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助你气升华
——从与李廷栋同志的一次微信交流说开
王业松
我与李廷栋同志已有20多年的交往,他是黑河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今天,我给他发了一篇2000字的剧评《不枉百姓呼青天——淮剧<杨伯吹断案记观后感>》。他作了精辟、精彩的点评。点评说我的剧评“洋溢着对淮剧艺术的热爱和对清官文化的推崇。文章通过知县杨伯吹为民伸冤、小官审大官等情节的剖析,生动地展现了该剧反腐倡廉、伸张正义的深刻主题,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当代官员的殷切期望。剧评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注与思考,是一篇兼具艺术欣赏与思想启迪的佳作”。
廷栋同志的点评,引起我再思考。我给他回微信说:现在社会上很少有人舍得花时间和精力来深读我这样2000字的散文了。我可以用时间、用心、用情、用力写出的作品,别人不一定想花时间阅读。这里面有诸多原因,有的人没有兴趣;有的人忙于生计没有时间,有的人没有素养,有的人没有这份追求知识的心。但是,总的来说,人心浮躁,学风淡薄,加上文学欣赏水平和思想境界等原因,使社会阅读风气不浓。虽然国家提倡全民阅读,提倡文化强国,但仍然有很多人,包括年轻人,远离读物,只是在手机上看点自己觉得有趣的零碎的消息。
由我们两人这次交流,也算是笔谈,从而引起我对阅读的延伸思考。我认为,人要想求得上进,必须保持对知识的追求。著名国画家李苦禅先生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蓄势待发,先蓄势而然后发,读书、对知识的积累就是蓄势。“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苏轼的名句,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如能真正做到则会助你气自升华。
阅读有网络阅读与纸质阅读,各有特点,但我一直偏向于后者,手机上的阅读虽然简便,但绝不能代替书报的纸质阅读。
阅读应当贯穿人的终生,开卷有益,早读早受益,多读多受益。我深获阅读的益处,我今年92岁了,去年一年我读了9本书,其中包括60万字的《王蒙自选集》和40万字的《走近周恩来》等大部头读物。我写了85篇散文。阅读和创作使我的思维和心态保持年轻,保持活力,保持激情,也增加了我的自信心、自豪感和获得感。我站在舆论前沿,为所处的时代发声,我“不知老之将至”,我认为我还在作为。所以,我回复廷栋同志的微信说:“我坚持阅读,坚持对知识的追求。我在借人之智,修善自己。学无止境,紧跟时代。只要我不抛弃时代,时代也绝不会抛弃我”。
人要有点文化,这样才能自信;人要有点钱,这样才能自立;人要有点志气,这样才能自强。如果这些都没有了,也要有德。有德便可自尊。即使是一无所有的乞丐,只要有德,也会令人尊敬,反之,即使是亿万富翁,如果缺德也会令世人不齿。缺什么,都不能缺德。什么叫富贵?心中无缺叫富,被人需要叫贵。这里说的“缺”就是缺德。
生命贵在厚度,不再长度。如果活着只是为了吃饭,只是为了索取,那就愧对一生了。只是吃进去的是草,产出的是奶,时代才能发展。喝酒吃肉是为了干活,否则就成了酒囊饭袋,苟活何义?人活着就要有人味,要有趣味,要有品位。读书助你气升华。知识会给你插上翅膀,书本不会亏任何一个阅读者。
人世间的交往,微信之间的交流,应该是互促互进,共修共勉。
2025年2月7日(正月初十)注:王业松先生的夫人系韩信后人
【作者简介】
王业松,男,1934年⽣,汉族,江苏省泗阳县⼈。南京⼤学中⽂系毕业。曾在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任助理,在公安部外事局和教育局任处、局⻓,并兼任《公安教育》编委主任。现为中国散⽂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多次在《⼈⺠⽇报》《⼈⺠论坛》⽹、《中华英才》半⽉刋、《亚洲财富国际交流》⽉刊,以及南⾮出版发⾏的《⾮洲时报》等报刊发表⽂章。已经岀版《呼应》等九卷散⽂集,计300万字。其中《⾬中送魏巍》、《我送荣毅仁副主席回家》和《我在中南海⼯作期间花絮》等散⽂在社会上⼴为流传。作者年已九旬,但仍在为时代发声。读者可从中听到⼈⺠的呼声,看到国家发展的脚步,感受到时代的脉搏。2023年,荣获联合国文化荣誉最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