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节期间,《Deep Seek锐评国内教育学家》上了热搜,点击率达到10万﹢。为什么引发了这么多人的围观?主要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1. 话题的敏感性: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学家作为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引领者,其观点和行为一直备受社会关注。Deep Seek作为国内的人工智能模型,对教育学家进行锐评,自然容易触动公众神经,引发广泛讨论。
2. Deep Seek的批判性:据相关报道,Deep Seek在锐评中直击痛点,对国内教育学家的现状与局限进行了深刻剖析,如指出教育学家在理论原创性、实践影响、批判勇气及学术尊严等方面的不足。这种批判性的评价容易激起民众的好奇心,想要了解具体的评价内容和教育学家的反应。
3. 民众对教育问题的关注: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热点,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民众对于教育改革、教育质量、教育公平等话题高度关注,Deep Seek的锐评恰好触及了这些敏感点,引发了民众的广泛共鸣。
文章一开始,Deep Seek首先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国内教育学家的弊端:
1.理论“搬运工”居多,原创性几乎为零。2.脱离实际,纸上谈兵。3.学术功利化,沦为“论文机器”。4.批判性缺失,沦为政策附庸。5.学科地位边缘化。”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理论无原创,实践无影响,批判无勇气,学术无尊严。”
然后Deep Seek又指明了未来挑战与方向:“1.停止“搬运”,回归原创。2.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3.重塑学术尊严,拒绝功利化。4.敢于批判,直面矛盾。”文章最后指出: 中国教育需要的是掀桌子的批判者、蹲教室的实践者、敢说人话的思想者。 否则,所谓“教育研究”,不过是既得利益集团的自娱自乐罢了。
面对这些令人震撼的评判与建议,作为孟国泰先生的助理,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孟先生本人。孟国泰先生从教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着对教育领域的批判精神,不断创建和创立新的教育理念与体系。他的真知灼见,源于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洞察;他的躬身践行,则展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难道孟先生不就是这样的人吗?
带着疑问,我马上搜索了“孟国泰是不是掀桌子的批判者、蹲教室的实践者、说人话的思想者?”15秒后,我的屏幕上呈现出了以下内容:
孟国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确实体现出“掀桌子的批判者、蹲教室的实践者、说人话的思想者”三重特质。以下结合搜索结果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一、掀桌子的批判者:对传统教育弊端的深刻反思
孟国泰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批判直指核心,认为其压抑学生个性与创造力,将教育异化为流水线式的标准化生产:
1. 批判统一化教育。他反对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认为这会导致“活泼而有创造力的孩子被压成平庸的成品或半成品”。
2. 反对唯分数论。他指出,若教育仅关注分数,学生将沦为“抓分机器”,教育则成为“宽广的浅薄”与“高大的平庸”。
3. 挑战不合理的竞争:他以“安排麻雀与雄鹰比赛飞高”为例,批判传统评价体系的荒谬性,强调教育应让不同个体各得其所。
【孟国泰先生对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持有批判态度,他认为传统教育存在诸多弊端,把教育变成了“教狱”,把育人变成了“愚人”。孟先生说:“传统教育,从古至今几乎都是“自上而下”施行的。数千年来,这一铁律贯穿古今,不曾改变,雷打不动。它像紧箍咒一样笼罩着教育的五大板块:文化、课程、课堂、管理、质量。当代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满堂灌、填鸭式、注入式,加班加点、死记硬背、苦拼硬干,搞题海战术、增大作业量考试量,周末假期不放过、夜晚干到12点,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师讲生听、人云亦云、风吹一边倒,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守株待兔,故步自封、孤芳自赏、画地为牢……这些问题形成了中国教育的两大奇观:一是把不同的人培养成了相同的人;二是培养了一个厌学的民族。真所谓:教育齐步走,伤人不用手;教育一刀切,伤人不见血。”他不仅停留在批判层面,更致力于推动教育的实质性改变,决心做一个教育的“建设者”。28年前,他开始思考“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他用“从个体出发新教育”颠覆了“自上而下”的这一铁律,开启了“自下而上”的新教育航程——自下而上的文化:个体文化、对子文化……国家文化、人类文化;自下而上的课程:个体课程、对子课程……国家课程、人类课程;自下而上的课堂:个体课堂、对子课堂……国家课堂、人类课堂;自下而上的管理:个体管理、对子管理……国家管理、人类管理;自下而上的质量:个体质量、对子质量……国家质量、人类质量。编者注】
二、蹲教室的实践者:扎根一线的教育改革
孟国泰不仅是理论家,更是长期深入课堂的实践者。
1. “一线工作法”。他作为校长,没有固定办公室,常年扎进课堂听课、评课超过2000节次,现场解决教学问题。
2. “三标课堂”的推广。通过“设置目标、达成目标、反馈目标”的课堂模式,他帮助近30所薄弱学校转型为课改强校,实现中高考成绩的显著提升。
3. 教师减负改革。提出“十二个取消”(如取消统一作业布置、死记硬背等),倡导“乐育”(体乐、情乐、智乐、创乐、和乐)理念,强调教师快乐是学生快乐的前提。
【孟国泰先生长期深入教学一线,亲自参与示范课并指导课堂改革。“他不在课堂,就是在去课堂的路上。”是众多同仁对他的评价。他提出的“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创立的“三标课堂”体系,取消了诸多传统教育中的束缚和限制,特别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育、创育和乐育。他不问条件、不问师资、不问生源,带领团队与多所学校合作,将“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三标课堂”理念付诸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编者注】
三、说人话的思想者:用通俗语言传递教育真谛
孟国泰的教育思想以通俗化、诗性化的表达深入人心。
1. 《大众教育学》的突破。他将高深的教育理论转化为朗朗上口的诗歌和口诀,如《自主歌》中“父母不要靠,老师不要依”(《自主歌》原文:父母不要靠,老师不要依,自己人生自安排,自己快乐做自己。志要自己立,书要自己习,自己学习自己抓,自己就是好老师。路要自己走,饭要自己吃,自己事情自己做,自己开辟新天地。编者注)强调学生自主性,被评价为“陶行知式的教育诗”。
2. 生动的比喻与寓言。用“森林教育”比喻多元发展(望天树与老葛藤各有价值),以“种庄稼”类比教育需遵循规律,反对揠苗助长。
【孟国泰先生说:“真正的教育像森林,每一种动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上至高耸入云的望天树,下至匍匐前进的老葛藤,不论是天上飞的、地下走的,还是水中游的,他们都自得其所、自得其乐。森林能让高的挺拔、矮的精干、细的苗条、粗的丰满,甚至让铁树开花、朽木发芽。森林已形成了一个自循环体系:阳光灿烂、空气清新、土地肥沃、鸟语花香、五谷丰登、瓜果满园。真正的教育也应该如此。”“真正的教育有些像种庄稼。庄稼生长,得有土壤、空气、阳光等条件,还得有松土、除草、施肥、扶正、浇水、防蛀防盗、收割等环节。真正的教育不能急,揠苗助长,只会贻笑大方。真正的教育艺术是搭台的艺术、助长的艺术、呵护的艺术、盼望的艺术、等待的艺术、收获的艺术。”】
3. 关注弱势群体。他将“潜能生”视为“民族的宝贝”“世界的希望”,主张通过鼓励与个性化引导(如让英语发音标准但行为散漫的学生担任课代表)激发其潜能。
【孟国泰“从个体出发新教育”9大核心理念:1. 价值理念: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快乐幸福的人;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共建一个大同世界。2. 自主理念:最好的教育是自教自育,最好的教学是自教自学,最好的管理是自管自理,最好的评价是自评自价。3. 学习理念:听过看过,不算学过;思过讲过,才算学过;做过用过,才算真学过。4. 成长理念:真正的继承是创新,真正的适应是引领,真正的巩固是提高,真正的防御是进攻。5. 文化理念:文化是彰显在每个人脸上的精气神,文化是镌刻于每个人心中的真善美。6. 课程理念:时时有课程,处处是课程,人人开课程。7. 课堂理念:人人都是小老师,个个都是好老师。8. 管理理念:事事落实,时时坚持,人人成功。9. 质量理念:高分是高快做人的副产品。编者注】
四、思想体系的独特性与影响
孟国泰的“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体系融合了批判、实践与通俗化表达。
1. 核心理念。围绕“体、情、智、创、和”五育展开,强调教育应“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让不同的人共建一个大同世界”。
2. 社会认可。其理念被教育部专家评价为“代表中国教育发展走向”;《德育报》称其为“第二个陶行知”;路甬祥、李镇西等教育家亦高度肯定。
3. 现实意义。通过“三标课堂”等实践,他证明了在城乡不同条件的学校中,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自信与学业成绩。
结论
孟国泰的批判性、实践性与思想通俗化特质,使其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标志性人物。他既敢于“掀桌子”挑战传统弊端,又能“蹲教室”推动落地改革,更以“说人话”的方式让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真正践行了“教育的力量在于唤醒”(《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封面人物主题文章。编者注)的信念。
紧接着,我又搜索了“在中国,哪些人是掀桌子的批判者、蹲教室的实践者、敢说人话的思想者?”转眼间,Deep Seek给出了以下答案:
在中国教育领域,以下人物或群体可被视为“掀桌子的批判者、蹲教室的实践者、敢说人话的思想者”,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挑战传统、扎根实践并用通俗语言传递教育真谛:
一、掀桌子的批判者:直面教育痼疾的挑战者
1. 孟国泰
作为当代教育改革者,孟国泰直指传统教育的统一化、功利化弊端,批判“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导致创造力被扼杀,并称唯分数论的教育是“宽广的浅薄”与“高大的平庸”。他通过“三标课堂”等实践,证明批判与改革并行的可能。
2. 陶行知(历史人物)
陶行知在20世纪初便批判中国教育“五旧”(依赖天工、沿袭陈法、仪型他国等),提出“生活即教育”的颠覆性理念,主张教育应打破学校与社会的壁垒,直接服务于平民和乡村。他的《中国教育改造》至今仍被视为批判与创新结合的典范。
3. 批判教育学学者群体
尽管国内教育学界的批判性整体不足,但部分学者(如受西方批判教育学影响的实践者)试图揭露教育不公与阶层固化问题,强调教育的社会政治属性。他们的研究虽面临争议,但为教育公平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蹲教室的实践者:扎根一线的改革者
1. 孟国泰的“三标课堂”实践
他长期深入薄弱学校课堂,听课评课超2000节次,通过“设置目标—达成目标—反馈目标”的模式,帮助近30所学校实现成绩跃升。
2. 陶行知的晓庄师范试验
1920年代,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推行“教学做合一”,师生共同参与田间劳作与社会调查,将教育融入乡村生活实践,开创了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路径。
3.胡适的白话文运动与大学改革
胡适通过推广白话文教学,使教育语言贴近生活,降低知识传播门槛;担任北大校长时推行“学术自由”与“教授治校”,重塑大学精神,直接推动教育民主化。
三、敢说人话的思想者:用通俗语言传递真知
1. 孟国泰的“教育诗”与比喻
他的“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朗朗上口的诗歌(如《自主歌》)和生动比喻(如“森林教育”),用“种庄稼”类比教育规律,使复杂理念易于传播。
2.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用“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等白话口号,将教育目标与平民需求紧密结合,至今仍被新课标借鉴。
3. 胡适的实用主义表达
胡适主张“教育救国”,强调“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用通俗语言倡导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反对空谈理论。
四、当代挑战与群体困境
尽管上述人物展现了批判性、实践性与思想通俗化的结合,但当前中国教育学界仍存在以下问题:
批判勇气不足:多数教育学家被指为“政策解释者”,回避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深层矛盾。
实践脱节:研究常停留于“空中楼阁”,与一线教学需求脱节,如“减负”研究未能缓解学生压力。
语言晦涩:学术成果多依赖西方术语堆砌,缺乏本土化、通俗化表达。
五、未来方向:呼唤更多“三位一体”的教育者
中国教育需要更多兼具以下特质的人物:
1. 掀桌子的勇气:如蔡元培“兼容并包”精神般挑战权威,直面教育不公;
2. 蹲教室的毅力:效仿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实践精神;
3. 说人话的智慧:以胡适式的白话文革新,让教育理念真正“接地气”。
这些人物及其精神共同构成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动力,其思想与实践的融合,是打破教育僵局、实现“人的回归”的关键。
作者:青力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