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暮穷途(117)
作者/三木秉风(周凤森)
在东方世界的大舞台上我们不得不对祖先的智慧仰山兴叹
梳理人类文明长河的浪涛波澜与尘沙点滴,不管是宗教、哲学,还是科学,任何一种学问若走向文明巅峰必须经历三层检验,一是内心确认,二是历史确认,三是实践确认。所以神学也好,哲学也好,科学也罢,不用互相攻击与贬斥,若要成为真理之学,必须经过时空筛理以及逼近人性的检验,必须让自然心证、思维逻辑及科学实验有机统一且相互印证,方为历史、现实及未来人类皆共接受。
然而,站在东方世界的大舞台上我们又不得不对祖先的智慧仰山兴叹。在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和碰撞中,东方抽象的道性文化和西方具体的术性文化似乎在当今难分伯仲,但泾渭分明。这犹如太极高手与拳击高手在擂台上对垒之初难定胜负一样,也许太极高手以退为进,在对方锋芒毕露下步步后退,但后发制人始终是东方战略的必然。《三国演义》中的平定北方的官渡之战、匡定三国的赤壁之战及蜀国走向衰落的宜陵之战三场大战,皆为以弱胜强。这也是奇妙的太极阴阳在兵道中的运用。《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所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之理就是如此体现着大道规律。从五千年世界文明史看,太极阴阳文化几乎同化了它所遭遇的一切文化,这也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东方文明永不衰败之处。当然东西方两种文化反应了宇宙世界的两个方面,宇宙本体与宇宙现象,道与术,抽象与具体,心与识,全局与局部,中医与西医,根系与枝叶。然而作为一个东方文化的承载传人,中华民族的子孙更关注道性文化的承继,不管是天道、地道,还是人道,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在“通达”之后,连接此地与彼地的一切道路皆可触类旁通,通过此“道”之此岸跨向彼“道”之彼岸,然后师者以“传道、授业、解惑”而大化天下。当然,此道与彼道,此地和彼地,此岸与彼岸,这都是方便假说,都是方法论说,其实真正的“道”是建立在世界观之上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日月之道,自然之道,四季之道,历史之道,精神之道,循环往复,终而复始,难道也像赛马场一样有始有终吗?
道是什么?道就是唯一绝对的永恒存在,是永无止境,是终而如始如初,是平等,是智慧,是无处不在,是不生不灭,是不来不去,是不增不减;道又是万相之源,道是厚德载物,道才是宇宙真正的主人,故伊斯兰教称之为“真主”。道的本体永恒如一,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周易》之理对此深刻揭示,道的规律依序“循环往复”,依循“不偏不倚”,依循中庸之道,是无住而无不住,是无为而无不为,是在迁变中永远重复过去。道的表现形式又是什么?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万象纷争,是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是道生一,一生万物,而后万物归一,是太极分则为阴阳,阴阳合则为太极,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如毛泽东所言:人间正道是沧桑。因为道的表现形式与运动方式是变化发展的,所以除了“道”之外没有一物能与我们永恒相伴!
《金刚经》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道有多名之标,如道在政为王道,在军为兵道,在市为商道,在疾为医道,在万物为自然之道,在畜生为生存之道,在处事为中庸之道。
如何悟得身边大道?其实大“道”就在我们心中,只要把肉躯之体的欲望,把气脉之体的情志放下,心灵大”道“才展露出它的本来真容。这也就是佛教的所谓的“看破放下”,看破的是有形之物,放下的是欲望之求。只有修炼到心如如不动,才由禅定生出智慧。
东方的各种学说归根结蒂就是道学的分支。中国的道学中的太极文化不仅体现在《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中,还体现在诸子百家关于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例如《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兵学的杰出代表,它的阴阳之道体现在了战争观念、战略思维、战术思想以及治军理念等很多方面,而东方兵法与政治、经济、道术、文化等全面结合而非单纯的为战争而战争。所以在战争观念上,《孙子兵法》强调了“备战”和“慎战”的理念,例如《孙子兵法》第一章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战略思想上又提倡以最小的军事代价取得最大的政治外交效果,例如孙子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通过“伐谋、伐交”达到最佳军事战略目的;在战术思想上《孙子兵法》就是太极阴阳在军事上的具体运用,其中心就是“形与势”、“虚与实”的组合与分离,在运动中或在静止中紧紧掌握军事上的主动权即“致人而不致于人”;在治军理念上孙子强调了文武并用,文就是政治训导,精神奖励,物质鼓励等等,武就是将领以身作则,士兵纪律严明,部队团结和谐等等。
然而,《孙子兵法》与《道德经》中的兵法思想相比,从道学意义上及本质上殊途同归,三千年来世界所有军事帝国没有一个不是被相对弱小的军队灭亡的!为什么?哀兵必胜!《道德经》第三十章言:“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故悖道必亡。兵道仅仅是道学之冰山一角,王道政治必然战胜帝国政治,由此可见一斑。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