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三味真火之源
作者: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诵读:云中歌
长江水裹挟着巴山蜀雨的磅礴气势,一路奔涌而来,在鄂东大地上拐出一道温柔的弧线 。暮色笼罩下的武穴,远山如黛,在浩渺烟波的映衬下,天地间仿佛藏着一炉永不熄灭的炭火,那灼灼的光亮,映照着这片土地独特的灵性。在岁月的长河中,老人们口口相传,鄂东的灵魂,是那烧不尽的力量。无论是雷电劈开陡峭的山崖,还是矿脉在岩层深处静静流淌,又或是药草在云雾缭绕中蓬勃生长,“三味真火”的传说,便在这充满烟火气息的人间,悄然落地生根。
天味:雷火淬炼的苍穹
江风呼啸着掠过龙王山,厚重的云层忽然裂开一道耀眼的金光,盛夏的暴雨裹挟着震耳欲聋的雷鸣,如天河决堤般倾泻而下。在幼时的记忆里,祖父曾缓缓讲述,李时珍在这片土地采药时,亲眼目睹雷火劈中古老的松树,焦黑的土地中竟生出一株灵芝,那形状恰似跳跃的火焰。李时珍感慨万千:“天火至烈,却能孕育出如此珍贵的灵药,这实在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多年之后,当我翻开《西游记》,看到红孩儿口吐烈焰,焚天灼地的场景时,脑海中突然浮现出故乡的雷鸣闪电。吴承恩笔下那威力无穷的“三昧真火”,或许正是从李时珍眼中“雷电为天药”的玄妙认知中汲取灵感,化作了神话故事的坚实筋骨。苍穹之上的火焰,劈开混沌的迷雾,烧尽人间的虚妄杂念,却淬炼出世间生生不息的浩然正气。
地味:岩层深处的炽魂
年轻时,我在矿山服役,常常静静地蹲在矿井口,看着工人们挥舞着铁钎,奋力敲击坚硬的石壁。每当火星四溅的瞬间,我的思绪总会飘回到四百多年前荆王府的夜晚。那时,李时珍举着灯火,神情专注地向吴承恩讲述煅制朱砂的秘法:“地火熔金石,去其浊质,留其精魄。”
在《本草纲目》中,一句“丹砂伏火,可镇惊悸”,到了吴承恩的笔下,竟幻化成火焰山那遮天蔽日的熊熊烈焰。那些赤红的矿石、滚烫的岩浆,不正是鄂东大地流淌的热血与鲜活的血脉吗?武穴的田垄之下,掩埋着千年窑火的痕迹,广济的陶匠们至今仍坚守着古老的技艺,用传统方法烧制药罐。他们常说:“土与火相互交融,历经整整七日,才能炼出一味救人的器皿。”这地火的味道,原来是先辈们留给世间的珍贵药引,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与生命的希望。
人味:草木烟霞中的长明灯
退休后,我在横岗山下开辟了一片药园。每到清明时节,便去采摘茵陈;霜降之际,又忙着收获野菊。在这忙碌而充实的时光里,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时珍踏遍鄂东群山的坚毅身影。他嚼着黄连,潜心撰写《本草纲目》,而彼时的吴承恩或许就在隔壁的书房中,将两人对谈时弥漫的药香,悄然揉进《禹鼎志》的笔墨痕迹里。
有一天,我翻到《西游记》第六十九回,看到朱紫国悟空悬丝诊脉,以马尿、锅灰入药的情节,不禁哑然失笑。但在这看似荒诞的故事背后,我却领悟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李时珍说过“百草皆药,唯心不可医”,吴承恩便借一只石猴之手,点破了人间的种种执念。所谓的“人味真火”,燃烧的是世间的浮华表象,温暖的却是那悬壶济世的仁爱之心。
尾声:不熄的薪传
今年春天回到故乡,只见长江大桥上灯火辉煌,宛如一条巨龙横卧江面,恍惚间,仿佛当年的天火坠落人间。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在江滩上放飞孔明灯,那摇曳的火光中,有人轻声念起《西游记》中的句子:“心性修持大道生……”
那一刻,我忽然恍然大悟,李时珍手中的药杵、吴承恩笔下的狼毫,与武穴铁匠手中的铁锤、农人们肩头的犁铧一样,都是点燃“三味真火”的关键火石。这蕴含着天、地、人三味的真火,早已融入鄂东的晨曦与暮霭之中,化作江涛之上悠扬的渔歌,矿山之下袅袅的炊烟,药圃之间晶莹的晨露。它们无声无息,却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精心煅造成那永不冷却的皎洁月光,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后记
此文创作于武穴老宅,窗外的雨淅淅沥沥,打在芭蕉叶上,那清脆的声响,仿佛是古人穿越时空的喃喃絮语。退役三十年来,我终于在故乡的烟火气息中,探寻到“三味真火”的真正内涵:所谓传承,不过是将天地间的炽热力量、山河的厚重底蕴、人间的脉脉温情,精心酿成一盏明灯,照亮我们来时的路,指引着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前行,永不迷失。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