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日子,常州方言叫“过日脚”。作者:谢卫
记得在年前的一篇短文《常州人的小年祭灶》中曾经引用过这样一句俗语,叫作“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所谓方言,就是土话,地方话,主要用在口语上或者口头上的地区性或区域性的一种语言变体。弄明白了这一点之后,这里还必须首先作出两点说明,第一,本文无意——也没有这个能力来推广常州方言;第二,既然是方言,而且是常州方言,那么这“日脚”二字当中的“日”字,看官你就不能读作ri,而应该读作re,合起来读便应该读作rejiǎo,否则你会感觉很别扭。
看官你或许要问了,在海量的常州方言当中,我为什么会对“日脚”(rejiǎo)这个词“情有独钟”?很简单,因为它既有直白的表层含义,更有深邃的深层内涵。从表层含义来讲,“日脚”简单来说就是日子、时日的意思。它是对时间单位“日”的一种带有地方特色的表述。在日常生活的语境中,“日脚”清晰地划分着人们生活的进程。例如,老人们常常会念叨“今朝个日脚”、“明朝个日脚”,这里的“日脚”就是指今天、明天这样具体的日子。在传统的常州家庭里,人们依据“日脚”来安排日常事务。主妇们看着日头,心里盘算着“这个日脚要晒晒被子”、“下个日脚要去走亲(眷)戚”。它就像生活当中的一个个小坐标,标记着生活的不同片段,从早到晚,从春到冬,不同的“日脚”有着不同的任务和活动。
深入挖掘其深层含义,“日脚”蕴含着常州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态度。“日脚”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的珍视。每一个“日脚”都是不可复制的,常州人深知这一点。他们对待每个“日脚”都如同对待每一件珍贵的物品。在田间劳作的农民,在每个“日脚”里精心照料庄稼,从播种到收获,每一个“日脚”的付出都是为了最后的收成。这种珍视还表现在家庭生活中,一家人珍惜共同度过的每个“日脚”,围坐在一起吃晚饭的“日脚”,是亲情交流的时刻;逢年过节的“日脚”,是家族团聚、传承习俗的时刻。
“日脚”还反映出常州人的生活节奏。常州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生活节奏相对平稳,“日脚”的概念也体现了这种节奏。不像其他地方尤其是大城市那种匆匆忙忙的生活步调,常州人的“日脚”过得从容不迫。街头巷尾,人们慢悠悠地走着,遇到熟人会立刻停下来聊几句家常,这种在“日脚”里的闲适是常州人生活的一大特色。人们不会因为忙碌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而是在每个“日脚”里去发现和享受身边的小确幸,比如巷子里新开的一家点心店,河边新长出的一株垂柳。
此外,“日脚”也承载着常州的文化传承。在一代又一代的常州人口中传递的“日脚”,伴随着古老的习俗和传统的生活方式。过年的“日脚”里有贴春联、包馄饨的习俗;端午的“日脚”里有裹粽子、挂菖蒲的传统。这些习俗在一个个“日脚”里延续,使得常州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让年轻一代在“日脚”的流转中感受到家乡文化的魅力。
而“过日脚”则更是描绘出了常州人生活的日常性。日脚,就像是日子的脚步,一步一步,不紧不慢。在常州的大街小巷,你能看到这种“过日脚”的生动景象。清晨,老人们提着菜篮子,慢悠悠地走向菜市场。他们会在各个摊位前仔细挑选新鲜的蔬菜,和摊主唠上几句家常,为了一角两角钱的差价,他们会讨价还价老半天,这就是“过日脚”,充满了琐碎和平凡。白天,年轻人忙碌于工作,孩子们在学校里读书识字。到了傍晚,华灯初上,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着简单却可口的饭菜,分享着一天的喜怒哀乐。这种“过日脚”是一种按部就班的生活节奏,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写照,是无数个平淡日子的累积。它更体现了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积极乐观且踏实的生活哲学。常州人说“过日脚”,意味着珍惜每一天,用心去经营生活。每一个“日脚”都是独特的,即使是平淡的日子,即使一碗萝卜干就着一碗泡饭……也统统都有着它回味无穷的那种感觉。就像常州的传统美食,看似普通的食材,经过精心的烹饪,就能变成令人回味无穷的佳肴。在面对生活的困难时,常州人也秉持着“过日脚”的态度。他们不会轻易被挫折打败,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克服。比如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那些小作坊的老板们,不会怨天尤人,而是努力寻找新的商机,改进产品,就像精心打理自己的“日脚”一样,他们用心去改善生活的境遇。
除此之外,“过日脚”还蕴含着一种对家庭和社区关系的重视。在常州的社区里,邻里之间关系融洽。大家相互照应着“过日脚”,今天你家包了馄饨,会给邻居送上一碗;明天他家遇到点难事,大家都会来帮忙。这种互帮互助的氛围,让“过日脚”变得更加温暖。家庭更是“过日脚”的核心,长辈们传承着家族的传统和价值观,教育晚辈如何好好地“过日脚”,如何做一个有担当、懂得生活的人。
总之,“过日脚”这个常州方言词汇,不仅仅是对过日子的一种别样说法,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态度和文化传承。它教会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美好,用心去对待每一个日子,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以一种积极乐观又踏实的方式走过人生的每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