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里最难忘的年味(原创)
作者:杨广东 朗诵:枫韵
小时候盼着过年,新衣裳、糖果、鞭炮、年画、压岁钱样样都让人兴奋……
“蛇”年一天天近了,保存在记忆深处浓烈的年味浮现在我的眼前……
年味是整个腊月的忙碌铺垫岀来的。
一进腊月,黑龙江的气候是寒气逼人,只见人人捂得严严实实,连附近几个村庄的人也都来城里置办年货。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将这个小县城街里挤个热闹非凡,买冻梨、大柿子的,买红袜子的,扯几尺花布的,试一双新鞋的,挑两个大红灯笼的,称上几斤肉的……吆喝声和小孩儿的哭闹声混杂在一起,热闹极了!碰到熟人,男人们握个手再点上一根烟,寒喧几句;女人们拉着手没完没了地说着家常,听过几遍催促声才恋恋不舍地挪步。就连街上的理发店、新华书店都是人满为患。有钱没钱都得理理发,买这买那都得买年画。我挤在人群中,耳边一声声的大叔、大姨,张姐、李哥、老弟你好之类的乡音仿佛穿越回了少年。
记忆里最难忘的年味,一进腊月,母亲就用巧手为我们姐妹缝制新衣服。那年月,家里条件不允许买新衣裳,母亲会用平时积攒的钱,为我们每人都扯上几尺新布料,比照着身高尺寸一一裁好了,用無敌牌的缝纫机给我们缝制,有时想要时兴的款式,妈妈就带我们找临近缝纫店大伯给做。腊月里母亲每天都要忙乎到很晚。做好的衣服和新鞋不到大年三十这天是不让穿的。
记忆里最难忘的年味,一进腊月,母亲就把买来的大云豆做成紧乎乎的豆馅,包成豆包。新蒸出来的豆包热气腾腾,金黄喧软,香气诱人,让我们禁不住地口水直流。
记忆里最难忘的年味,还有过年时喜盈盈的年画和红彤彤的鞭炮。年画是那年月里最讲究的装饰品。每到腊月二十三小年前,爸爸准会去新华书店买一幅幅生动有趣、色彩鲜艳的年画。大多买的都是:《富贵满堂》、《招财进宝》、《花鸟四扇屏》等,预示着连年有余、五谷丰登、延年益寿等吉祥的祝福。
放鞭炮也是小孩们最爱。尤其是我这个小姑娘也像男孩子那样的渴望,总会缠着爸爸买鞭炮,听到爸爸在院外燃放鞭炮声,我们姐妹们既害怕又兴奋。
时间如流水般度过,1986年随着工作的调动,我家搬到了辽宁盘锦。之后,每年春节临近单位一放假,我们就领着孩子,带上年货,带上摄像、摄影的设备,坐上北去的火车,从盘锦千里迢迢回到久违的家乡肇源,与父老乡亲共享春节的欢天喜地和自带暖意的亲情。
当我们提着喜庆的物品走进家门,公婆望眼欲穿的眼神瞬间袭击了我们。深情即使嘴上不说,也能从眼神里流露出来。看到我们从外地回来的几家儿女的瞬间,公婆抑制不住流露岀极大的喜悦与满足。
三十那天中午十二点刚过,十六道别有特色的佳肴就一一地摆上了桌。此时,外面的鞭炮声逐渐响起,难得聚在一起的三代人围坐在大圆桌前吃团圆饭,享用着公婆拿手的可口美食,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喜气。大人们这一年所有的不如意都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里抛到了脑后,而孩子们手里拿着长辈给的压岁钱,屋里屋外忙活着“小洋鞭”、“大呲花”,玩得不亦乐乎。在这个辞旧迎新的夜晚变得懂事了起来。
除夕之夜,屋内欢声笑语,室外炮声隆隆,大有“麻雷子”与“大地红”共鸣,纸屑与硝烟齐飞”的壮观景象。至今仍回味无穷。
大年初二,是我们姐妹几家回娘家看望父母的日子。能干的爸爸妈妈早已为大家备好了吃喝。弟弟虽小,也帮着父母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到了中午,爸爸妈妈做的十六道拿手好菜由妹妹们一一地摆上了桌(大人一桌,小孩儿一桌)。20口人共同举杯祝全家人春节快乐!子女们祝愿父母健康长寿;父母期望子女们快乐无忧。全家人喝着美酒,品尝着美食,聊着家常里短;孩子们手里拿着压岁钱,脸上扬溢着开心快乐。此时,军人出身的爸爸却唱起了军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姐妹们也按捺不住心中唱歌跳舞的冲动,翩翩起舞;接着,妈妈把最拿手的“王二姐思夫”、“刘海坎樵”等评剧唱给大家听;乐器一响,两个蒙族妹夫即兴用蒙古语唱起了经典的蒙族歌曲《祝酒歌》……,歌声、笑声此起彼伏。好似一场家庭的春节联欢会!摄像、摄影留下了美好,瞬间变成了永恒。在娘家过年时的这个场景也持续了好几年。
过了初五,我们在外地工作的上班族就要陆续踏上返程路,年过完了,家乡再次变成了回不去的远方,留在家乡的亲人们年还在继续……
记忆里最难忘的年味,似一坛陈年老酒,无论时光怎样流逝,始终在我的心底散发着醇浓的幽香。
时光飞逝,物事人非。如今父母已离开我们多年,几个亲人近年也相继去逝,虽然往事不堪回首,但与亲人共享新年的喜悦画面历久弥新。因年味它来过我的心里!
难忘的年味啊,它是心灵的归属感,是亲情的息息相通,是远行路上的加油站,是又一个四季轮回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