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里开花,墙外香!
一一奋斗者的足迹
作者:幸福闲人
在浩瀚的艺术星空中,有这样一位艺术家,他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传统艺术的无限热爱,照亮了秦腔这一古老剧种的复兴之路。他,就是甘肃安万剧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安万。安万的故事,是一段关于梦想、坚持与传承的传奇,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三天不吃饭,必须看安万”的赞誉。
一、苦难童年,秦腔情缘缔结
1978年,安万在甘肃省会宁县老君乡的一隅小山村呱呱坠地。命运似乎对他颇为苛刻,天生面部血管瘤使他自幼便深陷歧视与孤独的泥淖。在校期间,他始终无法融入集体,同学的嘲笑与孤立如影随形,伴随了他的整个童年。然而,正是这段独特的经历,锻造了他坚韧不屈的品格,并激发了他对艺术的深切向往。
9岁那年的一个偶然机会,秦腔剧团走进了安万所在的村庄,那热闹非凡的场景瞬间吸引了小安万的目光。他挤在人群中,首次领略到了秦腔的独特魅力。一位长辈见状,邀请他上台尝试翻跟头。这次意外的登台,成为了安万与秦腔不解之缘的起点。当他画上油彩,脸上的缺陷被巧妙掩盖,他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掌声与认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与喜悦。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亲友的鼎力支持下,安万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戏班,这标志着安万剧院的初步雏形。然而,当时秦腔行业陷入低谷,戏班在运营约一年后遗憾解散。此后,安万辗转于民间班社和戏曲茶园子之间,以唱戏为生。他历经坎坷,曾临时租戏箱演出、担任其他剧团的管理人员,甚至亲自创办戏曲茶园子,为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默默奉献。
尽管历经波折,但安万对秦腔艺术的热爱从未有丝毫减退。他毕业于静宁艺校,专攻须生、花脸行当,并在著名秦腔大师张兰青的悉心指导下,技艺日益炉火纯青。
二、学艺之路,坎坷中前行
1990年,怀揣着对秦腔艺术的满腔热忱,安万毅然踏入了静宁县大赛子戏校的大门。学艺之旅布满了荆棘与挑战,但他从未有过退缩之意。每日拂晓时分,当周遭仍沉浸于梦乡之中,他已起身开始晨练,勤奋之姿令人动容。他天生一副宽厚宏亮的嗓音,行腔之间韵味悠长,尤其擅长演绎气势磅礴的大唱段秦腔。在兰州深造期间,他更有幸得到了包括张兰秦老师在内的多位秦腔艺术大家的悉心栽培,从而在秦腔界逐渐崭露头角。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与他作对。尽管在艺术道路上取得了诸多成就,但生活的重压却如影随形。剧团解散、收入微薄、生计艰难种种困境接踵而至,一度让他心生绝望,甚至萌生了放弃的念头。但每当回忆起舞台上那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想起秦腔给予他的欢愉与满足,他又重新找回了坚持下去的力量。
多年的漂泊与演出,让安万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更对秦腔艺术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他深刻体会到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深远价值,同时也目睹了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为了打破这一僵局,安万勇于探索,不断尝试新的演出形式与传播手段,以期将秦腔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让这一古老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创立剧团,矢志传承
2008年,安万正受到张兰秦老师的指导,开启了更为系统的学习与表演生涯。两年后,他加入了庆阳市声韵剧团,继续在艺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然而,他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不灭的梦想——创立属于自己的秦腔剧团,将这门历史悠久的艺术薪火相传。
终于,在2016年,安万凭借个人的积蓄与多方筹措的资金,成功创立了甘肃安万剧院有限公司。剧团初创之际,条件颇为艰苦,演员们居住在简陋的宿舍中,饮食亦是粗茶淡饭,但大家的心却紧紧相连,为了共同的梦想而不懈努力。安万深知,剧团若要立足,必须有高质量的剧目与精湛的表演作为支撑。因此,他四处搜集优秀剧本,重新编排经典秦腔剧目,同时勇于创新,巧妙地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艺术之中。
历经数十年的风雨兼程与厚积薄发,安万的事业终于迎来了转机。2024年1月,他正式组建了甘肃安万秦腔艺术剧院,这是一个集演出、教学、传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秦腔艺术机构。剧院的成立,不仅为安万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更为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新动力。
四、短视频浪潮助力,秦腔艺术焕发新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进步,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安万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果断抓住了这一时代赋予的机遇,毅然决然地踏入短视频领域,精心挑选秦腔表演的精彩瞬间进行发布。起初,他因对自己外貌的些许不自信,仅选择展示半张脸进行演绎。但凭借其真挚的情感流露与卓越的艺术才华,他迅速赢得了大量粉丝的喜爱与瞩目,网友们纷纷留言,对他给予了高度的支持与赞赏。
鉴于短视频平台展现出的巨大影响力,安万毫不犹豫地决定带领整个团队全面投入其中。他们不仅在平台上发布表演片段,更开启了直播模式,与观众展开了亲密无间的互动。在短视频与直播的双重助力下,秦腔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与旺盛活力,成功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与喜爱。安万及其剧团也因此声名大噪,成为了秦腔界的佼佼者。
剧院成立后,安万带领团队深入甘肃会宁、定西等地开展巡回演出,每到一处都受到了广大戏迷朋友的热烈欢迎与高度喜爱。安万的表演激情四溢,极具感染力,使得剧院的演出场面蔚为壮观,艺术氛围异常浓厚。
此外,剧院还积极拓展演出地域,先后前往西安市大明宫万达广场、西安开元剧院等地进行巡演,并在《乌镇戏剧节快手非遗国风秀》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其影响力逐渐辐射至陕西、宁夏等地区。
安万剧院更是推陈出新,创造性地推出了“演出互动+直播带货”的全新模式,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的优势开启秦腔直播之旅。他们将精彩的演出、深入的剧目解说以及秦腔文化知识通过网络平台广泛传播,让秦腔艺术走向了更为广阔的舞台。这一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剧院的知名度,还有效促进了会宁农特产品的销售,为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剧院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媒体的广泛宣传。会宁县融媒体中心、北京日报、央视网等多家权威媒体对剧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报道,形成了强大的传播效应,进一步提升了秦腔艺术的影响力。
五、秦腔红遍全国,魅力响彻四方
作为西北地区传统戏剧,秦腔反映当地民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传承古老历史文化。安万剧院通过其精彩的演出,为观众提供了文化娱乐享受,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对研究古代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随着安万剧团声誉的不断提升,其演出愈发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从甘肃到宁夏,再到陕西,几乎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场面火爆。观众们被安万精湛的演技及剧团出色的表演所深深折服,纷纷起身鼓掌致敬。特别是每场演出结束后的“秦腔大合唱”,更是将现场氛围推向了高潮,令人震撼。
在短视频平台上,安万的粉丝数量也呈现出井喷式增长。他发布的每一条视频都能轻松斩获数万乃至数十万的点赞与评论。网友们纷纷留言:“这就是大西北人血脉中流淌的文化基因!”“安万让我深切感受到了秦腔的无限魅力与希望!”……这些真挚的话语让安万深感温暖与自豪。他深知,自己的辛勤付出已经开花结果,秦腔这一古老艺术正在他的引领下绽放出新的璀璨光芒。
在安万的引领下,剧院不仅致力于传统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还积极探索演出形式与传播方式的创新。他们巧妙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开启了秦腔直播的新纪元,将精彩绝伦的演出通过线上平台广泛传播给广大观众。这一开创性的举措不仅大幅提升了剧院的知名度,还有效推动了当地农特产品的销售与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在直播间里,安万与戏迷们亲密互动,共同演绎秦腔经典唱段,将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六、回馈社会,弘扬正能量
事业取得巨大成功后,安万始终不忘回馈社会。他热心公益活动,凭借自身影响力和资源,积极助力家乡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安万深知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他期望通过自己的表演与行动,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及乐观的生活态度。他常说:“人生如戏,苦甜交织,笑泪并存。但心怀梦想、坚持不懈,必能战胜困难,实现自我价值。”
七、笑对人生,秦腔永续
如今,安万已成为秦腔界的耀眼明星。他的故事与表演深受观众喜爱与尊重,激励着无数年轻人勇敢追梦。他生动诠释了“三天不吃饭,必须看安万”的美誉,成为秦腔艺术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展望未来,安万将带领甘肃安万剧院有限公司的演员们,坚守传统、勇于创新、攀登艺术高峰。他们坚信,以笑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及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定能开创属于自己的辉煌之路。而秦腔这一古老艺术,也将在他们的传承与创新中,永远回荡在华夏大地。
作者介绍
高万意、字耕夫、号幸福闲人。1969年生、甘肃静宁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职业军人,获国防服役银质纪念章。
现为甘肃省退役军人文化艺术联合会会员,银川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水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麦积区书法家协会第一届理事,新媒体西部书坛艺术总监 。
组织主编、出版了北京当代翰墨文化艺术院甘肃分院成立四周年庆典《翰墨神韵》书画作品集。
平时喜欢阅读写作,二十世纪步入自媒体行列。先后在国内报刊和网络平台上发表作品数百篇,喜欢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