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微启点滴
文/樊志刚(辽宁)
12
果能体天地之奥
穷造化之源
备事物之理
尽性情真且妙
无须远求
自然道眼圆睁
而洞见道体
不劳勉励
心光朗照于娑婆
借得寒潭之月
系住岭上云
13
大道之妙
曰夷曰希曰微
无象无状
似乎不可捉摸
难以体认
却不知道在眼前
至简至易
人能反观自性
不着声色有无
可知一切无不是道
当下随想妙用
何以远求
14
窃思有为之相
如水上浮沤
知其转瞬即没
又何以久固
观沉迷爱染之事
如梦中之幻境
知其虚妄
又何以贪着
一切情缘随顺解脱
如冰之将释
渐化无迹
15
古之善为之仕
犹朴者未分之木
本然纯一
秉持真诚一念
减思去智
步步向平实处下脚
无是无非
头头从天理处安身
所以敦厚之德
如木未散
16
真常之道
即天地之心
造化之本
佛说如来自性宝藏
人能知真常之妙
可通万物之微
可了生死之事
众生迷失颠倒而不知
故入幻化六趣之中
旷劫轮转不知出离
诚可哀哉
《道德经》微启点滴——樊志刚的深刻领悟
#### 12章感悟:
樊志刚在这一章节中强调,若能体悟天地的奥秘,探究造化的根源,通晓事物的道理,穷尽性情的真谛与精妙,便无需远求,自然能道眼圆睁,洞见道体的本质。无需刻意勉励,心光便能照亮娑婆世界。如同借助寒潭中的明月,系住岭上的白云,表达了一种顺应自然、内心光明、洞察真理的境界。
#### 13章感悟:
本章指出大道的妙处在于其夷、希、微,即无形无象,看似难以捉摸,却其实就在眼前,至简至易。樊志刚认为,人们若能反观自性,不执着于声色有无,就能认识到一切皆是道。当下随想妙用,无需向外远求,体现了道就在自身、就在当下的观念。
#### 14章感悟:
在这一章中,作者将有为的相比作水上浮沤,认为其转瞬即逝,不应长久固守。同样,对于沉迷于爱染之事,应视为梦中之幻境,认识到其虚妄而不应贪着。他提出一切情缘应随顺解脱,如冰之将释,逐渐融化无迹,表达了超脱世俗执着、顺应自然变化的观念。
#### 15章感悟:
樊志刚在此章赞美古之善为之仕如同未分之朴木,保持本然纯一,秉持真诚一念。他们减思去智,向平实处下脚,无是无非,从天理处安身,因此具有敦厚之德。这体现了对纯真、质朴、顺应天理的崇尚。
#### 16章感悟:
本章阐述真常之道为天地之心、造化之本,如同佛所说的如来自性宝藏。樊志刚认为,知晓真常之妙可通万物之微,了解生死之事。然而众生因迷失颠倒而不知,陷入幻化六趣之中,轮转不息。他对众生的这种状态表示哀叹,强调了认识真常之道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