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雷将军于鄂东的觉醒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诵/云中鹤
引言:雷神信仰的文学新生
在鄂东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雷神信仰沉眠许久,恰似蛰伏的巨兽。直到吴承恩的《西游记》如一道划破暗夜的闪电,刹那间点亮了蕲春广济那隐匿的雷电之魂。五雷将军,这位源于民间信仰的神祇,在文学的神圣殿堂中重焕生机,宛如一座桥梁,紧密连接起地域文化与文学经典。
自成为湖北省武穴市匡山文化研究会的一员,我便被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灵感来源和成书地——今日鄂东蕲春武穴地区共有的佛道合一、备受民间尊崇的五雷将军所深深吸引。仿若能听见吴承恩当年听闻的鄂东雷鸣,那声音跨越悠悠岁月,引领我们探寻雷神信仰的深邃内涵。
雷神信仰的地域根基
鄂东:雷电的摇篮
鄂东,这片丘陵绵延、河流交错的土地,因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成了雷电频繁降临的神秘之所。春日,隆隆雷声唤醒沉睡大地,万物自此蓬勃生长;秋季,雷声渐弱,预示着丰收时节即将来临。地方志里记载的“雷泽”“雷洞”,仿若雷神留下的神秘足印,与道教经典《五雷玉书》中对雷神居所的描述相互呼应,共同绘就了一幅宏伟的雷电文化画卷。广济县(今武穴)延续至今的“封雷节”,以古老庄重的仪式祭祀雷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人们对雷电的敬畏与崇拜,这种信仰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
从民间传说到文学形象
吴承恩凭借其超凡的文学天赋,将民间流传的“雷部五元帅”信仰巧妙融入《西游记》。他保留“邓辛张陶庞”的姓氏符号,挣脱具体历史传说的束缚,着重突出他们“代天执法”的神圣职责。如此艺术处理,让五雷将军突破地域局限,成为道教司法神的代表,在文学作品中散发出更为广泛的影响力与认同感。文中特意提及的“雷泽距蕲州府七十里”,不只是简单的地理坐标,更是紧密连接文学与现实的文化符号,构建起一个虚实相生的奇妙文化空间。
雷电母题的文学演绎
冲突与和解:权力与秩序的较量
五雷将军的故事,是一场权力与秩序的激烈交锋。表面上,是孙悟空与五雷将军之间惊心动魄的法力比拼;深入探究,实则是正统雷部神灵与妖魔“雷霆王”对自然法权的激烈争夺。五雷将军初登场时的戒备姿态,是对佛门弟子介入自然事务权责的质疑,是对天道秩序的坚守。而最终,双方通过“雷法相授”达成和解,这不仅是力量的融合,更是三教融合背景下神圣权力的重新分配,象征着和谐共生的宇宙观。
雷电的双重属性:毁灭与新生
雷电在故事中呈现出矛盾又统一的属性。它既是毁灭的象征,代表“天刑之威”,无情惩戒邪恶;又是生命的源泉,如“春雷化雨”,滋养万物生长。这种双重属性,与《周易·噬嗑》中“雷电合而章”的哲学思想相契合。当孙悟空掌握“收雷放霆”之术,不仅获得驾驭自然法则的力量,更象征着人类对天道规律的认知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的完美融合。
跨文化叙事中的价值重塑
地域文化的经典升华
五雷将军的故事,堪称地域文化向经典文学转化的典范。雷泽比武中的“踏罡步斗”,源自鄂东傩仪的古老步法,经文学加工,成为神圣空间里的通行仪式,被赋予更深层的文化内涵。“雷符授受”情节,则将民间符箓文化升华为天道正义的象征,让地域文化突破空间限制,融入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文学地理学视角下的文化探索
从文学地理学视角审视,五雷将军的故事构建起“神圣空间 - 世俗空间”的动态映射。雷泽,既是具体的地理场所,又是天道秩序的能量枢纽。唐僧师徒穿越雷泽的旅程,是一场从凡俗世界迈向神圣领域的仪式化过渡,是对人类精神追求的深刻隐喻。这种空间叙事策略,为解读《西游记》的取经路线提供了全新的文化拓扑学研究范式。
结语:文化记忆的重构与传承
五雷将军在鄂东的觉醒,是文学经典与地域文化交融的耀眼结晶。吴承恩以卓越才华,将鄂东雷神信仰从地方性知识升华为具有民族认同价值的文化符号。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西游记》的文化内涵,更为我们理解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提供宝贵启示。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我们应珍视这份文化遗产,借文学创作、学术研究等多元方式,活化地域文化资源,重构传统文化话语体系,让五雷将军的故事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光芒,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纽带。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