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进士》:市井烟火中的精神再塑
李恒昌
王安国根据莒南大店庄氏家族庄谦励志成才的故事创作的历史小剧《烧饼进士》, 在快餐式短剧盛行的当下,以独特的历史质感和人文厚度,在短视频的方寸之间构建起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艺术空间。这部作品以明代万历年间为背景,通过烧饼小贩庄谦的成长轨迹,在烟火氤氲中完成了一次关于文化传承与精神突围的当代言说。
一、意象内涵:借助独特符号隐喻现实
剧中"烧饼"早已超越食物符号的简单指涉,形成了具有文化拓扑功能的复合意象。在视觉层面,粗陶筐中焦黄的面食,与朱陈店斑驳的砖墙、青石板上晨昏交替的光影,共同构成明代市井生活的物质图谱。当镜头特写庄谦皲裂手指揉捏面团时,面团与书卷在画面中的交替闪现,暗示着生存与求知的双重困境。
这一意象在叙事进程中持续裂变:初始阶段的烧饼是生存的锚点,维系着少年庄谦的生命线;偷听讲学时的烧饼筐则化作现实与理想的界碑,既阻隔着知识殿堂的森严门槛,又见证着求知欲望的悄然萌发;至先生特允其"携烧饼入学"时,食物符号已然升华为文化启蒙的通行证,标志着市井烟火与士人精神的首次融合。标题之中的烧饼进士,也有一番独特㝢意,暗含“进食”与“进仕”的内在逻辑。
二、价值重构:平民史诗的精神维度
作品突破传统励志叙事框架,在三个层面完成价值重构:其一,将"科举进阶"的个体叙事,转化为"文化接续"的集体寓言。庄谦窗下偷听的执着身影,与画外音中琅琅书声形成复调,暗示着文化火种在民间的不息传承。当镜头掠过市集众生相时,贩夫走卒与读书人的身影在暮色中渐次重叠,解构了传统士农工商的阶层分野。
其二,重构诚信伦理的现代性表达。剧中"代写作业"事件的处理颇具深意:庄谦的坦诚与先生的睿智,共同演绎出传统文化中"诚明"理念的当代转化。特写镜头中戒尺高悬却终未落下,象征严苛礼教对人性的让渡,而先生以"免束脩"作出的价值抉择,则昭示着德性伦理对制度规训的超越。
其三,实现历史与当下的镜像对话。当庄谦挎着烧饼筐步入学堂的长镜头,与现代社会"半工半读"的生存图景形成跨时空共振。剧终时"重教修文"的家训特写,在移动镜头中渐次虚化为当代城市的教育图景,完成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性转译。
三、叙事策略:时空折叠的影像诗学
该剧在叙事结构上创造出独特的时空折叠美学。开篇30秒即完成三重时空建构:航拍镜头下的当代莒州全景奠定历史纵深,推近至明代市集的跟拍长镜头营造沉浸体验,最终聚焦烧饼筐的特写达成叙事锚定。这种"大历史-小人物"的视角转换,使作品在方寸间承载起史诗气度。
在情节推进中,导演采用"磁石叙事"策略:以科举制度为隐性磁场,所有人物行为皆受其引力牵引却又保持微妙张力。庄谦每次靠近学堂的物理位移,都伴随着科举体制对其精神世界的引力作用,手持镜头的轻微晃动始终暗示着这种精神撕扯的存在。
视听语言的创新尤为显著。揉面声与诵经声的声画对位,面团发酵与知识积淀的隐喻蒙太奇,以及大量框架构图对传统文人画的视觉呼应,共同织就层次丰富的影像文本。当庄谦在晨光中挑起烧饼担走向学堂时,逆光镜头将其身影投射为巨大人形,这一刻,市井小民完成了向文化载体的转化。
《烧饼进士》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完成了短视频时代历史题材的艺术突围,更在于它揭示了文化传承的深层机理——真正的文明火种,从来不是在庙堂之上独自燃烧,而是在市井巷陌中,通过无数个"庄谦"的日常坚守得以永续。当镜头最后定格在泛黄家训的特写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明代读书人的精神遗嘱,更是中华文明穿越时空的精神密码。这种将个体叙事升华为文明隐喻的创作实践,为短视频艺术突破娱乐至死困境提供了重要启示。





(作者简介:李恒昌,男,山东肥城人,铁道战备舟桥处原党委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铁路济南局作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首批签约作家、2021年度泉城实力作家。曾获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中国铁路文学奖、刘勰散文奖、吴伯箫散文奖等。先后出版《爱之苍茫》等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18部。主要作品有“大地系列”之《大地上的血粮》等四部;“大河系列”《大河赤子》等三部。长篇小说《大河赤子》入选2023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项目、2024年8月“中国好书”;纪实文学《大河涅槃》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精品工程提升工程重点项目、山东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纪实文学《大河安澜》入选山东省“走在前、开新局”重大题材文学创作出版项目。)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