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站起来,抖掉心弦的积尘
偕同别了酽寒的人们
悦赏阳光与山川深情地吻
首句“站起来,抖掉心弦的积尘”,呼应诗题之“立”,一个“站起来”,令人振奋的动作;抖掉寒意,抖掉世俗尘埃,瞬间拔高诗意,难道不是吗?立春,是万物复苏的节气,万物以及人的腰身都在春阳下挺直了。
“偕同别了酽寒的人们”, 呼应诗题“春”之上部分:“三”和“人”,“三”者,多也,乃有“人们”之意;万物萌绿,人们脱掉臃肿的棉衣,人景相融,天人合一,挥手寒冬,喜迎春天。“悦赏阳光与山川深情地吻”,“阳光”呼应诗题“春”之下部分“日”;山清水秀,春阳普照,好一派依山傍水,水绕山转的美景。春阳热吻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连同人类一颗一颗雀跃的春心。
这首拟人质感的《立春》析字佳作,令人热血沸腾,春心荡漾,沉醉于浓郁的诗情画意。立春读好诗,诗心更葱茏。高亮!(幽兰点评)
乡愁
记忆的路 蜿蜒迂回……
为拯救心上着火的禾稼,不得不
多多积攒 月光与泪水
我们说,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诗歌也不例外。这乡愁是通过一系列的形象表现出来的,既饱满,又厚实。首行“记忆的路 蜿蜒迂回”,既说明那是山区的曲折之路,又让人感觉到主人的家乡必定在那里。那么,为什么主人不常常回去呢?这无疑给人留下了一个悬念。
这个悬念,在诗的二三行中能找到答案。“为拯救心上着火的禾稼”这一组合状语,表明了目的与志向——“拯救”。拯救什么?拯救着火的“禾稼”,且是心上的“禾稼”。这就使人产生了许多的联想:古老的村庄,火灾、旱灾、贫穷、愚昧等等。为了这“拯救”,诗人便不得不“积攒”。不是积攒钱物,而是“积攒 月光与泪水”;用泪水以灭愁火,饱满的情感一泻而出,诗意也在此顿显出来。在中国传统的意像表述中,月光总是与思念、思情等联系在一起的;泪水总是与心酸、愁苦等联系在一起的。这就给了人充分的想象空间,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细细品味,不难发现诗人有意将标题文字的形和意融入在诗句之中,这当是一首析字解词诗作。“蜿蜒迂回”解读了“乡”的象形意义,“心上着火的禾稼”表达了极度的忧愁”,让人不得不惊叹诗人驾驭文字的功底;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该诗语言精炼老道,少一字则显不足,多一字则显累赘;节奏上舒缓悠长,与情感的表达合拍;尾字“回”“水”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全诗的韵味。(黑金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