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江存先生的七律《古稀抒怀》有感
作者:汪海珍
前几天读《商洛文坛周报》,得知商洛诗词学会会长李江存先生这首题为《古稀抒怀》的七律作品。喜获“陕电金辉杯”离退休人员诗词大赛一等奖。便找到诗作拜读,除了羡慕就是敬佩,剩余就是满心的感叹: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李先生年逾古稀,仍然怀揣诗和远方,难怪他看上精气神十足,单看其容颜,怎么也不会把他与七十岁的老人相关联,充其量也只有五十出头的壮年男子。原来是因诗书的滋养。一定是诗情溶入了血液,升华了灵魂,迟缓了时光的脚步,磨钝了岁月的刀口……
初识李先生,大概是2014年,商南县诗词楹联学会成立的时候,不知道我当时写不写诗词,也许是偶有拙作在《商洛日报》《陕西工人报》《金丝峡周报》发表,胡中华会长知道了我的名字,一些有关文艺的活动,就让我去参加。我虽受宠若惊、心怀忐忑,还是以“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勇气,欣然参与,滥竽充数地混迹于商南文人圈。那次在主席台座位牌上见到“李江存”这个名字,李会长肯定不认识我。
第一次说话,应是2022年,商南一位写诗词的老师说有点事,想与商洛诗词学会联络,我这人因为热心和真诚,往往喜欢逞能,愿意做超乎自己能力的事,我答应说:“可以试试!”通过商洛诗歌学会会长雨人先生联系,找到到了李先生的微信,雨人老师说李会长不太看微信,最好打个电话告知。要发东西,还是加微信方便,加微信时却发现我原本就有他的微信,不知何时加的?电话中,感觉李先生为人和气,一点架子都没有,听说是为“诗”而找他,他非常热情地把事情办好了。
真正与李先生有文字上的交流,是两年前,我为身边一位老师的诗,写了一两篇读后感,发给李先生,他很欣赏,拔高、甚至夸张地给了好的评价,并且鼓励我多读诗,多写诗,特别大力的鼓励我,在写诗词评论上做一些努力。其实李先生不知道,我对诗词只是喜欢,充其量算是个学前水平,还敢说什么评论呀?我写的诗词读后感完全是“跟着感觉走”,凭着个人对某首诗描绘的景物、情感方面,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说说自己的粗浅感悟而已。下面我对李先生的七律《古稀抒怀》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感悟:
李先生这首《古稀抒怀》令人感动。他对诗词的热爱,对生活的态度,“直抒胸臆”毫不做作地表达出来。首联“年届七十缘未消,填词制曲欲求高”,一位年逾七十的老人,回望几十年的习诗之路,深深感慨“缘未消”,与之有缘的人和事,如一部无声的电影,或清晰、或模糊的镜头在眼前滚动回播,而最终驻足心头的还是诗!也许是少年时就与诗词结下了一世的情缘吧,如今两鬓已生华发,少年梦想不仅没有消减,并且笔耕不辍,“填词制曲”不断追求高水平、高境界。看来,诗词曲赋在其心中该是何等分量啊!
作为商洛的一名草根会员,虽参加活动不多,但从我县创建“诗词之乡”以来,李先生多次赴商南指导工作,能感受到他不仅个人对诗词感情浓烈,几十年如一日地、初恋般的痴心追逐。更难得的是,他在职时,为了诗词乃至文艺的发展,在系统内办报纸——《商洛电力报》,这虽是个内刊,但也激励了不少“文艺青年”的写作热情,成就了一大批的“文学梦想”。退休之后又一直为商洛的诗词发展奔走忙碌,也做出了突出的业绩,推动和指导商南县创建了“陕西诗词之乡”“中华诗词之县”,在商洛各县区、各领域成立诗词组织,开展诗词交流、采风、讲座等活动。正如颔联所言:“居家甘受案牍苦,赴外唯期吟诵飘。”
七十岁的人了,光看他四处奔忙指导工作已经够辛苦,殊不知,李先生“居家”时仍在“甘受案牍苦”,不仅自己努力的创作诗词,研究诗词理论,而且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撰写诗教创建策划、建议、活动安排,为诗友写评论文章、为新手指导修改诗文、与市县宣传文化部门的函件等;“外出”活动更是常态,车马劳顿从来都被忽略,而心中“唯期”诗词活动效果——“吟诵飘”,推动诗词“六进”,举办各种诗词诵读活动,让诗词的芬芳飘入企业、机关、校园、社区、景区,飘入寻常百姓家,飘入乡村农舍,飘入人心……“案牍苦”也好,“外出”奔忙也罢,只要心中“唯期”如期,一切都化作一腔欣慰,为心中所爱之事,付出再多都“甘受”!
物理学告诉我们:“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世间万物皆有情,你倾情的实物,也会赋予回报。李先生长时间钟情于诗词、奔忙于诗词,诗词也滋养了他,如颈联所述:“岁月但经诗打磨,人生自会乐逍遥”,他不老的精气神,特显年轻的容颜,和善的表情,舒缓温和的说话,宽宏豁达的胸怀,应该是“岁月但经诗打磨”的缘故吧,磨平了自身的戾气、浮躁和匹夫之勇(当然这是我等的习性,我想军人出身的他,年轻时或多或少也有过吧?)。沉淀下来的是与人和解,与己和解,与自然和解,便“道法自然”地与世间万物和解、和谐。不断地修炼、修为,形成了温柔敦厚的性格。所谓佛系,也就是,有了容他人所不容的气度,惑他人所不惑的豁达,解他人所不解的睿智,用笑脸应对一切、用自带的光芒照亮别人、用高尚的情操影响他人的人格魅力,自然活出了“人生自会乐逍遥”的境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说一个人成长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人格的形成。大时代背景造就了一代人的“性格”,李先生也许从小受雷锋精神熏陶,青年时在解放军大熔炉里锤炼,形成了积极奋进、乐于奉献的品行。诗作的尾联升华了诗作的主旨,自己长年累月为诗词发展的事业,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劳其筋骨”,但自己是心甘情愿、乐在其中!尾联“小溪何惧流程远,汇入江河作碧涛”用唐宣帝龙潜与高僧联诗表示志向高远的典故,道出了自己多年来身体力行地践行着雷锋精神:“一滴水只有放到海洋才不会干涸”的追求!由于自己这条“小溪”不辞辛劳地向着心中向往的目标奔赴,因此便有“何惧流程远”的无怨无悔。待到“汇入江河”时,不仅壮大了江河,自已也不仅没有干涸,而且充分享受到“作碧涛”的归属感与幸福感。“江河”给了“碧涛”更蓬勃的活力,“碧涛”增添了“江河”灵动之美。真可谓李先生成就了商洛诗词,商洛诗词也成就了他本人!
↑李江存在西安与中华诗词学会周文彰会长亲切交谈
【附原创诗词欣赏】
七律•古稀抒怀
作者:李江存
年届七十缘未消,填词制曲欲求高。
居家甘受案牍苦,赴外唯期吟诵飘。
岁月但经诗打磨,人生自会乐逍遥。
小溪何惧流程远,汇入江河作碧涛。
【作者简介】汪海珍,笔名海儿,女,70后,小学教师。商洛市作家协会会员、写作协会会员、诗歌学会会员。有200余篇(首)散文、诗歌在《中国家庭报》《长江诗歌报》《陕西工人报》《教师报》《海燕》《妇女》《文学少年》《神州文学》《山东诗歌》《南川日报》《荆州晚报》《劳动者报》《商洛日报》等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