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难。”在商洛市山阳县板岩镇,60年来,王在成老师坚守清贫,用自己的工资和老伴拾荒所得资助贫困学生、体恤民生。他被称为小镇“部长”,因为他“管太宽”了,却也一直践行着“雷锋精神”,用行动诠释着一名党员对人民的热爱和对党的忠诚。
清晨四点,80岁的王在成最先从睡梦中醒来,此时山阳县板岩镇还在沉睡之中。早饭依旧是土豆或南瓜熬成的糊汤。之后,在老伴卢满风的搀扶下,他下坡、过桥再上坡,前往500米外的镇政府上班。
夜风在川道间呼啸而过,头顶街灯在雾霭中透着一丝温暖。王在成夫妇手持从垃圾堆捡来的手电筒,才能看清路面。5点钟,他准时坐在办公桌前开始忙碌的一天。
18年前,在退休欢送座谈会上,回顾从教47年的经历时,王在成感慨自己工作中未能尽善尽美。他当即表态:“退休后,我要无私奉献于农村教育事业,退而不休,变有愧为无愧。”
其实,在前一年的元月4日,他已在镇政府工作一年,陆续担任政协副组长、老干支部书记、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老年学会副会长等职务。办公室门外挂着诸多牌子,可里面只有他一人。在很多人眼里,这些都是“虚职”“闲差”,但王在成坚持10年写提案,最终在河上建成一座便民桥;组织党员干部和委员开展各类主题活动,为贫困学生募集资金,为群众致富找项目,还发展了4位老同志入党。
主动承担这么多事务,王在成不领一分钱工资,还拿出两万元积蓄补充办公经费。他说:“退下来不代表休息,担当就是责任。”
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当下,王在成独自制作四大块展板。1978年12月22日,他也是贴着收音机收听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增强改革开放的信念,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
他读书看报做笔记,常常忘记午饭时间。“饿了就在电炉子上挂面。”记者看到茶几上他的菜只有半碗酸萝卜缨。镇政府有食堂,他却不去吃,“我退休了,不能沾国家的便宜。”不久前他还告诫年轻干部,要真扶贫,把国家好政策落到实处。
王在成本不是山阳县人。1959年7月,他从商县师范毕业,把留城指标让给一位要照顾病残至亲的洛南籍同学,“毕竟商县(商州区)离洛南近一些。”他自己扛着铺盖卷步行两天来到板岩镇,从此扎根于此。板岩镇距县城37公里,是山阳县面积第一、人口第三的农业大镇,而当时山阳县还是贫困县。
成才一人挽救全家
60年过去了,如今80岁的王在成依然单薄瘦弱,头发花白,最体面的半截黑呢子大衣松松垮垮地挂在身上,拄着拐杖走路时鞋底摩擦地面发出刺啦刺啦的声响。
志愿者闫雯看到王在成干净的鞋面问道:“我上周给你买的新鞋,刚穿上?”随后在沙发下找到藏起来的破了好几处的旧棉鞋。
小镇逢集,街道两旁摆满衣帽和土产摊位。王在成走过,小贩和路人纷纷挥手喊“王老师好”。一位骑摩托车的汉子赶忙停车,握住他的手说:“王老师,我是您的学生呀。没出息,干苦活,辜负您了。”王在成正色道:“凭劳动吃饭,就该挺直腰杆。”
街坊邻居都说,他们有的三代人都受教于王在成,多数家庭得到过他的接济照顾。“他是好人,准确地说,是个大好人。”
王在成的父辈重视教育,即便家境贫寒也要让孩子读书。王在成深信知识能改变命运。
工作第一个月,他就把工资全捐给了困难学生。学生黄礼忠请病假数周未到校,王在成家访时看到他左耳后有个拇指粗的窟窿在流脓,当即拿出省下的50元钱和5斤粮票,又贷款500元补齐住院费。黄礼忠觉得,“王老师救了我的命。”
学生方维学的父亲早逝,常饿着肚子上学,家里没吃的时只能休学半年劳动。王在成为他申请每月5元的奖学金,还常让他到家里吃饭,帮他读完高中。1964年7月,方维学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实现山阳县高考零突破,成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黄家文考上大学时,母亲意外受伤,全家为巨额医疗费发愁。王在成与他谈了9次话,每次都拿出现金资助,累计近两万元,“只希望你学成后报答父母。”
那些学习努力、知书达理的学生是王在成的最爱。镇上孩子考上大学,他会送上一二百元,“既道喜又鞭策。”
家访看到黄土墙上贴满奖状的人家,他会多问几句家境;坐车遇到看书的孩子,也会询问家里经济状况。他不仅自己慷慨解囊,还动员老同志为贫困学生化缘。“这样的孩子学成能挽救一个贫困家庭。”
王在成的助学举动在小镇产生积极影响,“各校成绩常名列全县前茅,高考上线人数比过去翻番。”
孤山脚下“活雷锋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王在成决心向这位小自己一岁的全国典型学习。
任教期间,他教过多种科目,被师生称为“万金油”。学校厕所不通电,他买来煤油和马灯照明;从学校危房中救出学生卿启惠。自己的二儿女因病情延误且没钱医治,夭亡在小镇孤山的求医路上。
学生周宝斌周末要过河回家,王在成见河水暴涨将其拦住。周宝斌后来当了老板,要报答他,王在成说:“把你村里的路用水泥硬化了。”
2011年,山阳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李复奇对县宣传部副部长陈健说:“板桥镇有个活雷锋。我活了大半辈子,没见过比他精神更好的人。”陈健对王在成深入采访10天,写出5万字的传记《见证崇高》。
8年过去了,陈健仍记得采访时多次被他的事迹感动落泪。
外人不知,王在成获得“好人”荣誉付出沉重代价。78岁的老伴卢满风还在耕种一亩责任田,闲暇时拾荒。家里唯一的电器洗衣机常年不用,“费水,不如手洗。”
记者见到他们时,两人正推着满载破烂的三轮车艰难上坡。王在成说周末才能给老伴搭把手。
“年轻时他没给家里钱,都是我挖黄姜卖钱生活。”卢满风从不埋怨丈夫不顾家,在她眼里,“他是读书人,成了干部要为国家和社会干大事。”
卢满风从镇卫生院药剂师岗位退休后成为农妇。她的工资卡一直由丈夫保管,她从不管卡里有多少钱,“反正家里不花啥钱。”
和志愿者去县城前,卢满风穿上10年前花100元买的棉袄,扯着衣襟遮盖里面的线衣,“20岁时买的,袖子破了改成短袖,贴身穿。”
“有学生毕业来要钱赌博,我当然不能给。”王在成说到这浑身发抖。
商洛市和山阳县将王在成评为“道德模范”,组委会把他“助人为乐”的行为赞为“当代雷锋”。区上表彰大会,他换上同乡李靠天的新衣服,感觉拘谨紧张。那天他一人获省到镇的五块奖状,站在台下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小镇上的部长
上世纪末,王在成被抽调清收农民农业粮欠款,了解农户情况后,他用自己工资为贫困户垫付。为完成王家村征收任务,他拿出5000元存款,又在信用社贷款1.5万元。学校同事都拿到工资了,他垫付的钱近一半没人认账,成了个人损失。
在北沟中学任教时,他在乡政府门前外墙闲置的水泥墙面上刷黑板办黑板报,摘要刊登中省市县下发的农村政策文件供群众学习,还将乡党委政府落实情况上墙,“让党群、干群关系互动起来。”
学校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他把活动扩展到机关单位。看到农村缺医少药,他提议办卫生培训班,为全乡培养32名乡村医生。
2004年中央1号文件决定“减免农业税”,王在成立刻买单行本,逢集就宣讲分发。农保起步和巩固合疗阶段,他捐出3000元,让群众享受到惠民政策。
6年前,王在成自费办内部杂志《白水河》,两月一期,由在校大学生写稿编辑。内容涉及国家大事、个人感悟、学生动态和文学作品,“主要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文章电子版供学生转发学习。”
今年3月,王在成看望学生回来刚出地铁站就晕倒休克17分钟;7月看望学生归来右腿肿痛,从此拄拐。
王在成感觉自己日子不多了,他和学生们定了个计划,开展“2020年的我·理想大讨论活动”。“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国家全面消灭贫困,实现小康。我想看到那一天的美好日子。”
立冬这天,王在成午饭破例回家吃水饺。他拉着老伴感慨:“操心别人孩子一辈子,我的孩子却没考上大学,都是自己在努力谋生。”
他能为贫困学生向企业家哀求赞助,却抹不下面子为自己孩子谋好工作,他承认,“外界有争议,我不谋求所有人理解。”
欲言又止间,他转过头望向窗外。午后阳光洒在山顶,小镇五彩斑斓,眼前是学校、村庄、河流和田野。
他一生默默奉献,虽不被所有人理解,但依然坚定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他就是小镇上永远的“部长”,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伟大的精神内涵。
来源:网友推荐
编辑发布:家在商洛 商洛碎心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