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画家高慰农
作者 施福明

2025年2月7日周五,这天阳光灿烂,万里无云。我应高慰农艺术馆馆长高小忠之邀,参观了安徽省蚌埠市全市首家坐落在荆涂风景区内名人艺术馆——高慰农艺术馆。
据《安徽省人物志大词典》和《蚌埠市志》记载,高慰农(1983~1947)名家修,字慰农,怀远县上洪人氏,是我国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大画家,民国年间客居上海,与国画大师张大千,于佑任及张善子等大家交往甚密,系1924年上海书画会骨干画家。他的艺术师承前贤,独辟蹊径,画风飘逸,曾得到张大千等多位名士的大加赞许,张大千曾为其长副墨兰提拔:“蒋钜亭后一人而已,拜服,拜服!” 该馆位于安徽省蚌埠市风景秀丽的风的荆涂大桥东南环涂山路84号三层小楼上,占地总面积2600平方米,展厅面积658平方米,馆藏陈列品有一楼高慰农先生“生平简介”二楼“故居遗存”三楼“幽兰精舍”等作品展厅而组成,目前共有收藏作品80余件,这包含爱国画家高慰农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各类作品。据史料市县地方志记载,高慰农先生为人慷慨大方,仗义疏财,平素虽然自奉节俭,但关键时刻却乐于助人于水火。他常将自己所绘画润笔的积蓄,资助家乡建办学校。1931年夏天,怀远县涡淮水患严重,灾后霍乱流行,高慰农得知后无私解囊,从上海购置大量药物返乡,施助故里。
抗日战争爆发时,上海和蚌埠怀远县多地沦陷后,深具爱国热忱的高慰农,暂且避难至安徽蚌埠和屯溪等地。面对日寇侵华罪行,高慰农曾愤笔绘画了一幅倒悬兰草,并题诗一首:“风势狂时雨也斜,倒悬兰惠正堪嗟。谁知海内疮痍甚,多少苍生似此花。”此画寓意,人民生活倒悬,抒发了画家内心对日本侵略者的怨恨愤懑,他鼓励群众团结起来,用智慧勇猛共同抗日,他则以画兰而靠艺救国。当时名士章太炎、柏文蔚也在他画上题名。这幅画送给了他的义子和学生李永德,曾经在涂山禹王宫内大厅悬挂展示。高慰农因其画技高超,一生结识了不少国内外名人志士,为其画兰题跋者,尚有章太炎、柏文蔚等社会贤达名流,他出版画集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亲自为他书写画集名,对他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抗战胜利后,高慰农老母重病,他又返回故里侍候和办丧。虽已年逾花甲,仍积极筹备刊印他的第三册画集。后来,终因病体不支,未能如愿以偿看到自己画集出版。1947年,病殁家乡,终年64岁。
高慰农为人慷慨大方,仗义疏财,平素虽然自奉节俭,但却乐于施合助人。他常将自己绘画所得的积蓄,资助家乡人建办校助残等。1931年,怀远涡淮水患严重,霍乱流行,高慰农无私解囊,从上海购回大量药物回乡发放,惠及施助乡邻。
他常作画送给了他的学生李永德,并嘱咐他,如果有什么困难就下山去找其的家人及孙子高庆林,当时,高慰农艺术馆馆长高晓忠父亲高庆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村支部书记,常上山给他们出家人送去生活用品,帮助举办禹王庙会等。高慰农这副“倒悬兰草”爱国体民名画,曾经在涂山禹王宫内挂出几十年之久,许多游客受到爱国教育。1966年,红卫兵四处砸牌坊,毁墓碑,扒神像,拆庙宇“破四旧”。当时,怀远县城的一队红卫兵在“造反司令”的号召下扒完“天留坊”又登上涂山,要破坏大禹神像,还要砸毁启母石,禹王宫的道长李永德闻讯后,派小道士通知上洪村的高庆林让他带人来保护启母石,高庆林书记带上汪树红,姚学林共三人手持铁锤,日夜站岗勇敢地保护了启母石等文物。 2011年春,我国著名兰草画家高慰农之墓地被一些开发商承包过去种植葡萄园,有人要拆除这个墓,蚌埠市爱心作家施福明和蚌埠市大禹研究会长高群得知这一危急情况后,很快写出呼吁文章在《新安晚报》上及时发表,《安徽电视台》记者朋友们也闻讯来进行实地采访发声,得到了省市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终于让这个乡野里的名人之墓得以保护安然无恙。

高慰农艺术馆由其曾孙高晓忠先生投资380元所建成,选址在一处幽静山角边,面临荆涂二山涡淮二水,该馆2024年10月1日面向社会开放,并提供讲解咨询等免费服务,全国各地游客和大学生研学者络绎不绝!
高馆长表示: “今后要在国内外广泛征集其先辈散落民间故的兰草画作,多培育一些野生的各地兰花名草,增添更多精品画作,力争多开展一些兰草画研究系列活动,供更多的各地游者和研学大学生们参观学习,将按照国家博物馆的艺术馆创建标准。把“善德济民”家风和中华文化自信及地域传统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