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岱庙赏梅寻春
文 / 王辉成
春节的余韵还在空气中悠悠飘荡,我怀揣着对春日的殷切期盼,满心欢喜地奔赴一场与腊梅的浪漫之约。当我踏入岱庙的那一瞬间,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推进了一幅尘封已久、满是岁月痕迹的古老画卷之中。
穿过正阳门,那股浓郁的古旧气息,如同一股轻柔却又深沉的浪潮,汹涌地扑面而来。高耸矗立的红墙,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无声地诉说着悠悠千年的往事。我沿着石板路缓缓前行,每一步都踏出了历史的回响。就在不经意的转角处,一抹娇嫩而明亮的淡黄,猛地闯入我的眼帘。啊,那是腊梅!它就像岱庙中灵动的精灵,在这红墙黛瓦所构筑的古老天地之间,悄然无息地开启了独属于自己的春日盛宴。
我缓缓踱步靠近,只见那虬曲蜿蜒的枝干之上,星星点点地布满了金箔般的花苞。这些花苞,恰似将千年的时光凝练其中,成为了一个个小巧玲珑却又珍贵无比的希望。它们安静地栖息在枝头,仿佛在默默积蓄着无尽的力量,只等那温柔的东风,轻轻吹响一声号角,便会毫无保留地释放出生命的全部热情。我不由自主地伸出手,轻轻抚摸着那粗糙的树皮,指尖触碰到的,是岁月的沧桑纹路,更是生命坚韧不拔的力量。这座始建于汉代的庙宇,历经两千年的风雨洗礼、岁月冲刷,而这些腊梅,就像是忠诚不渝的伙伴,始终默默地守望着时光的流转,成为了传递春天消息的使者。
岱庙的腊梅,大多是宋元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植株。我怀着一颗虔诚而敬仰的心,来到了汉柏院。这里的古梅,果然名不虚传。那布满青苔的铁干,犹如一位位身着青铜铠甲的英勇卫士,在漫长无垠的岁月长河之中,坚定不移地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我静静地伫立在树下,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远方。每年小雪过后,当泰山被初雪轻柔地覆盖,皑皑白雪与这金黄灿烂的腊梅相互交织、相互映衬,那将会是怎样一幅如梦似幻、美到令人窒息的景致啊!正如明代王世贞所描述的那般:“岱庙古梅,经冬愈妍,香可盈室。” 它们跨越了季节的界限,在寒冬中傲然盛放,完美地诠释了古人 “以花纪时” 的智慧与浪漫情怀。
《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石碑,静静地矗立在院中,宛如一位无声的史官,默默记录着宋代宫廷祭祀泰山时以腊梅作为供品的庄重肃穆的仪式。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使者手持含苞待放的梅枝,神情庄重而严肃地将其插入青铜花觚之中。就在那一刻,那枝梅仿佛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成为了连接天地与时间的神秘纽带。当枝头的腊梅绽放的瞬间,与汉柏院墙上记载时令的碑文相互呼应,共同演绎着天人感应的奇妙与神秘。
为了探寻腊梅与立春之间那神秘而微妙的关联,我来到了仰圣门。据泰安地方志记载,在过去的三百多年里,岱庙的腊梅竟然有八十七次之多在立春当天盛放。如此精准的自然节律,让历代守庙人都将其视为重要的农时参照。我久久地凝视着清代的 “花时漏”,那清晰的刻度与梅枝投射下的影子相互交织、重叠,我似乎听到了岁月匆匆流逝的脚步声,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那神秘而又微妙的力量。
穿过仁安门,在唐槐院的东南一隅,一株树龄超过八百年的古梅,牢牢地吸引住了我的目光。它的主干虽然已经中空,仿佛历经了无数次的磨难与沧桑,但却依然年复一年地绽放出娇艳欲滴的花蕊。金代元好问曾感慨道:“老梅不知年,空花照胆寒。” 眼前的这株古梅,又何尝不是中华文明坚韧不拔精神的生动象征呢?无论遭遇多少风雨的侵袭,无论历经多少岁月的磨砺,生命的力量永远不会枯竭,它始终在岁月的长河中顽强地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汉柏院的砖墙上,李东阳的诗刻清晰可见:“铁骨冰心谁得似,春风先到玉皇家。” 这短短两句诗,是对腊梅品格的高度赞美与褒扬,也充分彰显了腊梅在岱庙文化中尊崇的地位。我踱步至天贶殿前,“双梅映日” 的奇观仿若又在眼前重现。正月上旬,当朝阳缓缓升起,那温暖的阳光洒在大地上,东西两株古梅的影子恰好与殿脊的鸱吻重合,“梅龙献瑞” 的奇景震撼人心,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怀揣着对文化瑰宝的无限向往与期待,我踏入了岱庙碑林。这里碑碣如林,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琳琅满目,每一块石碑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独特而又动人的历史。漫步其间,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与历代文人墨客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些石碑,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忠实见证者。它们与腊梅一同,共同构成了岱庙独一无二、别具一格的文化景观。
离开碑林后,我来到了汉画像石展厅。一幅幅精美的汉画像石整齐地陈列其中,它们以生动鲜活的图像,为我们展现了汉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充满奇幻色彩的神话传说以及神秘莫测的宗教信仰。有的画像石描绘了车马出行的宏大壮观场景,有的展现了宴乐歌舞的热闹欢腾画面,还有的刻画了神话中的奇珍异兽。这些画像石线条流畅自然,造型古朴典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们与腊梅所代表的文化精神相互呼应,一个用鲜活的画面重现了往昔的岁月,一个以淡雅的身姿和坚韧的品格传递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共同丰富了岱庙的文化底蕴。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为岱庙腊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杜甫的 “江边一树垂垂发”,描绘出腊梅在江边悄然绽放的优美姿态;陆游的 “何方化作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则表达了对梅花的深深喜爱与向往之情;张岱的 “花时积雪,香闻十里”,生动地展现了腊梅与积雪相互映衬、香气四溢的美妙景象。这些诗句在我的心中不断回荡,我在稀疏的梅影间轻声吟诵,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与古人一同赶赴这场赏梅的盛宴。
如今,岱庙的腊梅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众多游客。抖音上 “岱庙梅花挑战” 异常火爆,汉服爱好者们在梅花丛中举办 “曲水流觞” 的雅集,小学生们也认真地记录着物候的变化。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着这些现代的景象与古老的碑刻、绚丽的彩画相互交融,我的心中满是感慨。岁月的长河在岱庙中静静流淌,古老与现代在这里碰撞出了奇妙而又绚烂的火花。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岱庙的每一个角落,为这座古老的庙宇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我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缓缓离开了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古老庙宇。腊梅的香气如影随形,萦绕在我的身后,飘落在碑座上的花瓣,宛如岁月馈赠的珍贵礼物。它们将化作春泥,孕育新的生命,延续着生命的轮回与文化的传承。
这次岱庙之行,我不仅寻到了春天的讯息,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轮回不息与文化的源远流长。真正的春天,不在那冰冷的日历之上,而在这千年古刹与腊梅岁岁相逢的美好时光里,在每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文化的人的心中。

作者简介:王辉成,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林业文联・生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 2022 年、2023 年度优秀会员,《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个人号、微信公众号 “玫瑰文萃” 主创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