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雁过留声 ——追忆一级荣残军人卫连胜 王统富
卫连胜1939年参军,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战斗中英勇无畏,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解放日照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左手食指、拇指被烧残,手掌神经断裂失去功能,右腿膝盖下胫骨被炮弹炸断,直到去世体内还残留弹片。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系一等伤残军人。1948年复员回到临沭县店头北村,1991年去世。卫连胜复员回到临沭县店头村居住后,积极拥护党的政策,忠心支持各级领导的工作,一心一意协助村干部干好农村工作,善于化解农村矛盾。他为人公道正派,守信义气,乐善好施,和睦乡邻,助学解困,深得回汉民族的认可。曾连续五次当选县人大代表,被授予“热心助学模范”称号。
苦水里泡大
———— 卫连胜1913年出生在沭河东岸的临沭县郑山镇高埠村,村子紧邻沭河,这里水患频弄十年九涝,每年雨季,沭河犹如脱缰野马,咆哮撕裂着沿岸村庄,每当洪水漫堤时一片汪洋,田园尽毁,百姓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卫连胜的父亲就是外出讨饭时被洪水卷走,尸骨无存,撇下他和母亲、五岁的哥哥、一岁多的妹妹。为了活命,母亲忍痛把最小孩子送人,然后领着两个孤儿背井离乡逃荒要饭,母子三人在泥泞中艰难跋涉,从高埠一路往东南乞讨。最后在回民好心人的帮助下在店头落脚,借住在人家的场屋里。由于乞讨的颠簸和饥饿,二个多月后卫连胜的哥哥又不幸病逝,母亲痛不欲生,从此孤儿寡母如行尸走肉般继续着讨饭生涯。随着卫连胜年龄增大,他透露的伶俐和坚强让母亲有了活下去的希望。五、六岁的他便能给地主家放猪放羊,拾柴干活,母亲雇给地主家洗衣做饭,母子俩总算居有定所。天有不测风云,二年后,巨大的不幸又降临到八岁的卫连胜身上,他母亲挑水不慎掉进井里被淹死,卫连胜哭的死去活来,孑然一身的他,为了安葬母亲,只能赎身三年给地主家放牧,换来芦席和帮工埋葬了母亲。从此与他结伴的就是羊群,白天外出放羊,夜晚睡在羊圈,一年四季衣不遮体,足无鞋穿,冬夜里趴在羊身上取暖,夏夜里不堪忍受羊臊和蚊虫只能露宿在羊圈外的大槐树下,放牧时因丢失小猪被多次打骂,他却习已为常。
多年后卫连胜曾谈起这段经历说道:“人家待我不孬,帮忙把俺娘埋了,咱一辈子也忘不了,要不是人家收留我,有个吃饭的地方,不知道往哪里滚葫芦头了。”心态豁然溢于言表。
抗日战争爆发后,十六岁的卫连胜参加了阿訇文益太组织的回民抗日大队,穿着一身放羊娃行头离开了店头清真寺。后来并入滨海军区游击队,再后来又合并为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因该团战士大部分是临沭、郯城、临沂、莒南人,所以老百姓尊称其‘老四团’),他们转战于鲁东南和连云港一带,主要任务就是建立保护滨海这快根据地,与日、伪军还乡团进行殊死战斗。卫连胜参军后,首长看他机灵利索就把他安排在海防警卫团,卫连胜说,他当兵除了打仗就是识字。他的连长是个老红军,战斗间隙就教识字,每到一个地方战士们把背包当桌子,就开始学文化,卫连胜这三个字就是连长教会的,他感觉认字很有趣,不但能增加本事,还能让自己会讲话,所以他一有空就学认字。
卫连胜复员回乡后,就是凭着在部队学的文化知识能熟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还能吃透里面的精神智慧。
1941年赣榆战役,首长就提出这次我们就是要趁鬼子南下盐城的时候,偷袭敌人的弹药库,避实就虚,打个他个搓手不及。有了一定文化的卫连胜当了班长,他既佩服又明白领导计谋,在连长的带领下,潜伏在赣榆西城门的炮楼下。夜间到达,趴在水沟的芦苇丛里,十一月的天气,身着单衣,浑身冻透。战斗打响后,二排掩护,连长带领一排佯攻,吸引敌火力,三排主攻,卫连胜带着尖刀班身背十多颗手榴弹,爬到炮楼下,卫连胜从小放羊,练就一手抛石撵羊的绝活,很快将手榴弹全部投进了炮楼洞口里,敌楼瞬间火光冲天,城西的部队胜利冲进城里。战斗结束后,卫连胜被记为二等功,不幸的是他的连长和十多个战友牺牲了,卫连胜说“牺牲的那几个人都没结婚,最小的不到十八岁,老连长要不是主动吸引火力怎么能让机枪打死呢,他教我识字可有耐心范了”。每说起此事,坐在轮椅上的卫连胜总是黯然神伤。1942年8月至12月,卫连胜参加了三次“甲子山战役”。甲子山位于莒南县东北与日照交接处,战略地位重要。国民党“五.七军”111师师长常恩多与该师333旅旅长万毅是中共地下党员,他们不满蒋介石亲日反共的政策,更加痛恨亲蒋谄日的“五.七军”军长缪徵流,他们在临沭县东盘村设计逮捕军长缪徵流,因走露消息缪逃往南京。常恩多随即率部起义投奔共产党,一个多月后常恩多病死。该师332旅部分官军坚持顽固的反共立场,勾结日照国军李延修朱信斋部对驻扎在甲子山的“五.七军”起义部队发起攻击。第一次甲子山战役爆发。卫连胜作为老四团的战士奉命出击占领莒南县大山、三皇山一带,战斗打了四天多,最后敌人溃逃北去。这次战斗由于特别紧急,断了后勤供给,两天没吃一口饭,战斗间隙,卫连胜和战友每人只得到半碗高粱粒子。后来卫连胜又参加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甲子山战斗,一次子弹打穿了他的腿肚,一次子弹贯穿手掌,掌神经断裂。他生前兼职店头小学校外辅导员,每逢开学时期和“六一节”常给学生作报告讲战斗故事,就讲那次甲子山战役的事情,给贫困学生垫付学费书本费,语重心长地告诉孩子们今天的安慰日子来之不易,敦敦教诲很多老师至今记忆尤新。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一五师十万大军奔赴东北,卫连胜的部队划归山东滨海军区,当时滨海地委书记古牧兼军区政委。部队一边巩固根据地抗战胜利后的成果,一边跟国民党还乡团斗争。1947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犯山东地区,国民党83师二个旅由临沂经莒南板泉东进途中遭滨海军区六团阻击,因寡不敌众六团撤退,国民党军最终与石臼所守军83师的一个整编旅一个团还有几个还乡团汇合,固守日照。这个时期的山东,还乡团靠着国民党军的支持,对翻身的农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屠杀。他们用“下油锅”“点天灯”“吞火球 ”“砸肉饼”“活埋”等手段杀害了数以千计的干部群众,日照土匪头子朱德玉(五.七军亲日反共分子332旅副旅长团长朱信斋之子)一人六次活埋了57名革命干部,日照县委宣传部长尹仲岩被还乡团用铁丝穿透锁骨活活砸死。临沂国民党守军头子王洪久更是杀人如麻,他纠集还乡团把几十个革命群众用麻袋装着沉入沂河。临沭县店头镇张庄村妇救会长陈久明被他指使的还乡团活埋在沂河摊,土埋到胸口时,土匪们用脚来回踩,死者七窍流血,双目被挤出,手段残暴令人发指。山东省委省军区决定必须消灭这股严重危害山东人民的国民党匪军。

日照战役前,卫连胜就是听了控诉国民党还乡团残酷暴行的报告,深入灵魂的阶级教育课让卫连胜的思想受到很大震撼,他报着必死之志,投入到解放日照的战斗中。战前誓师大会,团长知道卫连胜认识了很多字有了文化,口语表达能力强,要他代表战士发言,会台有一米多高,渴望杀敌的卫连胜激动地一跃而上,又跳到桌子上,控诉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人民的罪行,誓言不怕流血牺牲,慷慨激昂的斗志感染着每个战士。他生前曾说过第一次在大会台子当着很多人讲话时的感受,当时一心只想杀敌,都做好死的准备了,哪有腼腆之说。1947年9月18日,战斗在大洼岭一带打响,卫连胜的连正面突击,战斗从早晨打到傍晚,敌我双方形成了拉锯战,解放军伤亡越来越多,此时,连长发现敌人大部队包围过来,决定撤退。派卫连胜带领五个战士用机枪阻击敌人掩护部队突围,卫连胜和战友们分别趴在五个坟堆上,他架起轻机枪趴在坟子上狠命地射击,敌人的注意力被他吸引过来,朝他们蜂拥而至。凭借有利地形,机枪打得敌人成片倒下,为了迷糊敌人,卫连胜不停的变换坟头位置,此时机枪管已经打红,他用左手搬机枪时被滚烫的枪管将左手食指和拇指严重烫伤,当时激烈的战斗让他忘了疼痛。被打退的敌人发现上当后,停止进攻,卫连胜看到左手食指拇指血肉模糊,机枪筒子上粘着肉皮,才闻到肉焦味。就在重新射击的时刻,突然几发炮弹打来,当时就把卫连胜和通讯员炸翻,掉进米多深的水沟,随即昏死过去,卫连胜苏醒了看到通讯员捧着泥土盖伤口,一会功夫腿下变成一滩血泥。阻击战最后只剩下卫连胜和通讯员,他叮嘱派通讯员不要管他,马上逃走找部队。大约一个钟头,他听见有敌人来打扫战场,卫连胜马上装死,听到一个敌人来到他跟前,说这个人不像死的,接着用步枪刺刀挑着他的伤腿翻动起来,刺刀沿着伤口深插了十多公分,当时卫连胜疼的又昏死过去。敌人用刀戳枪挑发现尸身也毫无动静,才放心离去。夜晚时刻,村里地下党组织带领部队的人找寻烈士遗体,发现卫连胜还有气,就把他救回,在村里藏了几天,由于右腿断掉,失血过多,伤口感染化脓,大腿肿的像罐子,最后伤口里有蛆虫爬出,疼痛难忍,他就不断的吃蒙汗药,一会热,一会冷,身上盖了三层被子还是冻的哆嗦,上下牙不住的磕碰。老乡们急忙把卫连胜送往莒南大店部队医院,为了治疗溃烂的伤腿,医院领导打报告给上级求得三支盘尼西林,才彻底控制住了炎症,经过三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卫连胜总算保住了命,右腿从此成了摆设,膝盖下只有皮肉相连,神经毫无知觉。他生前冬天里从没穿过棉鞋,还风趣的说过“这样也不孬,省了鞋钱”。

退伍不退色
回到家后,卫连胜既知足又落寞,知足的是自己活着回来了,落寞的是他的那么多战友,长眠在战斗的地方,没捞过一天幸福日子,悲伤之情溢于言表,每当此时,卫连胜站在院子里仰视苍天,无辜长叹,然后以拐捣地,几声闷响,似在扣问苍茫大地!他常说,共产党救活了我,现在我给公家出再大了力也应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配合县政府治理沭河流域洪涝,店头公社组织社员疏通朱果至月庄的河道,时近冬天,清理淤泥只能人工赤脚挖泥,站住河边的人都打怵无人下水,卫连胜卷起裤子,把拐棍一楞连滚带滑第一个下到水里,社员看到这一幕,很受触动,纷纷跳到水里。卫连胜在水里干了个多小时就冻瘫在泥里爬不起来,最后是几个人把他从泥里抬出来。那条伤腿疼痛发作,一个多月不能下床,再后只能坐轮椅行动。当年一起参加扒河的村里妇女主任103岁的马全英,说起当年和卫连胜一起下水挖河泥的事来记忆犹新:“俺和老卫扒河挖泥,冰渣子冻的钻心嗷”。 卫连胜不但带头劳动,而且热心公益、扶贫济困、乐善好使。村里每年回民组织活动、清真寺朝拜,他总是第一个捐款。学校里盖校舍,他一次捐款五十元(当时他全年伤残补助款190元)。生产队时期,很多人家孩子多家里贫穷,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几乎断顿,卫连胜就让妻子送些瓜干去,村里来了讨饭的,他经常领到家里吃饭。江苏邳州的盲人十六岁时流落在店头村,卫连胜送吃送衣,在他的影响下,回汉民族至今无私供养着这个盲人,如今老人已经九十多岁,还生活的店头村。

1987年他的一个远亲有病需要做手术因无钱准备放弃治疗,卫连胜知道后,把自己供用本上的米面卖掉,又卖了二百多斤地瓜干凑了350元钱送去,病人才做了手术得到治愈。村里有的贫困户家了死了人,无钱买棺材,棺材铺佘棺材需担保人,这些人就找卫连胜去担保,每次卫连胜都是爽快的去棺材铺签字画押做担保。有次下雪天丧主家带他去棺材铺当保人,回来的路上自行车磕进雪窟窿里,把他视为珍宝的玉烟嘴摔碎了,他心疼了几天。丧主家有时拖欠久了,就常有人去找卫连胜要棺材钱,好心人劝他“操那个闲心干什么,在家享清福多好”,卫连胜总是乐哈哈的抽着他的旱烟说道:“谁家不遇点难事,帮帮就过去了”化解矛盾,和睦乡邻。店头街道回汉民族共同居住,难免发生民间纠纷。卫连胜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并且他口才好,能说会道,发生矛盾后,村民乐意接受他的调解,卫连胜调解纠纷的原则就是,本村本地的人世代住在一起,必须以团结为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鸡毛蒜皮之事讲风格,解决矛盾的最好的目的是不积怨不结仇。上世纪八十年代,两家因吵架发生肢体冲突,导致一方受伤,按照法院处理意见,打人者应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法院院长找到卫连胜要求他做被害者的工作,先行调解。卫连胜感到如果把打人者判徒刑,两家人就永远结下了仇恨,怎么能长久世代相处下去,为了彻底化解矛盾,他分别找到原被告,说道:“在外打仗记仇一阵子,在家打仗记仇一辈子,都是本村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冤家益解不宜结”劝说被告积极陪尝受害者的医疗费,误工费,否则蹲了牢就是全家人的污点,使打人者思想深处受到触动,愿意给对方多陪钱。同时又对挨打的人承诺,帮助其要求对方多陪些钱,不再追究对方的刑事责任,如果对方蹲了牢对她没有实质好处,但是仇恨从此结下,想消除就难了。在卫连胜的调解下,两家人终于达成和解。而对村民之间那些鸡毛蒜皮的纠纷,卫连胜也很会处理。那还是生产队时期,两家邻居为了一只半大鸭子争执不下,均说是自己的,最后找到我卫连胜,卫连胜了解事情原委后,考虑一会,感觉小鸭子不是牛羊猪狗,能够熟识主人家门,无法断定是谁的,也有点犯难,他的睿智马上想出了一个“馊办法”,一手夺下鸭子,说道“谁家也不是的,是我的酒肴。”见此情景二人面面相觑,只好说道“给大爷爷当酒肴俺没意见”,一场纠纷在卫连胜武断粗矿的方式下就此烟消云散。晚上,卫连胜让妻子每家送去五毛钱嘱咐他们再买鸭苗吧(当时一只鸭苗一毛五分钱)。回乡四十多年,卫连胜用他的机智聪明处理着很多乡村矛盾,从根本上消除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安全。一次派出所侦破一起盗窃案,召开村民大会,挨个察言观色,效果很不理想。散会时,卫连胜忽然站起来大声喊道“偷东西人主动留下的,绝不追究法律责任,没偷东西的直接出门不准回头看”等多数人散去后果然在墙角下坐着二个人留了下来,在卫连胜攻心策略下,主动坦白了偷盗事实,获得了宽大处理。卫连胜为人公道正派,守信用讲义气,深得民望。店头镇五天一个集,周围村民赶集做买卖,进行各种交易,市场需要维持秩序,工商所找了四个人从事这个工作,但是效果很不理想,特别是公平秤的监督管理始终是个难题。最后在村民的推荐下,卫连胜担任集市管理员,每次逢集他或拄拐或做轮椅,从集市东头到西头,发现不安规定摆摊的,缺斤少两的他都严格管理,特别是他管理的公平秤很让老百姓信服。管理集市的效果他一个人胜过四个,那些老摊主说“八条腿比不过一条腿,四张嘴比不过一个卫铁嘴”。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每年夏、秋二次公粮征缴都是党委政府的大事。过去每个生产队作为交公粮单位,公对公结算工作量小麻烦少。单干后,变成一家一户直接去粮管所交售。店头镇夏季麦子应收公粮八十多万斤,每天去卖粮食的农民在粮管所排成长队,每个人都想早卖早回家干农活,结果经常发生插队拥挤现象,有时秩序混乱导致公粮征收工作被迫停止。党委领导想到卫连胜管理集市很服众望,就请他去粮管所义务“压阵”。每天卫连胜便早早的坐着轮椅来到粮库前,村民对这位伤残军人既熟悉又佩服,便自觉排队过秤,秩序井然。从1981年开始到1990年止,连续十年的公粮征缴,卫连胜说道做到,风雨无阻,没缺过一次岗,志愿维护着公粮征缴工作。

卫连胜心地仁慈,为人仗义。文革期间,有位干部不堪造反派侮辱,上吊自杀,当时社会动乱,无人敢去收尸,他对死者一家很同情,不顾自身安慰,拄着拐杖带头去收敛死者。有两位公社党委书记被揪斗折磨的生不如死,也是卫连胜几次拄着拐去会场救下奄奄一息的马某和刘某,多年后二位老干部提起他的救命之恩,不禁热泪盈眶。“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卫连胜老人最后的岁月,残肢已经严重危害着他的生命,老人只能半躺在床上生活,即便如此,还不断有人来找他帮助解决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他还是苦口婆心的劝解、说和。村里有兄弟俩为安葬父亲之事闹的不可开交,卫连胜做在床上分别给兄弟俩做思想工作,他把看《岳飞传》、《杨家将》书上“一箭易断,十箭难折”的道理轮流说服他们,一夜不曾合眼,总算化解了兄弟间的矛盾,顺利安葬了逝者。事后死者的闺女跪下给卫连胜磕头说:“大爷爷真心帮俺,俺爹死也瞑目了。”卫连胜已去世33年。几年前给他迁坟,很多乡亲们自发赶去帮忙,他们有的是卫连胜处理纠纷中的当事人,或者是被卫连胜教训批评过的……但是他们从内心感激他、敬重他,在新筑的墓碑前,添一捧黄土,烧一摞纸钱,众人长跪不起,微风吹过,烟雾缭绕,乡亲们似乎看到了坐在轮椅上的卫连胜对着他们微笑,还是那么和蔼慈祥。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一名普通的荣残军人去世几十年,至今乡亲们说起他的义行善举来,还是津津乐道,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后记:2024年国庆节期间,临沭县作家协会一行十人前往店头镇采风,去清真寺展览馆参观学习。
作家们被一等荣残军人卫连胜等人的事迹所感动,又先后找到店头村有关老人进行采访座谈,卫连胜老人毕竟离世三十多年,当年与他密切接触了解的人已大多不在,能搜集掌握到的资料有限,为了纪念这位为革命流血、为人民服务的老八路,县作协荐本人执笔,行此拙文,只能管中窥豹,以飨读者,以慰英灵。)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作者简介:王统富,男,生于60年代,山东临沂人 ,中共党员,大学学历,中共临沭县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山东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历任乡镇党委副书记、县文联主席、县作协主席等职务。
曾在《大众日报》《齐鲁晚报》《读者》《南方周末》《中国纪检监察报》《作家报》《支部生活》《文史天地》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杂文、纪实文学等百余篇作品,喜爱文史,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编辑简介:王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沭县作协副主席,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齐鲁晚报·青未了》《新疆文学》《临沂日报》《七月颂歌》《东方散文》《真言贞语》《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