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便知坨里有个小院,坐落在坨里东街,万亩森林公园对面,那个小院经常有文人雅士光顾。主人麦田(于久东)是一名教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担任房山区诗歌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不然怎会引来众多志同道合之人呢。
我向往已久,只求得一个机缘,能够走进坨里小院。机缘说来就来。我的初中同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新疆阿勒泰的著名作家杨建英回来了。
他奔山奔水奔家乡,不远万里来圆思乡梦,瞧一瞧日想夜想的亲人啊,看一看那座小桥,搂一搂村中的老椿树。杨建英何许人也?杨建英房山区青龙湖镇大马村人。 1984年,与故乡分别追随父亲定居新疆,那一年十八岁,故乡成了远方。
从矿工做起先后从事宣传干事,新闻记者、市长秘书等。以文字见长的他,一路走到新疆阿勒泰地区文联副主席的重要岗位,著书散文集《老山城》,随笔集《山城密码》《雪都笔记》,报告文学《新疆脊梁》《走近安桂槐》等十余本书;2023年散文集《那当儿—故乡童年的回忆》出版。那当儿就是那时候,那当儿的土炕、老家贼、盗花生盗白薯,你有,我也有。
该书被以繁体竖版刊印,受到那当儿的老兵的儿女们追捧。说来与建英的联络,要感谢房山区游子相关组织,原站长、常务副会长、秘书长肖树合,正是他负责游子相关工作时,把建英找回了家,有了建英的《想良乡》,有了我们的联络。
又是建英以书为媒,使我有幸认识了著名散文大家董华老师,才使我又重新拿起笔,再次踏上文学征途。一切缘定,感恩遇见。每逢佳节倍思亲,四十年来第一次回家乡过大年。从踏上舷梯的那一刻起,咚咚的心音响起,每近一程,心音愈加强烈。
游子归来,作为房山区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陈玉泉先生,龙乡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卢永强先生,精心准备了一场私人定制的原乡饕餮。
安排在坨里小院,由麦田先生宴请远道而归的作家杨建英。相邀老站长肖树合,副会长刘银,以及因游子联络站得以“再续前缘”的我,给远方归来的游子家的温暖。远望,小院儿坐落在坨里村东,浅浅的山坡上,房前屋后的树木已泛出柔韧,染上了茸茸烟雾。缓步踱去,民居各有不同,新式楼房彰显着主人的勤劳和智慧,老屋依旧呼应着屋主的浓浓情意。
不管老屋新楼,每家门前干净利落,透露着当下农民的生活。曲径通幽处,一扇中式回字纹饰小门,敞开,大家依次进入。祥云围绕铜把手却吸引了我的目光,这古朴衬合着主人的沉静与妙想。这是一座三合小院,麦田先生引我们落座东厢房会客室。原木色房柁、檩、椽,以及顶子上的苇笆。
令建英唏嘘不已,一草一物何尝不是常来梦境中的场景啊。陈玉泉副主席对在座人员进行了介绍,刘银副会长致欢迎辞,对游子荣归故里表示欢迎,希望游子常回家看看,也希望游子们为家乡献计献策。
谁承想麦田先生还藏有更多惊喜,跨院里三眼柴火炉灶,摆放着层层笼屉,可想见节日期间一派烟火人家气象。大墙柜、炕箱、炕桌儿、梳妆匣、老相框里的老照片,哪一件都令建英久久抚摸,泪光闪动,深情喃喃。于他,每一件物什承载的都是思念。对我们又何尝不是一种温暖。那时岁月,不曾忘记,不能忘记,有苦有乐的年华。那时艰辛,曾是我们付出的努力,哪有不劳而获,哪个不是负重前行。
如今,岁月可回首,我们却依然前行。那当儿的故事写在书里,眼下站在当院尽兴地聊一聊房山游子,从身经百战战功卓著的中将董占林、小提琴国际制作大师戴洪祥、清华大学自动化创始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常迵,到房山文学旗帜全国著名的作家凸凹先生及蒸蒸日上的房山文学,从文人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你一言他一语,好不热闹,好不酣畅。文人该有的样子,相敬不相轻。
说到当下农村发展,卢永强先生最有发言权,针对物质繁荣精神文化缺失的现象,卢永强先生积极参与、筹谋、策划夏村夜市,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以传统文化带动发展。夏村庙会就是例证,庙会办到老百姓心坎里。用时髦的话说,叫情绪价值,文化氛围。老话说,叫年味儿。网红“二强说文旅”其中一强,便是我们的永强先生。为家乡文化旅游站台,为家乡建设献言献策,采取实践与宣传相结合,取得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永强先生很自豪,家乡美了,家乡富强了。在外的游子通过视频号“二强说文旅”了解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腰杆也硬气了。站在当院儿,阳光正好,聊不完从前岁月,叙不完离别情长。此情此景唯有诗可助兴,卢永强先生即兴赋诗:
房山游子新疆回,
青龙湖水映朝晖。
唯有小院喜相聚,
建英此去勿忘归。
麦田先生紧相随,轻吟到:
游子新春返故乡,
小院雅聚话沧桑。
荣归未忘来时路,
把盏同怀岁月长。
此时,老站长肖树合儒雅地捧起建英的《那当儿》,翻到“想良乡”:我记忆中的良乡,农业味十足。
全城除东北角的修造厂有几栋楼房外,其余都是平房。闹市区是一个被称作“大角儿”的所在。
以此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延伸出四条小街,东西短,南北长……魂牵梦绕的良乡啊。
我是多么的思念你。浑厚的男中音响起,妨如打开了中央广播电台阅读和欣赏栏目。
韵味长长,将一个想字揉碎,揉进骨子里,也把此时情景刻进记忆中。
作者简介:
闫玉莲,女,1967年10月出生。
北京房山区阎村镇人。2022.11月退休。曾在《北京文学》《光明日报》《美丽乡村》《中国财经报》《北京日报》《农民日报》《京郊日报》《阿勒泰日报》《四川经济日报》《民政之声》等杂志、报刊发表散文、诗歌作品。
现为: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房山区文联作家协会会员;
老舍文学院学员。
《都市头条》北京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