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邂逅尚启元
石广东
春节前,赴济南华滨环联大酒店参加山东省写作学会《万松浦》俱乐部会员写作大会暨“双优”颁奖典礼。


会上,大咖出席,名流云集,群英荟萃;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著名教授、学者,山东文艺出版社、省级主要媒体负责人及编辑、作家与获奖者共襄盛举,共同见证山东文学的辉煌发展。
大会期间,与著名青年作家尚启元老师的邂逅,深感荣幸。
走进会场,在我座席一侧,发现前排桌面摆有“尚启元”的桌牌,终于有机会可以与长山老乡在这里相见、相识;感到特别兴奋。

10年前,长山孝妇河范公大桥北首,立有一道书型《长山赋》的宣传栏,作者就是尚启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尚启元,邹平市长山镇大由村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会员、中国网络作家村村民、山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电影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省委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网络作家协会秘书长、山东省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委员、多家杂志专栏作家、济南市高层次人才。集作家、编剧、导演于一身,多次获文学艺术大奖。
著有《大门户》《芙蓉街》《帝国宝藏》《你若不伤,岁月无恙》《在路途中,遇见爱情》《微风吹拂过的时光》《刺绣》《长安盛宴》《焦裕禄》《少年范仲淹》等百余部作品。
有长篇小说,诗歌、散文、辞赋、舞台剧、影视剧、院线电影、话剧、历史小说、玄幻小说、长篇儿童小说等。

尚启元小说《大门户》,描写了一代鲁商的传奇人生。
我通过《大门户》创作随笔“孝妇河上的故乡”,领略到他知识的博大精深与厚重的文学功底,了解到他的创作初衷与诸多感慨,也明白了他的创作动力所在。他之所以笔耕不辍,佳作不断,无不展现着这位杰出青年作家负责任,敢担当、有作为的使命感。
他的随笔开门见山:这是一个遗忘的年代。
农村的小桥流水,大树。如今逐渐地变成了钢筋水泥、高楼大厦。一些依附在原有的环境中的生产习俗,比如养蚕种桑,都消失了。
孝妇河两岸也算得上是一个文化丰满的地方,孝妇河两岸才人辈出,仅明清之际就有三位杰出的文人王渔洋、赵执信和蒲松龄,当然都与颜文姜祠有不解之缘,被称为“孝妇河畔三名人”,另外,范仲淹和做过“三部”尚书的孙廷铨也是大名鼎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现代著名书法家宋勉之,都是现代的典型人物。

我不止一次地亲自去了周村。当我到了周村大街时,古色古香的大街小巷纵横交错,主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等依旧透露着古商城当年那繁华容貌。从那些长着苔藓的蓝砖蓝瓦上还能领略到这里当年那独有的盛世风韵。明清时期工商业的发展,让这里成了著名的“旱码头”。
周村没有古都的庄严与气派,没有苏杭的俊逸与洒脱,没有北京的庄严与豪迈,没有上海的奢华空灵,她拥有的只是简简单单的朴实。
小时候每逢过年都会去周村看灯会,赏古城千盏花灯。敲“天下第一锣”开市大吉,大街小巷,百年市井再现,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锣鼓秧歌,舞狮旱船,花灯交相辉映,灯谜扑朔迷离;打陀螺,滚铁环,踩高跷,仿佛回到了美好的童年,吹糖人、捏面人、刻瓷、皮影戏等传统民俗及百年市井再现,让人目不暇接,恍若隔世。
有学者比喻:“周村商人一手拿《孙子兵法》,一手拿《道德经》。他们素有“信守以德,诚信为本”的商业道德,将其经营思想确立为“以德为本,以艺为先,以义致利”,树立了“重信用、讲礼仪,市价不二、童叟无欺”的企业形象和“货真价实、恪守信用”的经营理念,也由此成为鲁商文化的个性特征。
鲁商文化蕴涵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崇尚重义、诚实守信的价值准则,以人为本、和谐共荣的经营哲学。厚重的鲁商文化,培养了一代代名商巨贾,他们在商海中竞显风流,在大江南北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树起了“山东商帮”的旗帜。
年味,只有从这里寻找它的足迹,记忆中他是那么的清晰,那么的绚丽,使人久久难忘,回味无穷。虽然年味越来越淡了,但是来到周村,记忆里的年味却越来越近,越来越浓了......
他写到: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城。
故乡的味道非常的浓重,任何的快乐、伤痛、悲伤、兴奋等等感觉都比不上故乡带给自己的痕迹深硬。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乡土之根已经被连根拔起了。生活在城市里,却无法拿起笔为城市写一个长篇,笔触仍然只有在朝向乡土时,才会流出汩汩文字。只是,这些文字不再具备浓重的情感,失去了土地的腥气、炊烟的美感、晨露晚霞的气息……
故乡正渐行渐远,一代又一代人对于故乡的印痕正随着乡村的消逝和城市化的进程而磨灭。这无疑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忘本,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血管里都流淌着乡村的血液,那可能已不新鲜和活跃,但她是干净的,淳朴的。可贵的是在创作《大门户》的过程中,再一次催醒了我的记忆,搅浑了被城市的绚丽迷蒙的情感,让我陷入深度自责之中。
故乡,这个词已经让我变得陌生,我已经找不到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打滚时的童年,坐在暖洋洋的阳光下,听村里的老人讲古老的神话传说,故乡,回不去了。城市,也进不去,那一层层钢筋水泥筑建的围墙,将我生生地挡在了外面,于是我在故乡和城市的边界上,来回地徘徊,直到城市不再是城市,故乡不再是故乡。
他说:当小说写完最后一章节的时候,我不但没有舒一口气,反而心情愈发的沉重。越来越多的历史故事逐渐地消失,美丽的神话传说也消踪灭迹,手工艺品也逐渐地消亡,我们生活在一个遗忘的时代。
阅读尚启元老师作品,深刻感受到他对家乡的热爱,对故土的眷恋。我看到了一匹文学黑马的崛起,这位90后最有人情味的作家,将是“传统文学的最后一道防线。”
青年评论家西贝说:“作为新锐作家,尚启元是值得珍视的。作为稀缺资源的‘人情味‘被融入对文学的理解与实践中,作为‘新文学’精神源头之一的‘传统文学’成为其守正创新的出发点,这种追求与文学实践在‘90后’作家群体中并不多见。”
于是,我对这位文学青年的翘楚愈加敬佩与期待。
大会开始前,终于见到一个英俊潇洒的青年端坐在尚启元桌牌前。

我立即来到他面前,自我介绍:“你好,我是长山——”话没说完,他立即说道,“我知道,你是石广东老师。”两个长山老乡紧紧握手拥抱,随即上台合影。

尚启元老师被山东省写作学会特聘为写作专家。

我获“2024年度优秀会员”与“2024年度优秀成果”双奖。
尚启元老师因事提前离开会场,我因第二天淄博还有重要活动,当晚赶回邹平。
晚上,我们在长山历史文化交流群聊了很多,互相祝贺,相见恨晚。尚启元老师表示:“今天很高兴认识石老师”。“石老师是唯一一个邹平籍获双奖的创作者,虽然我是评委,但他确实历害,没有人反对,全票通过。”他说:“长山是个文化胜地,我一定全力配合宣传更多的长山文化”。因是两天会议,他还问我明天什么时候走,当听说我已回邹平时,当即回复“我晕”,表示遗憾;并约好回邹平时再聚。


12月24日,尚启元走进山东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频道,现身说法,畅谈自己文学作品中的婚礼,倡树文明新风,再一次领略他的才华横溢与出众文采。《长山智慧》公众号转发了他演讲视频。
尚启元老师对宣传故乡文化作出重要贡献,为全省及祖国文学发展铸就辉煌,是长山人的骄傲,是家乡的自豪。
为他点赞、为他祝福、为他加油!

石广东 中共党员,邹平市长山镇大闫村。2024年度山东省写作学会优秀会员,《都市头条·济南头条》签约作家、淄博市儒商研究会理事、淄博市杂技艺术家协会监事、儒风讲坛公众号名誉主编。

李晓方 中共党员。一个热爱朗诵的70后,希望能用朗诵表达文字的优雅,用声音传送世间之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