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缘,忘年之交的温暖馈赠一一《繁华深处》读后感
江西省散文学会秘书长 彭昌明
春节将至,家中被喜庆的氛围紧紧包裹。大红的春联贴在门上,透着新春的蓬勃朝气,窗台上摆放着的水仙,散发着清幽香气,和屋内年货的烟火气交织在一起,满是团圆的温馨。就在这喜庆之时,一份沉甸甸的包裹送到了我手中——龚文瑞先生寄来的专著《繁花深处》。
还记得初次与龚文瑞先生相遇,是在赣南日报社与市新华书店举办的一场文化讲座上。当时,他作为年轻的文化研究者,在台上发言,眼中闪烁着对文化探索的热忱光芒,言语间没有一丝局促,沉稳老练,予我启迪。讲座结束后,我主动与他交流,凭借自己多年在文化领域积累的经验,与他分享了一些文学与人生。或许是我的真诚和年长带来的阅历,让我们相谈甚欢,就此结下了忘年之交。
此后,我们时常交流。当我了解到他对历史文化研究有着浓厚兴趣,却因资料匮乏而受限,便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江西通史》赠予他。我还记得他收到书时,眼中满是惊喜与感激,那是对知识的渴望得到满足的欣喜。在之后的日子里,他常常与我探讨从史书中获得的感悟,每一次交流,都能感受到他在学识上的飞速成长。
春节期间,我沉浸在《繁花深处》的世界里,越读越觉韵味无穷,感触颇深,遂写下这篇近三千字的感悟,以表达对《繁华深处》的赞美和对龚文瑞先生的由衷敬佩。
一、文化传承:于时代浪潮中坚守
在《繁花深处》里,龚文瑞先生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诸多传统技艺和文化习俗,展现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艰难处境。就像书中提到的“南康木匠并不比别处的特别,无非就是盖房子、打家具、制农具、做炊具什么的。过去的木匠师傅与今天用机械做家具的木工师傅有些不同,那时的木
匠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接到某家的木匠活后,必须样样件件全都会,从木头到成品,无人帮助,没有分工,即使有徒弟也只是帮忙打打下手。木匠活分得很细,做房子称做大木,做家具称做小木,做圆形的木器称做圆木……”。这让我不禁联想到那些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客家传统技艺,它们曾经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如今却面临失传的危机。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外来文化和新兴娱乐方式不断冲击着本土传统文化。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追求时尚潮流,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愈发淡薄。在这样的背景下,传承传统文化显得尤为迫切。我们不能让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消逝,而应像龚文瑞先生在书中所倡导的那样,从自身做起,关注传统文化,积极参与文化传承活动。例如,政府和社会可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举办各类文化展览、民俗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也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二、故乡情怀:心灵深处的温暖港湾
书中对故乡的描写充满了温情与眷恋,勾起了我对故乡深深的思念。“晚上,巷子开始沉寂,此时最好静享阅读或视频的愉悦,夜半时分人们才伴着没有一丝声响的古巷一并沉沉地睡去。当然,偶尔会有夜归人的脚步声,踢踏的皮鞋与空巷的撞击声格外清脆,却也把夜巷的寂静愈加放大。便是在这种空巷的寂静中,让人感受到城市古老的韵律在沉沉地脉动着。这正是一些老赣州人喜欢住在老城区旧群落的原因之一,他们说在城市的旧群落里才能触摸得到城市的根脉,才能找得到自己留在这个城市的理由。”龚文瑞先生笔下的故乡,有熟悉的街巷、亲切的乡音和浓浓的烟火气,这些元素构成了人们对故乡最深刻的记忆。
故乡,是我们心灵的根,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那份对故乡的牵挂和眷恋都永远不会消失。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许多人的故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取代了低矮的平房,宽阔的马路取代了狭窄的小巷,曾经熟悉的故乡变得陌生起来。然而,即便故乡的面貌改变了,那份深藏在心底的故乡情怀却始终不变。它是我们在异乡漂泊时的精神寄托,是我们疲惫时渴望回归的温暖港湾。
我想起自己每次回到故乡,走在熟悉又陌生的街道上,心中总会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那些儿时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让我感慨万千。故乡的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我们也应该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故乡的文化和记忆,让故乡的独特魅力得以延续。
三、人生感悟:在平凡生活中找寻真谛
龚文瑞先生在书中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写,传达出深刻的人生感悟。在《西行杂记》中,“我想,人可以不求来生,但不可以不行善;人可以一生无为,但不可以一生无用。说得简单点,就是取释道儒三教的积极因素来为生命本身服务。生命需要涵养是肯定的,涵养生命的最好的养料就是所有教义中最有用的部分,而这最有用的部分得用一颗清明之心才可获取。”
在他的理解中,生活就像一杯茶,平淡中蕴含着滋味,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发现其中的甘甜。是呵,生活中的我们常常忙于追求功名利禄,却忽略了身边那些平凡而美好的事物。
其实,真正的幸福往往藏在平凡的生活中。一个温暖的微笑、一次与家人的团聚、一场与朋友的促膝长谈,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能给我们带来内心的满足和快乐。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多么伟大的成就,而在于用心感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书中也给出了诸多启示。挫折是生活的磨砺石,它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每一次跌倒后重新站起来,都是一次成长的蜕变。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不能因此而一蹶不振,而是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就像龚文瑞先生在创作过程中,想必也遇到过无数的困难,但他凭借着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坚持了下来,最终创作出了这本优秀的作品。
四、文学创作:情感与思想的表达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对龚文瑞先生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的文字简洁而富有感染力,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叙述,将读者带入他所描绘的世界。在《繁花深处》中,无论是对人物的刻画还是对景物的描写,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例如,“在河源市文化广场旁的双江汇合处,我收获到了思想之果。新丰江、东江在这里会合,河面骤然宽阔,水势却依然流缓。显然,这里没有热烈的撞击,没有拍岸的惊涛,只有大爱无言一般的深沉、自然。此时,我的灵魂深处有一闪亮光在烁动,心中生发一种超越江河情感的哲学感悟。孟子曰:观水有术,必观其澜。眼下的东江水无波无澜,乃水的极致境界,呈现出术之上,道的层面的泱泱气象。此情此景,不由得令我又想起另一句常用来自勉的哲人之语:‘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
从龚文瑞先生的创作中,我认识到文学创作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与思想的表达。一个优秀的作家,要善于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点滴感动,并用文字将其呈现出来。同时,作品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我将以龚文瑞先生为榜样,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用文字记录生活,传递正能量。
合上《繁花深处》,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不仅让我感受到了龚文瑞先生对文化、对故乡、对生活的热爱,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在这个春节,收到这样一份珍贵的礼物,是我莫大的荣幸。它不仅是一本书,更是我们忘年之交情谊的见证。我相信,这份情谊会如同书中的文字一样,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期待着与龚文瑞先生有更多的交流和探讨,共同在文化的海洋中遨游。也希望他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精神食粮。
2025年2月10日于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