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生态农业促进会
西府有机农业推广中心
图文:李宝智
我常常站在田埂上,望着这片熟悉的土地。晨露未晞,麦浪翻滚,远处的秦岭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作为一个农民,这片土地给了我太多太多。它不仅滋养着我的身体,更滋养着我的灵魂。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我的记忆,每一粒种子都寄托着我的希望。这片田野,是我生命的起点,也是我心灵的归宿。
记得刚开始学习钻研生态有机农业时,村里人都说我“吃饱了撑的”。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我要放弃传统的耕作方式,去追求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生态”理念。可我知道,土地是有记忆的,它记得每一粒化肥的灼烧,记得每一滴农药的苦涩。它默默地承受着人类的索取,却也在无声地抗议。我蹲在地里,一蹲就是大半天,观察着土壤的变化,记录着作物的生长。六项专利,不是实验室里的灵光乍现,而是日复一日的田间坚守。每一份数据,都是我与土地的对话;每一次突破,都是我对自然的敬畏。
老科协的聘书让我倍感荣幸,但更让我感到责任重大。每当走进农户家中,看到他们期盼的眼神,我就想起自己当初的困惑。于是,我把三十多年的经验写成论文,把复杂的理论变成通俗的语言。三十多篇论文,每一篇都是与土地的对话,每一篇都是对农民的承诺。我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能让更多的人理解生态农业的意义,能让更多的农民从中受益。我知道,这条路并不容易,但我愿意一直走下去,因为这是我与土地的约定。
党员的身份让我时刻铭记,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我常常在暮色中漫步田间,看着夕阳把麦穗染成金色,听着晚风拂过玉米叶的沙沙声。这些声音,这些画面,都化作了我笔下的文字。散文,是我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我用文字记录着田野的四季,记录着农民的喜怒哀乐,记录着乡村的变迁与希望。每一篇文章,都是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恩,都是我对乡村振兴的期盼。
如今,我的研究课题还在继续,我的笔也从未停歇。我知道,在这片广袤的田野上,还有无数个像我一样的农艺师在默默耕耘。我们用科技守护土地,用文字记录乡愁,用行动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我们相信,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振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诗意栖居之地。
夜幕降临,繁星点点。我站在田埂上,听着蛙声阵阵,闻着泥土的芬芳。这片土地,这片星空,都是我的诗行。在这里,科技与人文交织,理想与现实交融,编织成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而我,将继续在这片热土上,书写属于新时代农民的故事。
一、田野的记忆。
土地是有记忆的。它记得每一粒种子的萌发,记得每一滴雨水的滋润,记得每一缕阳光的温暖。它记得农民的汗水,记得丰收的喜悦,也记得歉收的苦涩。这片土地,承载着无数代人的希望与梦想,也见证着乡村的变迁与发展。
小时候,我常常跟着父亲下地干活。那时的土地,还没有被化肥和农药侵蚀,土壤松软,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父亲总是弯着腰,一锄一锄地翻着地,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滴落在泥土里。我问他:“为什么我们要这么辛苦地种地?”父亲笑了笑,说:“因为土地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命。”那时的我,还不完全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但我知道,土地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
后来,我上了学,而名落孙山,并开始走上了社会农业大学,我的老师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父辈,初尝种地的辛酸,收获微薄的金钱,怎么才能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好一点,我开始学习研究农业。我渐渐明白,土地不仅仅是我们的根,它还是一个生命体,有着自己的记忆和情感。它记得我们对它的好,也记得我们对它的伤害。那些年,为了追求高产,我们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土地变得板结,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作物虽然长得快,但味道却不如从前,病虫害也越来越多。我知道,土地在抗议,它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这样的耕作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于是,我开始尝试改变。我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改用有机肥和生物防治。我蹲在地里,仔细观察土壤的变化,记录作物的生长情况。我发现,土地是有灵性的,只要你用心对待它,它就会回报你。慢慢地,土壤变得松软了,作物的味道也变得鲜美了。村里的农民看到我的成果,也开始尝试生态农业。虽然过程艰难,但我们都相信,这是一条正确的路。
二、科技与土地的对话、
生态有机农业,不仅仅是回归传统,更是科技与自然的结合。是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研究作物的生长规律,研究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我们用科技的力量,守护着这片土地,也守护着我们的未来。
记得有一次,我在我家灶房的泔水桶发现了一种新的微生物,它能够有效分解有机质,提高土壤的肥力(瓜果蔬菜皮发酵后的液体)。我兴奋地将这个发现写成文章,发表在我的空间和博客。后来被称为酵素,这项研究成果被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帮助许多农民提高了产量,改善了土壤质量。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它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也能够改变这片土地。
然而,科技并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依赖科技去征服自然,而是要用科技去理解自然,去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生态有机农业的研究中,我始终秉持着这一理念。我相信,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字与乡愁
除了科研,我还喜欢用文字记录乡村的生活。散文,是我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我用文字描绘田野的四季,记录农民的喜怒哀乐,书写乡村的变迁与希望。每一篇文章,都是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恩,都是我对乡村振兴的期盼。
春天,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麦苗刚刚破土,嫩绿的叶子在春风中轻轻摇曳。农民们忙着播种,期待着秋天的丰收。夏天,麦浪翻滚,金黄的麦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农民们挥汗如雨,收割着希望。秋天,玉米成熟了,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秸秆。农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冬天,田野一片寂静,土地在休养生息,等待着来年的春耕。
这些画面,这些声音,都化作了我笔下的文字。我用文字记录着乡村的美好,也记录着乡村的困境。我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关注乡村,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
四、乡村振兴的使命
作为一名党员,我深知乡村振兴的责任重大。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振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诗意栖居之地。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农村人口流失,土地撂荒,传统文化逐渐消失……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解决。我们通过科技的力量,提高农业的效益,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我们通过文化的传承,唤醒乡村的记忆,重塑乡村的自信;我们通过生态的保护,恢复乡村的美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我知道,这条路并不容易,更何况我单打独斗没有援军,但我愿意一直走下去。因为我相信,乡村振兴不仅仅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诗意栖居之地。
五、田野上的诗行
夜幕降临,繁星点点。我站在田埂上,听着蛙声阵阵,闻着泥土的芬芳。这片土地,这片星空,都是我的诗行。在这里,科技与人文交织,理想与现实交融,编织成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而我,将继续在这片热土上,书写属于新时代农民的故事。
田野上的诗行,是我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也是我对乡村振兴的美好期盼。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耕耘,这片土地一定会回报我们以丰收的喜悦。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这片广袤的田野上徐徐展开,而我们,正是这幅画卷的书写者。
2025年初春李宝智
有朋友常问我是那里人:家居陕西千阳县,曹家塬上有家园,一生为农好辛苦,乐在其中梦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