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劳动与成长
文/赵建平/陕西
在时光长河的粼粼波光中回溯,我的中学时代,恰似一首质朴且深沉的民谣,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悠悠岁月里,缓缓奏响。恰逢三中全会改革的春风,轻柔却有力地拂过华夏大地的每寸土地。农村的自留地被承包到户,农业合作社悄然解散,责任田划分至各家各户。多数农户依旧以种粮维持生计。
我的家乡 —— 三原鲁桥镇因独特的地理环境、便利的水利条件,以及人口密度大、耕地面积少的自然现状,沿续以种菜成为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种植传统小麦和玉米的农户相对寥寥无几。自然而然,我的初中三年学习生活,便与种菜的劳作紧紧交织,难解难分。
家中的菜园子,成了我少年时代劳动锻炼的主阵地。蔬菜品类繁多,尤其是西红柿、黄瓜、芹菜的种植与管理,颇为耗费心力。就拿黄瓜的种植与管理来说,简直需要一个人整日与黄瓜地相伴,全程跟踪。
绑黄瓜蔓,是维持黄瓜生长最为关键的环节,而且这还是个精细活。把玉米叶用水泡湿,撕成较宽的长条扎成小把,浸泡在水桶或水缸里,这些看似平常的准备工作,实则是黄瓜种植生长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在黄瓜地里,用撕好的玉米叶顺着竹杆绑黄瓜丝蔓,其中蕴含着独特的技巧。先选好黄瓜枝叶的分叉处,将玉米叶条系在竹杆高于枝叶分叉处,系好后再轻轻绑住黄瓜主茎。这个绑法,能让黄瓜蔓顺着一个稳固的支点,沿着竹杆向上攀爬。从系好的竹杆支点处向下绑住黄瓜蔓的枝叶分叉处,会使瓜蔓紧紧依附在竹杆上,仿佛找到了温暖的依靠。
如此一来,黄瓜与黄瓜株距之间的黄瓜叶空隙得以伸展,太阳光便能充分照射,让黄瓜叶吸收到充足的光源,光合作用得以有效赋能到黄瓜的根系当中,使其茁壮成长,枝繁叶茂,结出的黄瓜条营养丰富、水分充足。黄瓜条在黄瓜叶的庇护下,处于半阳半阴的状态,悠然自得地生长着。
黄瓜的主茎略带微刺,用撕成条泡湿的玉米叶绑时,需轻轻拿捏,尽量避免被主蔓上的小微刺扎到手指。之所以采用这样的绑法,是因为黄瓜蔓上的黄瓜悬吊于叶下,有一定重量,若一窝蔓上悬挂多个黄瓜,就会使附在竹杆上的蔓掉落,进而影响黄瓜的生长与形态。所以,竹杆的支撑与绑蔓技巧至关重要,且需不间断地循环逐个排查,并不时去绑住那些拔高窜出来的顶头蔓,使其绑点均匀。
这既是个需要勤劳付出的活,也是个考验眼力的活,更是个精细入微的活。
黄瓜喜水,一般在夜晚用井水浇灌,以保持地表的湿润度,促进其生长。黄瓜的快速生长期在夜晚 12 点以后,此时置身黄瓜地,除了蟋蟀的欢快鸣叫,倘若你静下心来仔细聆听,还能听到 “丝丝声”,那是黄瓜蔓的顶尖在努力拔高、向上窜长。怀着满满的好奇心,我用米尺子测量,从晚 上12 点到凌晨 4 点,黄瓜蔓顶部竟能窜长七八公分,大自然中植物的生长特性,既神奇又令人惊叹不已。
绑黄瓜蔓通常在清晨拂晓时分,万籁俱寂。此时的黄瓜地,宛如一幅宁静而迷人的田园画卷。绿油油的黄瓜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它们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各自成长的秘密。含苞待放的小黄瓜花羞涩地躲在叶与主杆交汇处,宛如娇羞的少女。绿油油的黄瓜刺上挂着晶莹的露珠,恰似珍珠般璀璨夺目。在蔓的顶部与支叶交结处,小黄瓜芽悄然冒出,静静等待着绽放的那一刻。
清晨的阳光温柔地洒在黄瓜地的田间地头,一夜之间长出的小黄瓜芽上的黄瓜花显得精神抖擞,小蜜蜂在其间欢快地穿梭飞舞,好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置身黄瓜地间,顿时让人感觉神清气爽,心情愉悦 。
黎明时分,是采摘黄瓜的最佳时刻。挑选那些粗细均匀、色泽翠绿略带棱色的黄瓜,先摘掉底部的根瓜,因为它会影响上面黄瓜的生长。摘好的黄瓜整齐地摆放在铺着湿布的大竹笼里,形状弯曲的则挑拣出来,或自家享用,或低价售卖。
鲁桥镇的集市是农历二五八。每逢集会前一晚,菜农们便开始忙碌起来。先是摸黑在街道抢占摊位,接着在黎明时分去地里摘菜装车,最后用架子车拉到大街上,准备销售。
种植西红柿的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了农活的艰辛。
西红柿遇暴雨或连阴雨天气,根巴处容易裂开,口味也会随之变质,所以要抢先采摘,而且风雨无阻,下雨天更要勤摘。我常常光着脚丫,半蹲在西红柿地畔,俯身将变红的西红柿一一摘下,裂开的也一并摘下。下雨天地畔湿滑,站都站不稳,只能两脚跨在地畔两侧,小心翼翼地挪动。摘完后进行分类,把稍绿、硬且无裂纹的装在大竹笼底部,柿头朝上摆放得整整齐齐,再往上层层叠放,最上面放最大最红的,根巴裂纹的则另放入小竹笼中,在集时上便宜贱卖。每次下雨天摘完西红柿,我都浑身湿透,活像一只落汤鸡。偶尔和大人喝上两口白散酒,暖暖身子,预防感冒。
这段经历,满是劳累与苦涩,却也成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珍贵片段。
芹菜、西红柿、黄瓜易生黄斑病,需打药预防。
八十年代中期,农业科技尚处于初级阶段,一般用 “波尔多液” 农药进行叶面喷洒。将少量波尔多液用石灰水稀释配制后,倒入大药桶。通过叶面喷洒来杀菌。因为年龄小,家人赶集卖菜,打药的任务便落到了我的肩上。我人小力气小,背着大药桶打完药,双肩常常被磨得通红,甚至磨破皮,恢复起来需要很长时间。
种菜靠天吃饭,菜价好时收入尚可,不好时只能勉强解决温饱,想要靠种地致富,实在是遥不可及。但相比儿时在农业合作社的饥饿童年生活,已经改善了许多。
八五年暑假,我邀约了四十多位同学来我家帮忙栽蒜苗。
栽蒜苗需用小镢头在玉米地里刨沟,摆放大蒜子,要把大蒜子整齐地摆放在小溜沟斜面半中间,间距 2 - 3 公分。刨沟需要掌握好深度和技巧,是农活中的技术活。没有坚实的臂力和干农活的实操经验,是完成不了这个看似简单的溜沟任务的。这个活一般由大人来完成。同学们分工明确,有的从蛇皮袋往小竹笼倒蒜子;有的提着小竹笼沿着溜沟撒蒜子;大部分人一字排开,保持一定的距离摆放蒜子。
三伏天在玉米地摆蒜子,酷热难耐,稍不留意就会被玉米叶划伤,大家只能咬牙坚持,完全凭借着汗流浃背的耐力。早上五六点进地干活,10 点后太阳变得非常毒辣。玉米地里犹如蒸笼一般,闷热得让人难以忍受,这时就必须迅速撤离,否则很容易中暑。
中午休息,等到下午五点多夕阳落山时,再进地继续干,直到天黑夜不观色,看不见了方才收工。
父亲为人热情好客。看到这么多同学来帮忙,他买了西瓜,母亲准备了丰盛的饭菜。三亩地的蒜苗,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早上一大响便大功告成,收工回家。大家围坐在一起吃西瓜、卷煎饼,欢声笑语,热闹非凡。这段经历,不仅是劳动的难忘记忆,更是同学间深厚情谊的美好见证。
少年时代的经历,是幸福与辛苦交织的美妙乐章。
幸福在于上学条件的改善,辛苦则是课余的生活时间都与土地紧紧相伴。父母的辛勤持家,我们一家人通过辛勤劳动,努力从饥饿走向温饱。这些菜地里的劳作,成为我人生的宝贵财富,是磨练,更是人生成功的坚实基石。没有吃得苦中苦,哪有人生积极上进的精神,这个理念种子早早在我的少年通过对劳动的实践,巳注入到我的内心中。
如今回想起来,少年时代的辛勤劳动,正是现今青少年学生人生所缺失的宝贵财富资源。这一点,对于新时代下的莘莘学子们的人生成长尤为重要。“少年不吃苦,不知苦滋味”。就无法播种下珍惜的种子,成年后幸福的源泉就会逐渐流失。而且,这对其人生观也会产生特别大的影响,直至影响个人的阳光健康成长,影响到家庭,甚至会影响到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和前途。
人生的道路上,那些在菜地里挥洒的汗水,在课堂上汲取的知识,在与同学相处中收获的情谊,共同构成了我少年时代成长的独特底色。
少年时代,不仅是一段人生时光的珍贵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磨练与成长。它教会我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让我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有了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力量。在艰苦的劳动中,我收获了对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珍惜与呵护。这些收获应是从劳动中认知人生最好的教育。或许,它就藏在这些平凡而又深刻的经历中……。
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
作者简介:赵建平,1969年7月10日生。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鲁桥镇人。三原鼎鑫文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人代表,喜欢旅游研学,古典文学,阅读,热衷公益事业,现任三原慈善协会理事,三原文化旅游摄影协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三原散文创作基地读书会会长,三原全民阅读协会公益推广人,全国摆渡船阅读三原推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