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否干掉文学?
——浅析技术变革下的文学命运与创作者应对
近日,几款AI软件被人们炒作的沸沸扬扬,如火如荼。笔者也就它的文字生成做了尝试,其功能之强大令人咋舌,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震惊之余也有些许莫名的担忧。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单就文学创作来说,生命力何在?AI能否干掉文学?
AI现状:从辅助工具到创作主体
1. 技术能力的突破
当前AI已具备生成诗歌、小说、剧本等文本的能力,例如ChatGPT创作的颁奖词被莫言使用,刘慈欣也曾借助AI完成演讲稿。国内首部人机协同长篇小说《天命使徒》的诞生,标志着AI在文学创作中的深度参与。AI的文本生成依赖于大数据训练和深度学习模型,能快速模仿人类语言风格,甚至通过算法优化叙事结构。
2. 应用场景的扩展
AI不仅用于内容生成,还渗透到出版、翻译、营销等环节。例如,韩国推出首本完全由AI撰写并翻译的图书《找到人生目标的45种方法》,耗时仅9小时;国内《人人都能玩赚ChatGPT》一书从选题到出版仅28天,全程依赖AI完成框架设计和内容填充。AI的效率和成本优势使其在商业写作领域迅速普及。
3. 局限性:情感与原创性的缺失
尽管AI能生成流畅文本,但其创作本质是“概率计算”而非情感表达。例如,科幻作家董仁威尝试用AI写作时发现,作品缺乏文学性和人性温度;余华也指出,AI的“完美”文本因剔除“错误”而显得平庸,失去人类作品的独特棱角。
AI对文学创作者的双刃剑效应
1. 威胁与挑战
基础写作的替代风险:AI可快速完成新闻稿、公文、网文等程式化写作,可能导致大量中低端创作者失业。
认知固化与同质化:AI依赖数据库生成内容,可能引导创作者陷入算法限定的思维模式,削弱独创性。
版权与主体性争议:AI作品的权属模糊,例如日本AI小说入围文学奖初审引发“创作主体”的伦理讨论。
2. 机遇与赋能
效率提升与灵感激发:AI可辅助作家突破创作瓶颈,例如生成情节建议或提供历史背景资料。
跨媒介创作的拓展:AI推动互动小说、AR/VR文学等新形式,如《80 Days》通过AI实现非线性叙事,增强读者沉浸感。
全民创作的可能性:AI降低写作门槛,普通人可通过工具实现创意表达,如DeepSeek的诗歌生成能力已超越部分职业作者。
文学创作者的出路:人机共生与人文坚守
1. 主动拥抱人机协同
明确分工:人类负责创意构思与情感表达,AI处理数据整理、语言优化等机械劳动。例如,《天命使徒》采用“人类框架+AI生成+人工润色”模式,探索协作边界。
技术工具化:将AI视为“灵感催化师”或“时空折叠者”,例如利用AI快速调取历史素材或生成多样化情节草案。
2. 深化人文独特性
生命体验的不可替代性:文学的核心是“用生命作燃料的燃烧过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莫言的乡土记忆),AI无法复刻具身化经验。
差异化创作路径:在AI量产时代,“慢写作”“私密写作”“反逻辑叙事”等风格因稀缺性更具价值。
3. 重塑文学价值标准
抵御算法支配:警惕市场导向的同质化创作,坚持文学的思想深度与批判性。例如,余华强调“原创是文学的生命”,麦家呼吁相信“无用之用”的文学力量。
探索新文学形态:结合AI技术开发跨媒介作品,如互动文学、生成艺术,拓展叙事边界。
与文学创作者的朋友们共勉
1. 无需恐惧,保持开放
AI是工具而非对手。与其担忧失业,不如思考如何利用AI突破创作极限。正如刘慈欣所言:“人类需掌握AI工具,拓展意识边界。”
2. 坚守核心,深耕独特性
你的价值在于“瞳孔中映出的世界镜像”——那些AI无法复制的生命体验、情感张力与思想锋芒。例如,汪曾祺笔下的“昆明雨季”源于真实生活,加缪的《鼠疫》扎根于哲学沉思。
3. 终身学习,拥抱变革
关注AI技术动态,学习人机协作技巧。同时,保持对经典文学的敬畏,避免沦为算法的附庸。技术会迭代,但人性的光辉永恒。
4. 创造不可替代的“文学瞬间”
当AI日更十万字时,“慢工出细活”的真诚写作更显珍贵;当算法模仿一切文体时,你的破碎叙事或私密日记将成为抵抗同质化的利剑。
AI无法“干掉”文学,但可能重塑其形态。文学的未来不属于纯人类或纯机器,而属于那些敢于与AI共舞、以生命为笔的创作者。正如诗人艾略特所言:“我们不可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终点,终将回到起点,并首次真正理解它。” 在这场人机共创的浪潮中,文学的本质——对人类存在的追问与记录——将因技术的挑战而愈发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