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鸿进题《象外之境》
岳鸿进,男,1970年1月出生、山东省平度人,中共党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全军美展评委,军队本专业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第八届、第九届全国美代会代表。
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鲁迅美术学院高级素描教学研修班、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高研班,专攻水墨人物画。多年来勤奋努力,创作了大量作品,参加过许多全国重要性展览并多次获奖。
作品入选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及全军历届美术作品展览。多幅作品被中南海、驻外使馆、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中国画《边塞协秦曲》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
中国画《猎》之一参加建军70周年全国美展,获优秀作品奖;
中国画《猎》之二参加全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并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美展优秀作品奖;
中国画《对抗》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届全军美展,获优秀作品奖;
中国画《天兵》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美展优秀作品奖;
中国画《春寒抖峭》参加首届全国中国画线描大展,获优秀作品奖(最高奖);
中国画《天籁》获建军8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12届全军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最高奖);
中国画《天兵》之三、《国色边疆》入选中国美协与总政治部主办的“中国梦·强军梦军事题材美术作品展”,《天兵》之三获优秀作品奖(最高奖);
中国画《硝烟远去》、《太行夜哨》参加中国美协·总政治部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军美术书法作品展”;
中国画《硝烟远去》获得优秀作品奖(最高奖);
油画《北疆日记》之二(合作)入选中国美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2017年油画《草原射手》(合作)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主办的“第九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
中国画《使命》入选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暨第十三届全军美术作品展;
2019年中国画《彝女系列》特邀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武汉举办的世界军事体育运动会全国美术作品展;
中国画《征程》、油画《大漠深处》入选全军第十四届美术作品展,
油画《大漠深处》(合作)获优秀作品奖入选全国第十三届美术作品展;
2022年中国画《骁勇》参加建军9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暨第十五届全军美术作品展。
出版有《当代实力派画家·岳鸿进》、《气质水墨·岳鸿进》、《21世纪有影响力画家个案研究·岳鸿进》、《名家经典·岳鸿进》、《岳鸿进中国画作品集》。
《塞上协秦曲》180cmx60cm
岳鸿进——在承接与拓展中前行
文/许向群
2000年,刚届而立之年的岳鸿进调入北京军区创作室,成为全军美术专业队伍里的少壮派。北京军区在文化传统方面承继了晋察冀军区、华北军区革命文艺的血脉,诞生和荟萃了许多经典的军事文化经典和著名的军旅文化名人。
跻身于这样一支光荣的队伍,对他来说,既是幸运,更是挑战。作为一名从士兵成长起来的年轻画家,他具有坚定的艺术理想,并在军事题材创作领域显示了突出的能力和才情;他孜孜以求的创作态度,使他的作品在学术上不断进取并广受关注;他抵近现实、深入军营的创作路径,使他的画作具有浓郁的阳刚气质与淳朴的生活气息。回眸他的创作履历,从《边塞协奏曲》(1990年)到《国色边疆》(2014年),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全军各类重要展览且多次获奖,个人艺术面貌也逐渐清晰,显示出不同凡响的创作实力和精进态势。
军事题材的理想追寻
岳鸿进的艺术道路起步于军营,军事题材创作是他艺术上的理想追寻。熟悉部队生活的人都知道,上世纪90年代中期,士兵提干的比例是很少的,期间的酸甜苦辣和辛勤付出自在不言中,但是,岳鸿进扎扎实实地干出来了。军旅生活的历练和对军事题材持之以恒的爱,使他观看军营的视角,解读人物的内心,与基层官兵有着共同的角度和相同的感受。因此,面对军旅题材创作,他在内心深处有一种亲近感,身份的自觉所铸就的一套带有军人特殊性的观念,使他的作品十分接地气。他笔下的训练场景和军人形象真实而动人,可以达到尽显本质和性情的境地,洋溢着坚毅的军人气质和崇高的精神力量。
毕业创作《新兵系列》是岳鸿进初登画坛的一次精彩亮相。这幅以新兵为主角的多条屏组画,将新兵连战士的典型形象并置在一个统一的空间中,生动展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士兵风采。画家犹如一个老持稳重的“新兵班长”,对班里“士兵”的籍贯个性、兴趣爱好了如指掌。画面中的新兵各具情态,有整装照镜的憨态,整理内务的狼狈,顽皮显摆的倒立,心花怒放的满足,怀乡念人的愁苦……可爱的形象和真实的状态突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日记般的题跋精炼朴实,读来饶有趣味,为画面增色不少。造型和笔墨的抓取非常传神到位,写生的现场感和形象的趣味性,也表现得十分贴切。线条的“涩”与墨气的“悍”相得益彰,既有形式上的对比,又有了内容上的暗合,传达出青涩而烂漫的青春在军营绽放的真实意象。
新时期以来,军事题材的多样化表达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借助材料或图片来对军事题材进行图像化演绎,将军营元素进行符号化处理甚或滥用……这些表现方式在丰富了军事题材样式的同时,不少作品却徒有形式上的“新”,与真正的军事生活存在一种莫名的隔膜感。而坚持正面切入军事主题,挖掘军营生活本质的作品却显得相对偏少偏弱。对于大多数年轻画家来说,战争已经是个传说,它们只存在于文字、图片和影像里。在各种思潮的裹挟之下,“有关军事题材和形象往往表现为一种解构性的幽默形象,体现为对传统的崇高理想和革命英雄主义价值观的怀疑和疏离。”(见殷双喜《人民的战争:20世纪中国美术中的战争图像》)岳鸿进与这种军事题材的“当代”性表达保持了清醒的距离,长期军旅生活所形成的价值观,使他在社会效果和个人意趣方面能够端正态度,重视艺德,讲究品位。他选择了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来逼近和把握军事题材的本质,始终围绕部队“能打胜仗”的关键特征来开展创作活动。如《猎》(1999年)《对抗》(2002年)《天兵》(2004年)《天边》(2007年)等作品均是从正面成功塑造了军人的时代风骨和硬汉形象,是超越表象印记的切身感受,有一种坚守的勇气和攻坚克难的魄力。作品散发着浓厚的兵情兵味,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岳鸿进的《天籁》(2012年)荣获第12届全军美展“优秀作品奖”,是他近年来军事题材国画人物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在这幅作品中,他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储备,从一个司空见惯的寻常景象中展现出士兵的博大情怀,体现了艺术构思的精巧及塑造人物的实力。画面以稳固的三角形构图来组合人物,五位相互依偎的士兵,在短暂的训练间隙已经沉沉地睡去,另外一名担任执勤的士兵坐在山坡的上方,回首凝望幽静的山谷,陷入沉思之中。画家视角独特,着力刻画了士兵疲惫休息的状态,寓动于静。写意为主导的笔调,强化了团块的筋骨作用,将线与面之间的关系处理得疏密有致,节奏明快。形象造型刚劲有力,线条多用方笔,强调形体的块面力度,由此带来的寥廓硬朗之美和恣意收放之趣别具特色。沉黑的天际间隐约可见逶迤的远山,使荒芜的山谷显得寂静悠远,仿佛能够捕捉到士兵们此起彼伏的鼾声、汗水蒸腾的气味。画面的表现性和抒情意味是充满着雄性荷尔蒙的,士兵的 “血性”、军人的“味道”力透纸背,观众从安详的睡姿中可以读出呐喊和拼搏。
笔墨语言的悉心探求
对于国画家来说,具有成熟而富有个性的笔墨语言,是艺术上成熟的标志。岳鸿进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十分注重笔墨语言的锤炼。著名画家陈子庄曾对笔墨有过简括而精到的表述:“笔主形,墨主韵,把笔形弄清楚,务使笔形符合物象。墨法在于虚实,有虚实照应就有韵。”岳鸿进的探索之路基本遵循了这样的路径,他与大多以素描为造型基础而步入水墨的画家一样,在塑造形体和水墨表达方面尝试、寻找最适当的契合点,从造型观念的演绎探索笔墨形态的转换,努力将“笔精墨妙”的“逸”与 “水墨塑造”中的“实”融合成有机的整体,并在精神和气质上追寻艺术的高度和境界。
“笔墨当随时代”是清初石涛的名言,这句后来成为路人皆知的宣扬艺术创新的口号,喊喊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形态、审美观念、观看方式、图式演变等因素均发生了变化,有关笔墨问题的讨论曾是当代中国画坛的焦点话题。面对鲜活的现实生活,当代水墨人物画的笔墨语言探索,显然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现代形态的人物画传统的师承,其二是对以文人画为代表的传统精髓的承袭。岳鸿进一方面着眼于传统题材的现代性表现方面的尝试,如《醉翁亭记》《溪山清音图》《八大山人》等作品,就是试图从古代经典名作或士人雅趣中获取灵感,同时借鉴文人画的笔墨特征,将造型的现代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融入自己的修养、趣味、感悟,在葆有传统识别因素的基础上转换成具有当代审美特征的清新画面。另一方面,他也努力将书写性应用在当代题材的表现中,将源自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在写意主旨的统摄下,通过笔墨尽显作品的神采。如《夜深沉》《细雨》等画作,均在塑造形态体积、引入构成意识等方面发挥出笔墨的独特魅力。
《丽人行》取材于唐代诗人杜甫的同名诗篇,近代大家傅抱石曾有长卷传世,被徐悲鸿赞为“此乃声色灵肉之大交响”。岳鸿进在这幅作品中虽然同样采取了长卷式的构图,但在意趣上却有自己的理解和诠释重点。画面上壮观的游春队伍富丽华美,嫔妃贵妇花枝招展,奢华而香艳,与原诗铺排的语言和营造的氛围相呼应。画家有意淡化了皇家气象,而将视点引向民俗的喧嚣,渲染了“踏青”郊游赏景的气氛。画面中的线、面、色组成了层次丰富、对比强烈的视觉效果,人物以“势”取胜,在形式感上很好地烘托了“丽人如云”的景致。穿插其间的杂树、芦蒿、堤岸、浅滩分布有序,墨色、点彩交相辉映。既有传统水法、皴法等程式化笔墨的借鉴与应用,又有发自心性的恣意泼洒,同时,挥写中注重重复、节奏、韵律等构成要素的灵活运用和笔墨化呈现,造型富有装饰意味,画面意境清凛而有新意。岳鸿进善于用大场面,多人物、满沟图的方式来表现一些传统题材,与古人尚“简”的趣味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在繁复的表象中,引入当下的视觉秩序,将情节的铺陈和气氛的烘托推向极致。如《醉翁亭记》,将文中描绘的多个场景和情节汇聚在一个统一的空间中,扩充了画面的容量,也使笔墨语言拥有了探索的空间。
文艺创作倡导“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是要求艺术家能够准确地把握和反映时代精神,“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同上)岳鸿进热爱军营,对军事题材充满感情并倾心投入。他长年坚持下部队、走边关,知兵懂兵。他的创作能够做到贴近生活找素材,关注焦点抓主题。像《出击》(1997年)《长征路上》(2003年)《夙愿》(2008年)等作品,无不从直面战场训练、体现光荣传统、参与和平建设诸多方面来呈现出军人的精神风貌,具有令人感动的生活气息和军营氛围。
军事题材的当代性不容忽视的重点,就是准确把握军营与士兵的本质关系。其中,外在的因素有环境的变化、装备的发展、士兵结构的改变等;内在的范畴是精神气质的体现,个性素质的呈现和美学风格的创造。岳鸿进是通过军营写生来研究解决这方面问题的,他对现场写生情有独钟,每年下基层采风慰问,他都会带回数量可观的写生作品。画面的主角均是一线的士兵,他在抓取他们的性格与外貌特征的同时,将画笔直抵形象背后的故事和经历,揭示出军营生活的特殊烙印和气质。如四川达州籍战士《张友志》,英俊潇洒的外貌和精明干练的气度跃然纸上;河北保定籍战士《李伟》,朴质憨厚的神情十分传神;湖北荆州大学生士兵《朱明聃》,文静执拗的神态准确生动……这些士兵的众生像,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军营景观。他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悉心深入的研究和记录,在脑海里拥有了一个形象的“数据库”,使他在构思、结构大场面主题创作时,能够得心应手,塑造的形象能够触及人物的灵魂层面。
岳鸿进善于在生活中攫取绘画题材,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他在军艺学习期间执著勤奋,在基本功上下了很大功夫。他经常速写本不离手,节假日不休息,走到那儿画到那儿。对造型和笔墨方面存在的问题,常常用集中突破的方式来逐个克服解决,他的毕业创作显示了他在反映军营、塑造人物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能力。2013年参加全军素描研究班的学习,使他在多年创作的基础上,对造型的把握和理解更加透彻和深入,创作更加自由和自信。他的作品有生活化的生动形象,有现场感的写生意趣,突破了情景的瞬间再现或概念化的描述方式,提升了作品的人文深度和意蕴含量。如《载月归》《最后的对手》是以他生活多年的内蒙古风情为题材,着力刻画出地域风俗和民族特征;《碑·痕》以来自灾区一线的信息为依据,意象地表现出灾区军民守护生命、顽强抗争的不屈的精神;《国色边疆》(2014年)反映了新形势下的边疆军民关系,众多的形象和装具,复杂的层次和细节,活跃期间的骏马与牧犬,背景雪原长云的衬托,构成了开阔宏大的场面,既有植根生活的温暖,又有守卫边疆的坚毅,不失为一幅有筋骨、有情怀的优秀军事题材佳作。岳鸿进选择了探索中西合璧的人物画当代形态,将西画的结构造型和写生方式融入笔墨语言和艺术格调中的创作方向。他以执著的精神和勤奋的实践,将绘画当做一种最具生命力的载体,从正面表现、挖掘军事题材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本质,扎实稳健地走在写实水墨的创作道路上。中国画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自我更新、博采众长、不断发展既是主流又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大课题。岳鸿进正当年富力强,相信他在未来一定会不断焕发一种重新审视重新承接的力量,并在拓展与扬弃中获得新的艺术活力和生命。
《使命》200cmx220cm

《新兵系列》200cmx50cmX8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