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大戏,向来是我们西寨村的传统娱乐活动。我虽不会唱戏,也不怎么特别喜欢看戏,但对唱大戏时的那种氛围,那热闹的场面却格外钟情。过去的情景历历在目,宛如昨日发生。
西寨村乃是洛宁县长水镇周边规模最大的村落,其北靠崤山峻岭,南濒潺潺洛水,距离中华文明发源地洛书出处仅有五公里之遥,乡村文化底蕴极为深厚。此外,该村交通便捷,郑卢公路贯穿其中,现今人口达三千余口。
西寨村是周边村子中能够聚齐演员并哄起唱大戏的地方。记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进入冬闲期后,大队就会组织排戏,(演员实行工分制)这极大地提高了组织者和演员的积极性。排练场地主要在大队老办公室(吴永伟现居地)、寨根八队马家的大窑内、寨根贾学礼家的大窑内以及上疙瘩的大窑内。那时,由于没有电视,乡邻乡亲们就在夜晚去观看排练,现场热闹非凡。
每逢春节,前往西寨观看大戏仿若已成明文之约,来自四乡八邻的七大姑八大姨以及亲朋好友皆纷纷赶往西寨村。戏台已然搭建而起,幕布也已高高悬挂,锣鼓弦子之声轰然响起,组织者与演员们开始忙碌起来。此时,最为兴奋的当数小孩子们,他们在台上台下肆意奔跑,观看演员化妆,还会在台下花费几角压岁钱从小贩处购置玩具、糯米旦儿、芝麻糖,将洋茄子的咪笛吹得格外响亮。家长们全然无需担忧孩子的去向,因为他们必定在戏场!文武场上,紧锣密鼓之声此起彼伏,一阵紧接一阵,戏即将开场。
离家近的孩子急忙跑回家,催促着父母和来家串亲戚的喊道:“开始了,开始了。”然后呢,他们搬上小凳子提前到戏场占位置,乡邻们也陆陆续续地进入戏场。随着大幕的拉开,戏正式开始了。在场上灯光的照射下,一个打扮漂亮的女子迈着轻巧的步子,亮起了歌喉,声音千回婉转,真是粉面含笑百媚生,身轻似燕歌如莺,漂亮极了。嘿嘿,我心内暗想,将来要是能娶个这样的人当老婆该多好呀。
台下除了人喊人、找地方坐的,中间坐满了人,周围一圈人站着,都傻乎乎地望着台上的几个“疯子”。
台下前方骚动起来,原来是几个站立着的青年在故意推挤,四处游荡。嬉笑声响彻整个戏场,戏台角落负责维护秩序的工作人员,用竹竿梢子拍打并吓唬着拥挤的人群。原来,有个演员唱着唱着突然忘词了,文场上的弦子和锣鼓反复演奏着同一个曲调。他走了一个场子后唱道:“快快提词快快提词,不提词我可要回去了。”锵,锵,锵采以锵,演员做了个花式动作就转回幕后去了。

这无意中的差错,他急中生智,救戏如救火,滑稽的糊弄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了乐趣。这情景让人想起那副古戏台对联:你也挤我也挤,此处几无立脚地;好且看赖且看,大家都有下场时。我是60 后,自我记得西寨村的戏在村子的五个戏台上都演出过。
这所学校的选址十分独特,它建立在文庙的遗址之上。在文庙大殿的正南方,矗立着一座面向北的两层戏楼。戏楼的两侧设有砖砌楼梯,方便人们上下楼。楼层则是用木板铺就而成,给人一种古朴的感觉。
戏楼的舞台面朝北边的正殿,采用了木隔扇门窗的设计,既美观又实用。房脊上塑着祥鸟异兽的图案,柱子头和檐边木上则雕刻着精美的龙和凤,展现出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整座戏楼虽然规模稍小,但却充满了古色古香的韵味,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魅力。
另一个便是村东沟小庙下的戏台,同样为两层戏楼,亦属古建筑。然而,因戏楼规模较小,演员众多,场面狭窄,无法尽情施展。于是,在七十年代中期,大队支委于学校西操场的南面和西面筑起土台(即现大队办公楼处),作为演出场地。该土台较为开阔,可供搭棚汇演。
在80年代初期,村委干部察觉到群众对戏曲的热爱,他们热情积极地行动起来。在村支书贾中立的带领下,与村干部张振祥、王怀、刘青堂以及任留花等人商议后,决定卖掉河滩上的沙兰杨树木若干,以此筹集了三万余元的资金。随后,他们在学校东操场修建了一座舞台。
这座舞台的主体由郑州设计院的任鸾竹(西寨闺女,后居广州)设计,舞台名称为《豫园春剧场》,字体采用方正楷书,显得恢弘大气,这几个字是由原西寨初中校长韩西魁(长水后湾村人)书写的。舞台两边各有耳楼,化妆间也一应俱全,戏园入口处还有影音墙遥遥相对。自此,西寨人拥有了一个专门的娱乐场所。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发展经济成了农村人的重头戏,农村戏曲文化建设相对比较萧条,,中青年人大部分外出打工去了,唱村戏处于断带期,《豫园春剧场》顶栅因年久失修塌了,长期无人问津。

2015年初,在村支部书记王克治的带领下,在县乡两级政府的支持下,成功筹集资金并建立了村文化活动中心,同时对《豫园春剧场》进行了重新翻修和整理,使其焕然一新。2015年秋末冬初,邀请了郑州市豫剧团前来,连续演出三天大戏,我们西寨戏曲即将重振昔日的雄风。接下来,我将简要记录一下西寨戏曲在各个时期的演员和曲目,以便众乡邻铭记。
五十年代时期,在西寨村有一批唱戏的人,其中男演员包括胡富喜(留生父),他主要演唱须生,比如在《陈士美》等剧中担任主演;还有陈奎祥(陈应平之父),他擅长男扮女妆,在《秦香莲》等剧中担任主唱。
王喜(怀礼的父亲)在《屠夫状元》中担任主唱,饰演胡山一角。张元当(张白旦的爷爷)饰演老生和净角。冯元斗(少儒的爷爷)饰演武士,配角王中华(麦升的父亲),重要化妆师王光(居住在北山,三锁的叔叔),候发年(同民的父亲)男扮女装饰演老旦角,蔡自修(庄武的父亲)饰演王中堂,正派男主角任中华(七组),主弦张五成,后来王明堂、刘应明等年轻人开始加入。
女演员惠连竹(系村东沟人士),担纲老旦一角;王嫩(克礼的姐姐)领衔主演;陈大丑(王少林的妈妈)为本村闺女,先是出演金哥玉女,而后饰演秦香莲等角色。
那时所演唱的戏曲剧目包含:《铡美案》《铡卫同》《泰山图》《呼延庆打擂》《牛郎织女》《二女子告状》《辕门斩子》《闫家滩》等。
文场中主要负责拉弦的有任新年(二组)、任中华(七组)、雷双喜(十一组)等人;硬场方面,则有任应文(三组)、王化中(七组)等人。
胡富擅长演唱须生,陈奎祥则专攻青衣旦角,两人在舞台上一生一旦相互配合,在那个年代的洛宁地区可谓是远近闻名,唱功相当出色。他们前往陕州演出时,甚至有大马车接送,演出结束后,还会收到一些粮食等赠品。尤其是女人们,为了观看男演员演唱的旦角,不惜四处追逐。他们真可谓是那个年代的曲剧梅兰芳。
老一辈的经典戏曲《铡美案》,胡富喜饰演陈世美,陈奎祥饰演秦香莲,那时张五成还很年轻,担纲包青天这一角色,惠连竹、王嫩分别饰演金哥玉妮。在当时,此戏堪称成功且声名远扬。张五成嗓音洪亮,唱戏时就连洛河对岸的村子都能听闻。
唱《天河配》《屠夫状元》,王喜饰演的屠夫十分搞笑,此外还有《呼延庆打擂》,也被称为《金鞭记》。这部戏唱得不赖,只是开演时间较晚,因此当地有这样一句顺口溜:“西寨戏,金鞭记,半夜黑地才开戏。”
值得一提的是王富堂(六组人),他虽然不会唱戏,却喜欢哄戏,而且人勤腿快,十分热心。他常常提着大马灯,在村东村西喊人,群众戏谑地称王富堂为“王戏主”,他也总是乐呵呵地答应着。
在六十年代,主要演员有:王中堂、王明堂(丑角,兄弟俩一正一反)、刘应明、张五成、任保民(任狗,丑角)、雷庙官(丑角,十一组)、惠连竹(女主角)、王嫩(女主角)、陈大丑(六组)、任爱敏(四组)、任爱苗(四组爱超姐)、王素娥、贾应香(六组)、任保娥、张胜利(七组)、刘汉军(九组)、马中立(八组)、冯文治(五组)、胡虎成(三组)、张克治(耀林的叔)等。
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收租院》《红灯记》《沙家浜》《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三月三》《游乡》《传枪》《捡煤渣》等。
后来,任爱苗等一批女演员在结婚后离开了村子。薛平肖(九组,后来担任县车站广播员)、王京娥(四组)和陈改花(十组)接替她们担任女主角,并增加了新的剧目,如《龙江颂》《龙马精神》《社长的女儿》《战地红花》《卖箩筐》和《掩护》等。当时的演出水平比上届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当时在学校教学的刘应武则担任了包括前面那些戏在内的导演。
张双林(九组)作为热心的组织者负责保管相关事务,陈兴武(十一组)担任电工及组织者一职。这一时期,西寨戏迎来了兴盛的发展阶段。七十年代末,上一届女演员被淘汰,纷纷离开,新涌现出的演员有刘书敏、任栓竹、陈兰肖(饰演秦香莲)、任麦娥、陈晓平(八组人,女扮小生)、陈青香(饰演青衣)。男演员方面新增了徐林林、王小明,新增剧目包括《卷席筒》《攀龙附凤》《风雪配》《孝子传奇》等。这几回戏在县汇演中荣获一等奖,至今那面锦旗仍保存在张胜利家中。
西寨剧团在文革时期频繁外出演出,曾先后前往洛河南底张乡的高村、马店田村、瑶上、长水连山以及西街等地。当时,最为成功的戏剧是《收租院》,所有演员只需进行造型动作和道白,而演唱部分则由王中堂和惠连竹两人完成。
演出活动在八十年代基本中断,到九十年代末又兴起。由张胜利、王成虎司鼓,开始转为豫剧,《小二黑结婚》《朝阳沟》《大祭桩》等都排练得很成功。去马店邱家洼、长水黄洼等地演出,深受观众好评,都说比县戏剧团演得都不差。
在九十年代末期改唱豫剧之后,女演员陈丽红、陈青香、樊黑妞担当主角。戏曲热心人王元章(十一组)积极奔走,四处搜寻新人。张胜利(七组)从洛阳请回了王应林(五组人,著名导演),还请来了马店人梁六民(编剧)为剧本谱曲编制。他们重新排演了《大祭桩》《朝阳沟》《小二黑结婚》《汉宫血泪》《三子争父》《巧换新娘》等剧目,使得我村的戏剧再次走向高峰,步入正轨。任应周(五组人,舞美设计)绘制了舞台屏幕,效果十分出色。
2002年,剧团前往县影剧院进行汇演,电视台还专门制作了光盘。放映之后,效果极为不错,甚至还荣获了特等奖。
西寨剧团在各个时期的主要女演员如下:在五十年代,以惠连竹为领衔,包括王嫩、陈大丑等人;到了六十年代中期,以任爱苗为首,成员有王素娥、贾应香,后来又加入了王梦春、雷虎玲、任京娥;而在末期,则以薛平肖为首,有陈改花、王京娥。在八十年代初,以陈兰肖、刘书敏为首,还有任拴竹、任麦娥。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以陈丽红、陈青香为首,包括樊黑妞、张红霞、张爱霞、韩黑妞。
五十年代的男演员有:以胡富喜、陈奎祥为首,还有王喜、蔡自修、候发年。在六十年代,以王中堂、张五成为首。到了七十年代,以刘应明、王明堂为首。八十年代,以任狗、徐林林为首。九十年代,以刘胜奇为首,还有雷庙官、任保民。
文场主弦,在六十年代由任中华担任,中期由任应文负责,后期至七十年代末则由任兴武、张胜利接任。到了八十年代,毛旦、胡虎成、沈松林等人先后担任该职位。
武场方面,六十年代的主司鼓是任应文,七十年代则由陈文选担任,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末。而在九十年代末,改为豫剧后,张胜利、胡虎成、王成虎等人成为了主司鼓。
西寨学校乃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之地。最为辉煌的阶段当属七十年代中后期,该校组建了文艺宣传队,其中包括腰鼓队,还有手风琴、脚踏琴等乐器。在王应林(曾担任音乐教师,后进城谋求发展)的悉心指导下,培育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戏曲人才,并输送至各地。
例如:刘春苗(身为洛阳豫剧团的主演,曾与省戏曲名家李金枝同台饰演同一角色,而后改行成为书画名家),冯春苗(作为襄樊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尤其是其所饰演的佘太君一角,表演得惟妙惟肖),陈晓平(系湖北襄樊豫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乃闫派第三代传人),任麦娥颇具名气,是孟州市豫剧团的主演。张应文(曾经担任县剧团的司鼓),王爱国(六组)作为戏曲爱好者,如今依旧活跃于县戏曲领域,演唱水平甚佳。
西寨村乃是一处好地方,其传承戏曲的美名远扬。在往昔那个缺乏娱乐的时期,戏曲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父女、兄弟、姊妹、姑嫂同台同唱的情景比比皆是。随着新时代的繁荣,戏曲事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愿西寨的戏曲文化能够代代传承,兴旺发达。

作者简介:张耀辰,网名游天下,河南洛宁人,喜好文学,旅游,作品有中篇小说《山风》,喜旅游,足迹遍涉祖国各地,现居云南石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