲为此呕心沥血,付出了多少心酸和汗水。我在外求学四年,毕业后又去了乡镇工作,与父亲相处的时间也不多,虽然未曾见证父亲如何一步步将濒临倒闭的厂子经营为全市的标杆企业,但我从别人对父亲良好的口碑中,看到了父亲奋斗的足迹,读懂了父亲的坚毅和伟大,他用智慧与汗水铸就了令人敬佩的成就。他的伟大不仅在于事业的成功,更在于他对社会对家庭的奉献与深沉的爱。他用行动教会我们责任与担当,用坚韧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力量,他的浑厚坚实的背影,是我一生仰望的方向……

父亲一生淡泊名利,廉洁奉公,恪尽职守,在位期间,始终坚守原则,从不曾占过公家一分一毫的便宜。无论是身处高位还是面对诱惑,他都以清正自持,公私分明。每一笔账目都记得清清楚楚,每一份资源都用在刀刃上。他的正直与无私赢得了所有人的敬重和爱戴。他常常告诫我们,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和原则。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姊妹们都很上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家庭幸福,婚姻美满。他乐于助人,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亲朋好友之间,都有良好的口碑。虽然那时候家里条件也不好,但是如果有人找到父亲,他总是尽可能的去帮助他们,他说,人不到难处不求人,既然有求于我们,能帮一点是一点,积德行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做人的根本,是一种修行,更是一种责任。他资助过学生,救助过病人,帮助过孤寡老人,借出去的钱,有的到现在也没有还上,他也不去要。他豁达开朗,对生活充满热情,即使在人生的最低谷,他也坦然面对,积极乐观,从来没有被生活压垮过。他多才多艺,爱好广泛,喜欢绘画,小时候经常教我画画,他画的小动物灵动可爱、栩栩如生。他还爱好书法,会拉二胡。他思维敏捷,喜欢读书看报,大到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百科,没有他不关心的话题。
他勤劳朴实,喜欢在闲暇之余种菜养花,家里的小院被父亲打理的井井有条。一到夏天,总能看见父亲在菜园里忙碌的身影,那开着小黄花的黄瓜挂满了枝架,绿油油的菠菜、油菜惹人喜爱,还有那红彤彤的西红柿,紫色的茄子,又长又嫩的豆角,泛着油光的辣椒,还有那满院扑鼻的花香!父亲精心的照顾着它们,给它们施肥、浇水、除草。然后采摘下来,打理好,分给我们和亲朋好友吃,我们兄妹们一年到头几乎不用买菜,吃的全是父亲亲手种出来的地地道道的天然无公害蔬菜。
父亲热情好客,喜欢热闹。所以家里一年四季都免不了亲朋好友的拜访,父亲总是亲自下厨,准备美味佳肴,热情的款待他们。父亲喜欢研究美食,他做的红烧肉,黄焖鸡、清汤羊肉、水煮肉片、大盘鸡、红烧鲤鱼、酱醋排骨、以及各类小炒,一直都很受大家的青睐。
也许是逐渐上了年纪的缘故,父亲特别喜欢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平时我们姊妹们上班忙,一到周末,父亲就早早的张罗好一桌饭菜,等着我们带着孩子们前来团聚。这也成了我们这个大家族多年来的习惯。一年四季中的每一个周末,不管刮风下雨,我们总要带着孩子们去父母那里相聚,一边吃着他们做的可口的饭菜,一边听他们讲那过去的往事……
良好的生活习惯,成就了父亲健康硬朗的身体。母亲虽然还要小父亲两岁,但身体状况特别差,患脑梗塞多年,得了很严重的健忘症,耳朵也几乎失聪,疾病将贤惠温婉的母亲折磨的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焦虑、烦躁、爱发脾气,甚至有时候蛮不讲理,故意给父亲找茬,但是父亲包容了母亲的一切坏情绪。他们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着过了一辈子,在父亲的眼里,母亲现在就是一个任性的老小孩,他说,年轻的时候,他忙于工作,都是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的照顾着这个家,如今也该换他来照顾母亲了。我们都希望他们能和我们一起生活,可父亲总说,你们工作都那么忙,再说你们年轻人有你们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我们能自己照顾自己,不给你们添麻烦。他每天变着花样的给母亲做饭,虽然有时候母亲并不领情,还会任性的挑三拣四,但是父亲总是不厌其烦的哄着母亲,并一遍又一遍的按照她的要求重新去做,无微不至的照顾着母亲的饮食起居。在母亲卧床的那两年里,我们虽然请了保姆专门照顾母亲,但是父亲还是形影不离的陪伴着母亲,力所能及的去照顾母亲,给她喂饭,给她按摩,给她讲他们以前的艰难岁月,讲他们曾经的患难与共,讲孩子们成长中的趣事,讲他们一起经历过的风风雨雨……很多时候,母亲是听不到他说什么的,到最后甚至都不记得父亲,但他还是滔滔不绝的说给母亲听,他怕母亲孤独。母亲对父亲也特别依赖,一会儿看不到父亲就会烦躁不安,也许在她混沌的记忆里,父亲就是她的一切,那个曾陪她走完一生的男人.....
如今的父亲已经83岁了,自从母亲走后,他的身体也大不如从前,腿脚变得不太灵便,走路都离不开拐杖了,他还是不愿意和我们同住,坚持住在老家,说老院子他已经住习惯了,不想住楼房,上下很不方便,我们拗不过他,就留下了以前的保姆继续照顾他,他把保姆魏姐像女儿一样看待,嘘寒问暖,视为己出。前段时间,父亲突发脑缺氧,危难之际,幸好魏姐及时发现并拨打了急救电话,父亲才幸免于难,躲过此劫,这也算是对父亲仁爱之举的一种回报吧!父亲守着小院,因为这里,有他和母亲太多的回忆,他守护的不仅仅只是小院,更是他的儿女们魂牵梦萦的温暖港湾……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衷心祝愿我的父亲健康长寿,陪伴我们长长久久……
作者简介:虎国宁,笔名楚箐,甘肃省合水县人,县直机关干部,爱好文字、旅游、摄影,喜欢写作,有作品发表在地方刊物《黄河象》和其它文学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