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一年龙灯时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熟悉的童谣在耳畔响起,年的味道也愈发浓郁。每至此时,龙灯的记忆总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今年,又是一年龙灯时。我正在厨房洗碗,冷不丁,那热闹的“七个隆咚锵”声,像一只无形的手,穿过窗户,直直地钻进我的耳朵里。
这声音,瞬间把我拉回了小时候。那时候,一听到这样的锣鼓声,我和姐姐就会像脱缰的野马,撒开腿朝着声音的方向狂奔。
女儿站在客厅的落地窗前,眼睛睁得大大的,小脸蛋因为兴奋而红扑扑的,像熟透了的苹果。她的身子紧紧贴在玻璃上,生怕错过外面的任何一点动静。
洗完碗后,照例下楼散步。只见一条金黄色的巨龙蜿蜒而来,在小区大门正中间的人群中穿梭舞动。这条龙得有 40 米长,在二十几个男子的舞动下,时而腾飞,时而盘旋,威风凛凛。
那些举着龙身的人,步伐整齐有力,每个人之间大概间隔两米,默契十足。每到龙的身体转起来时,人群就像炸开了锅,欢呼声、叫好声此起彼伏。
人群里,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原来是以前的同事。他手里举着用布缝制的球,正笑得合不拢嘴。
我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问道:“这龙是你们宝石那边的吗?”
他转过头,笑着说:“不是,是杨坪的。我就是来凑个热闹,沾沾喜气。”我点点头,思绪却飘回到了儿时。
小时候看龙灯,那可是我一年里最盼望的事儿。每次龙灯一来,父亲总会把我扛在肩膀上,我的小手紧紧地抱住父亲的头,又或者是调皮地摸着他的耳朵。
随着那热闹的锣鼓声,左摇右摆。父亲的肩膀,就是我看世界的瞭望台,稳稳当当的。
那时候,天黑了可总是很亮堂,日子总过得太慢,龙灯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声锣鼓,都像是刻在了我的心里的。
“时间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晴时有风阴有时雨。”如今,再看龙灯,心境却大不一样了。
龙灯的声音渐渐小了下去。
我沿着月亮湾河边走着,感受一下这热闹的余韵。直到那龙灯的声音却彻底消失了,连个影子也看不见了。
我不禁有些失落,心里想着,来年它还会再来吧?
这时,我想起了母亲,想和她一起再找找龙灯的影子。于是拨通了电话:“妈,吃饭了没?出来走走呗,外面有耍龙灯的,可热闹了。”
母亲在电话那头笑着说:“算了,下午跟你走了会路,有点累,你们去看吧。”挂了电话,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小时候,母亲也是会带着我和姐姐去看龙灯的。
可如今,岁月不饶人,父亲早已离开了我们,母亲也太老了,走不动了。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沿着河边走,冷风吹得我脸生疼,可我的心里全是儿时看龙灯的回忆。
大约走了三四十分钟,在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人们也跟着慢悠悠地走着,拉成了长长的一队,脸上还带着意犹未尽的神情。
突然,那熟悉的锣鼓声又响了起来,我惊喜着,看人群一下子又沸腾了起来。我循着声音望去,那条龙灯又出现了,它在夜色中舞动着,仿佛又带着无尽的生命力。
龙灯走了,我也到家了。上了电梯,碰到了楼下的小男孩,他正推着自己的小车子,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他妈妈在一旁问道:“刚才龙灯好看不?”小男孩使劲儿地点点头,说:“好看,好长呢,就是玩的时间太短啦。”看着他,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那时候,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可是,我也学着小男孩,努力地回想着儿时与父亲一起看龙灯时的对话,可记忆却像被蒙上了一层纱,怎么也想不起来。
那些曾经清晰的画面,如今只剩下模糊的轮廓,就像一张被水洗过的画,色彩渐渐淡去。
只是,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总有一些东西,能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张凯)
作者 张凯,祖籍河南驻马店,其家族先辈因南下转业,最终扎根于咸宁通山。咸宁市作协会员,目前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工作,是一名行政体制内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钟情于文学创作与新闻报道,其撰写的散文、新闻作品多达三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