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十探源石头节
文/李咸化(山东济南)
春节前后,从腊八节一直绵延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里,大节连着小节,各种名堂可谓是丰富多彩。我已然年逾古稀,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节,然而大多数春节都如过眼云烟,并未在记忆中留下太过深刻的印记。唯独文革期间的1967年春节,令我终生难忘。那时,我正值十五周岁,因参与步行大串联,一路辗转来到了上海,当时心中还怀揣着转道去韶山的梦想,就这样,那个春节在上海度过。
时光飞逝,来到2024年,春节的脚步渐渐临近。由于我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多年,孩子放寒假后,贴心的女儿便安排我住进医院,例行体检以及输液冲血管,就如同精心管护车辆,每年都要进行必要的保养一样。我在小年那天出了院。可大年初三,女儿又将她妈,我的老伴送进医院调理保养。她除了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早在五十多岁时就被肾病与过敏性哮喘所困扰。女儿安排好母亲住院后,一家人趁春节假期外出旅游,而照顾老伴自然而然成了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是在医院的时光,还是护理病人的间隙,总会有一些零碎的闲暇时刻。我便利用这些时间,在年前年后找点事做,像是无病呻吟般,围绕着春节陆续摘编撰写了不少文字,分享在网络群中,只为愉悦自己。毕竟正如我曾以“自己喜欢做的,无需问别人好看不好看”为题写的一篇小文里所抒发的心声那样,我只享受这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当写到初十的时候,石头节引发了我诸多的思考与回忆。我在农村生活了许多年,山村里石头随处可见,自然免不了与石头打交道,那就不妨深入地写一写这石头节吧。
在华夏古老的岁月长河里,正月初十的石头节,宛如一颗隐匿于时光深处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神秘的光泽。
回溯历史,那是农耕文明的质朴守望。在远古,人们对石头怀着深深的敬畏与依赖。石头,是山川大地的骨骼,是建造家园的基石,是抵御风雨的堡垒。春耕时,石犁破土,开启一年的希望;秋收时,石磨转动,碾碎谷物,磨出生活的温饱。于是,在这初十的良辰,人们以虔诚之心,向石头致敬。
传说中,这一日是石头的生日。人们禁动石器,生怕惊扰了石头的安宁。妇女们不能用针线,怕扎伤石头的“眼睛”;孩子们不能玩石子,怕冲撞了石头的神灵。人们还会在石头上供奉祭品,燃起袅袅香烟,祈愿它庇佑农事顺遂,人畜平安。
如今,岁月流转,那些古老的仪式在现代生活中逐渐淡去,可石头节的精神内核,却像一条无形的丝线,贯穿在我们的文化脉络里。它让我们记得,生活的根基源于自然的馈赠,那些沉默的石头,承载着先辈们对土地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当我们在高楼大厦间穿梭,在车水马龙里忙碌,偶尔停下脚步,忆起这石头节,心中便会涌起对传统的温情与敬意,对那源远流长的文化根脉,多一份珍视与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