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是岭南画派的创始人,而他既是“二高”的得意门生,又是得到陈树人亲授画艺的人。他一生只潜心诗、书、画,外师造化,最爱旅行写生,几十年处于清贫境地,为艺术矢志不移。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就得到著名画家傅抱石大师的好评与盛赞,这么杰出的艺术人才,却因疾病过早的离我们而去,他就是被称为高剑父、高奇峰门下“老门生”新会县荷塘镇的容大块。
荷塘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如北宋名臣余靖的后人余经,他廉明执法,德高望重,深得民心;容揆,字知叙,第二批留美幼童之一;岭南画派大师容大块;著名诗人容忍之;著名画家容辛;著名书法家容汝济;香港书法名家容可权等等。
荷塘镇还孕育了大批闻名遐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荷塘煎鱼饼、荷塘冲菜、荷塘纱龙、为民村乞巧节等。
这些人物和事件不仅展示了荷塘镇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也体现了该镇人民的才华和贡献。近年来,更让荷塘人自豪的是:当代学者对二十世纪中国美史梳理时,一致认为:容大块的艺术成就卓越,是研究美术史重要的课题之一。
容大块(1901-1963),原名容建勋,他热爱祖国河山,以“大块”为名号。
容大块出生于广东新会县荷塘镇,1919年入读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美术制版别科与香山隆都的林介如、阮云光为同班同学,受教于岭南派名家高奇峰、高剑父。1923年毕业后,即进入“春睡学院”,成为首批的高氏入室弟子。他擅书画,也是陈树人主持下的清游会成员之一。
陈树人组织的清游会的地址位于广州河南瑶头白水塘(泉塘)附近一带。
1925年,陈树人与其秘书及画友黎葛民,常在广州联袂郊游,就地取景写生。广州河南瑶头白水塘(泉塘)附近一带,鸟柏成林,每逢深秋,霜叶殷红,陈树人与黎葛民便常至该处漫步欣赏、写生等。其后,广州书画界参加者渐多,初期有陈树人、黎葛民、高剑父、梁培基、简琴斋、陈大年、罗仲彭等,高奇峰因患肺病,身体较弱,亦间来参加,名为“清游会”,并由陈树人主持。
容大块能参加清游会的活动,也就说明了陈树人对容大块书画成就的认可。
容大块绘画最大的特点是贴近生活,重视写生。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中后期,他一边教学,一边游遍祖国各地山水,进行旅行写生。并先后在华东、华北、香港等地举办画展。作品也曾参加柏林、海牙、日内瓦各地举办的中国画展览。为了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夙愿,他逗留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两年,由此可见,他是一名精勤忘我的写实主义画家。
1936年,他参加春睡画院分别在南京和上海举办的师生作品展,引起美术界的关注,认为他继承了高奇峰、高剑父的绘画技巧及艺术理念,又融合了各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让作品更富生命力。现代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参观展览后评价道:“我对于春睡画院画展里,有几位的画最佩服,一是方人定的人物,一是黎雄才、容大块的写生山水。这三位最低限度,可以说是某部分上打破了‘传统的’、‘流派化’的束缚,同时所走的路途,已有相当的成功,是值得惊异的。”傅抱石大师的评价,高度赞誉了容大块作为一位杰出画家的创造力和突破精神。而方人定、黎雄才均有留学日本的经历,他推崇了没有留学经历的容大块,并把容氏与黎雄才相提并论,此举正证明了容氏艺术成就与方人定、黎雄才一样,也是相当的卓越与非凡。
岭南画派先驱陈树人于1947年居住在上海时,容大块经常与陈树人见面并请教。在某次论画时,陈树人赠其诗一首,曰:“市园偏觉爱秋光,霜叶渲红菊绽黄。不是画家容大块,更难同和一评章。”可见得陈树人甚为欣赏容大块的,把容大块与自己相提并论,亦印证了容大块在书画界的艺术成就。
1948年,容大块从上海回到家乡,先后在江门、荷塘等地举办画展。
1953年9月,容大块被聘为广州市文史馆馆员。
1958 年曾回新会写生,创作了一幅《小鸟天堂》的国画,1959年有三件作品参加新会县举办的画展。
容大块除了是一名画家外,还是一名诗人,这在“春睡画院”的弟子中是非常难得的。近现代美术理论家吴瀛(景洲)先生指出:“美而能静,活而能雅”,“气是活力与笔势,韵字兼有静雅之意。” 因此,静穆是确保有“气韵”的内涵。而容大块的画作又恰恰以诗言志,充满着诗情画意,体现了中国绘画“气韵生动”、“静穆”的文化内涵。
他曾在《剑父师将有远行呈此志意》中写到:“十载立残春睡雪,两年踏遍桂林云;征尘乍浣心空壮,恨未追随访异间。少年东海羡长征,此日南溟祖壮行;愿带欧风被桃李,先吹消息老门生。”由此诗可见,容大块此时已追随高剑父学习绘画十年了,而为了实践行万里路的夙愿,逗留在桂林两年,进行旅行写生了,由此可说明容大块是一位注重写生的画家。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博士陈继春曾这样评说容大块:“容氏的造诣,纯粹根植于自己的文化本体,而且以‘行万里路’去铸造自己的艺术的,此点甚是珍贵,尤其是一位周围充满着‘欧风美雨’艺术风格的画人。”他在“欧风美雨”艺术环境中,依然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艺术追求,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自信,这点非常值得后辈学习。
在高剑父的早期弟子中,容大块是首位受教于“二高”兄弟,又得到陈树人亲授的人。但他却独辟蹊径,以壮游写生而著称于20世纪上半叶,同时长期在上海任教美术,并得到上海人的认可,这在“岭南画派”成员中是罕见的。能得到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的认可,也是难能可贵的。
容大块的一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几十年长期处于清贫境地,也矢志不移。1960年为疾病所困,卧床难起,也念念不忘绘画,直至1963年病逝于广州,存有遗作近百幅。其代表《桂林远眺》上水长卷,由高剑父写画题,并由陈树人、高奇峰等名家题词。可惜在十年动乱中,他的亲戚害怕被抄查惹祸,把此画的题词都载剪掉,甚为可惜,也是艺坛的一大憾事。
容大块曾任教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及广西省立第二、 第三师范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人才,对中国的艺术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容大块山水、走兽、花鸟、虫鱼皆精,亦工书法,还能作诗,是不可多得人才,可惜的是他1963年病逝于广州,享年六十余岁,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扼腕的早逝。不然,他一定会有更多的佳作留存于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容大块与林介如、阮云光等入读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晚清政府成立广东工艺局,下设大专性的广东工科学校,校址设在广州西村增埗(今广东省冷冻厂的地方),职能既工又学,为广东最早的大专性质的工科学校;
1917年10月,广东工艺局创办工艺学校,校址在增埗。学制二年毕业,旨在培养技术员(即将广东工科学校更名为广东工艺学校);
1920年8月,将学制延长为四年毕业,更改校名为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黄巽为校长;
1921年高剑父出任校长,奉命撤销工艺局,只办学校;
1923年改名广东省立工业专门学校,招中学毕业生入学,学制为预科1年、专科3年。7月,又改名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
1926年8月,并入中山大学,为该校工业专门部。不久,又分离出独立办校,复名为广东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停办预科,增办高中工科,学制3年。高中部设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3组,专门部设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3科,教学与实习设施颇完备;
1934年7月,学校回归新组建的勷勤大学,改组为勷勤大学工学院。增设大学部建筑工程学、机械工程学两系;
1938年,广州沦陷于日军,学校被毁;
1944年,省教育厅复办广东省立专科学校,校址迁高要县长江坡;
1945年2月,迁校云浮腰古县。抗战胜利后,因广州西村增埗原校址已办省海专,故暂在肇庆设校;
1946年4月,迁高要湖山师范学校旧址,设水利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纺织工程、土木工程5科;
1950年夏,迁广州三元里,后并入华南工学院。学校历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工科人才。
20世纪20年代的甲工师生,思想活跃,使校园学运蓬勃,成为革命家的摇篮,更是艺术大家的摇篮,故有“红色甲工”及“艺术甲工”之誉。
时值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甲工孕育了有红色“四大金刚”美誉的革命家刘尔崧、阮啸仙、周其鉴、张善铭;有“甲工三杰”美誉的岭南画派大师林介如、阮云光、容大块。
容大块的家乡荷塘镇,地处西江下游,四面环水,是一个四面环水的江心岛镇;与同是江心岛的大鳌镇相距大约是十公里左右,可谓一路风光旖旎,钟灵毓秀,其间的西江两岸的荷塘镇、隆都镇(即现在的沙溪、大涌两镇)、大鳌镇就诞生了岭南画派大师容大块、林介如、阮云光、卢乔根、方人定、黄霞川等……仿如白居易《忆江南》词意那样;在这里若把“西江”代入“江南”,更令人快慰:
“西江“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西江”?
【作者简介】吴妍俊,女,新会人,笔名碧泉。自幼爱好文学,近年参加中山市西区文联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现为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书画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写作学会许峰诗歌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