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暮穷途(116)
作者/三木秉风(周凤森)
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会使人类有最好的明天
千百年来,世界不同时代的学者对于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走向作出各言万秋的评判,人类文明从道上讲就是和谐即“道并行而不相悖”,从术上讲就是竞争即“万类霜天竞自由”。有人说“ 就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而言,神学是基础,衍生出哲学,孵化出科学”!神学研究凭藉“信心”,哲学靠“逻辑”,科学依赖“实证”!然而“思辨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几乎都是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摘自罗素《西方哲学史》)!所以现代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古代哲学可以给出答案;现代哲学上的疑惑,神学早已给出了完美的答案!仔细想来,每一项科学发现,科学家们都经历由“内心的确信”到“逻辑推理”再到最后的“实验亲证”的思想过程!反过来说,科学所做的工作一直是在验证哲学、神学所揭示的价值和意义!
大千之中,循环往复,日光之下,万象纷纭。人之初,性本善, “相比于西方哲人柏拉图苦苦寻找而不得的那个绝对的善,我们中国人真的是幸运极了”,“百善孝为先”!在“孝”字之下,东方人类一切传统的美德,如正直、诚实、是非曲直都不重要!相比于二千多年前的亚里斯多德对真理的苦苦寻求,发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长叹!
真理是什么?中国人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宇宙存在这个意义上讲,真理就是宇宙真相,从生命意义上讲,真理就是人生真相。 不管神学,哲学,还是科学,三者的终极目的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一致,就是回答宇宙人生的真正意义!如果将宇宙现象与宇宙灵魂做个比喻,宇宙现象犹如电脑显示的银屏图像,宇宙灵魂犹如电脑正运行着的各种软件程序,而宇宙本体就是从不动摇的不生不灭的“电脑”本身!图像、软件、电脑三者构成了完美统 一的丰富世界。也就是说宇宙现象(相),宇宙灵魂(识),宇宙本体(心)共同构成了完美的宇宙世界,量子科学境界也是佛教的境界。
从世界观及方法论上讲,神学是人类思想之根基,它揭示的是宇宙本体的意义,其方法论是“自由心证”。哲学是脊梁,它揭示的是宇宙现象的普通性运动规律(运动程序及方法),其方法论是“逻辑思维”。科学是末节之枝叶,它揭示的是具体某类宇宙现象的生灭演化及其作用,方法论是“观察实验”。所以神学、哲学、科学三者共同指向了宇宙这棵真理大树,其最终必然地走向统 一。宗教与科学的对立,哲学与神学的对立,以及他们的相互对立必将成为历史,三者的包容与融合将共同形成人类大同文化的基础。
而在人类认识论问题上《道德经》一句“绝学无忧”令人赞叹。这句话大多数人根据字面理解为“弃绝了学问,就没有忧愁”,反向之意是:人们的忧愁来自学问。如果依据这种观点,那么古今的大学问家都在忧天悲世之中度过一生了。人生在世,忧愁常伴,这是世事无常决定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很多人平日处心做事,韬光养晦,低调做人,这都是为了减少树大招风带来的麻烦。可生活中许多事往往越低调,鬼越来敲门,确实令人防不胜防。
人类的终极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下的幸福。如何减少人生的忧虑,提高人类的幸福指数?老子在《道德经》中给出了几点启示。首先《道德经》第三章言“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意思是不彰显欲望,惑乱民心,令民少私寡欲。其次《道德经》第八章言“夫唯不争,故无忧”,对外无争,没有忧患。最后《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人生则没有危险,天长地久之道来自于中庸之行。老子哲学的通智之处,就是处处显示着理性的光芒。《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其大意是求学问要不断学习增益,求道则不断减约。从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人间技能学问与宇宙大道是背道而驰的。也就是科技越发达,离道愈远,这就是科学融入神学的困难之处,也是科学之术服从宇宙之道的反思之始。
《 道德经》的中心思想是要求人们自然无为,与道合吻。不论是政治,还是军事、人事、学问等等都要顺乎自然不妄自作为。《道德经》第六十五章又言“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这一条被后人某些专家称为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令天下人贻笑大方。
通过以上看出,老子将“自然无为”以外的东西,都视为妄为。我们再回到“绝学无忧”的本意上来,“无忧”非常容易理解,就是没有忧患。“绝学”,则有多种理解。因为绝字本身就有多种含义,其中主要有断绝和极高两种含义。这里的“学”字,结合道德经其它章节的理解,应为“学问”之义。《道德经》所揭示的宇宙本质及规律不仅让全世界哲学家叹服,也让当今科学难以企及。当自然界逐年以愈加强烈的报复反馈人类时,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我们接受越早也许人类明天就会更好。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