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天喜地闹元宵
文/张云玲
中国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这一天普天同庆,万民齐乐,无论城市乡村,到处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放花炮、猜灯谜、跑旱船、扭秧歌、耍社火,将春节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中国人的“狂欢节”。
记得小时在我的家乡安徽苍山,元宵节比春节还要热闹,太阳还没出来,赶早起来发面的妇女,去井台挑水的男人,蹦跳上学的孩子,每人脸上都乐开了花。夜晚由几十个男女青年用火把组成的舞龙队伍声势浩大,由白面、豆面等制作的各种属相面灯,明晃晃地摆在各家的粮仓、面缸、八仙桌、厨房及孩子们的双手上,一时间屋里屋外一片通红。
天黑,孩子们高兴地纷纷捧着自己的属相兔灯或鸡灯,走东家串西家,喜欢逗笑的大人们见此开玩笑地说:“快看,你的灯油漏了。”有的孩子信以为真,手一歪灯油撒了灯也灭了,跟着就哭起来,有的孩子嘴馋,不哭反而笑着趁机小老鼠般提前啃起了油灯。我一见也趁机小心地将面灯举起,从油圈边沿抠起一块送进嘴里,啊!那被香油(芝麻油)和灯捻浸透烤焦的面灯芯,香酥脆硬,应是世上最好的烧烤,太好吃了,尝了一块就一发不可收,再抬头看其他的小伙伴,他们的面灯吃得也都所剩无已。
“情人节”,那是西方人的节日,其实不然,咱们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自己的“情人节”(元宵节)。
自古以来元宵节上就发生许多缠绵悱恻、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宋话本《张生彩鸾灯传》里,讲述了公子张生到乾明寺看灯发生的爱情故事,成就一段美满姻缘。传诵最广的是在元宵节这天,北宋名臣王安石交好运的奇闻。据说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灵机一动,即以招亲联对出,考上进士。他应试完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爽快的被招为快婿。元宵节一副巧合的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东风夜放花千树”,纵观历史,在元宵节上曾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还真不少,有一则还和我有关。
那是20世纪1988年龙年元宵节,晚饭后,23岁的我和刚认识不久的恋人相约去西宁市中心大十字观灯。我们沿大十字路旁的绣球灯、西瓜灯、小兔灯,梅、兰、竹、菊各式彩灯及各式彩车一路走一路瞧,当我们兴致盎然随观灯的人流行至北大街时,发现这里的花车彩灯更多也更新颖,人也更多。当我心花怒放奔到一辆龙车前,正待细心观赏时,突然感觉车前人潮涌动,急往前走出没几步,不知不觉,我突然竟身不由几被潮水般的人流卷进了“漩涡”,我脚不扎跟,眼看就要 在“漩涡”中沉溺,这时背后突然伸出一双大手拦腰将我救起,接着人高马大的他使出浑身解数,左突右撞携我挤出人群。出来再看身后已黑黑压压挤倒一片。哭喊声、吆喝声、怒骂声震耳欲聋。好险呀!我悄悄抓住恋人的手,这一抓没想到我们就抓进了婚姻。经过这次观灯后虽心有余悸,但以后每年元宵节观灯的习惯雷打不动,热情丝毫未减。
从小到大观灯无数,如今40多年过去,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2007年元宵节在西宁新宁广场看到的青海湟源的排灯,看完灯后,我以为,这世上怕是再也没有比它更好看的花灯了。难怪湟源排灯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享有“中国排灯艺术之乡”的美誉,具有“青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珍品”之称谓。
2007年元宵节那天,吃完午饭,阳光高照,天空湛蓝,我说服备战高考的儿子和我一起去西宁新宁广场观灯。人还未到,老远就被广场上一排排耀眼夺目的排灯吸引。走近细瞧,发现那些排灯不但新颖气派,且盏盏都神气活现,威风八面。立柜式、中堂式、屏风式、影壁式的各式排灯整齐排列如一个个高大威武的士兵。与我从前见到的花灯比,那就是高、大、尚,且透着厚重的文化气息。这与湟源古老厚重的文化分不开。
湟源,史称“西戎羌地”。据史料和对湟源的“犬戏牛鸠杖首”和“四面铜人”等出土文物进行综合考察和研究后认为,湟源是三千多年前西王母的主要巡游驻地和西王母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昆仑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湟源地理位置特殊,扼守唐蕃古道,是通往西部牧区和西藏地区的门户,千百年来一直成为祖国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交通要道,集军事、商业、宗教文化与一身。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在这里交融互动,加之湟源的传统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成为湟源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孕育湟源排灯的文化因子。
据说古时(道光1829年)湟源的排灯一开始是长方形的,与湟源城内商铺为招揽顾客而做,这应该是湟源最早的广告招牌了,距今约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排灯制作工艺由国内绘画高手或名师手工完成。排灯用料极讲究,是苏、杭上等丝纱,制作工序先是制作框架,将传统的花草人物等图案雕刻在木制框架上,框架制成后,上面蒙纱,并根据不同架形,绘制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名人轶事、神话故事等,如“蟠桃盛会”、“相见穆王”、“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大禹治水”、“营造西海”等。最后进行艺术的排列和组装,使单个的排灯具有整体的艺术效果和主体思想。
每架排灯以连环画形式,集中展现一个故事或一段情结,使小小的排灯,画面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百看不厌。排灯,这种独特的艺术,表达了人们对乡土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太平盛世的称颂,体现了普天同庆,万民同乐,使寓教于乐的古老传统在排灯这一艺术中得到充分体现,使不同层次、不同族群、不同年龄的人,不但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湟源排灯如浑金璞玉,历史悠久,湟源排灯鼎盛时期是在民国初年。那时,每当元宵之夜,彩布篷街,每隔十米就有一架排灯,排灯齐亮,如同白昼。那时排灯从古城西门(即拱海门)到东门(即迎春门),一条排灯组成的长龙延伸到万安街、张家尕铺;另一条直下丰盛街,至火祖阁。这里是湟源商业繁荣地区,也是排灯的集中区,悬挂的排灯有一百多架。展现了“茶马互市”、“环海商都”、“小北京”的文化辉煌,是青藏高原独具特色的艺术珍品。
湟源排灯后来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又有了创新。把原来的悬挂式改为落地式,形状由长方形改变成立柜式、中堂式、屏风式、影壁式等;艺术门类除了绘画外,又增添了堆绣、刺绣、羊皮绣、皮影、剪纸、书法等,加上现在的声、光、电等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真是在小排灯上做足大文章,充分体现文化大县——湟源人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从而使伟大而厚重的河湟文化大放异彩。
看着眼前这一盏盏透着古老文化艺术的排灯,心里百感交集,尤其当儿子看到“大禹治水”这盏排灯时,他忽然站立不动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治水居外13年,不畏艰苦,身先士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儿子的历史知识比我强,看我似有疑问又接着说:“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鲧又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围堵障水,作三仞之城,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从而平息了水患,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后世。
“妈,我一直都十分崇拜大禹,可一直想不出大禹长的啥样,原来他是这个样子啊!” 儿子对着排灯上大禹图兴奋地说。
刚才还催着要赶快回家的儿子,这会儿突然对一个个排灯来了兴趣,站在“苏武牧羊”、“草船借箭”、“桃园三结义”、“穆桂英挂帅”等一个个带有鲜活历史故事的排灯前,驻足不前滔滔不绝,那样子让我突然想起我小时候过元宵节观灯时激动不已的热闹场景。
在灯下走一走,精神更抖擞;在灯下逛一逛,去病消灾身体旺;在灯下唱一唱,美容养颜保健康。看了一下午湟源排灯没看够,晚上回家匆忙吃完晚饭,儿子和我拉上家人又汇集在游人如织,亮如白昼的湟源排灯下,喜笑颜开,把灯夜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