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间梵音:匡山佛道同山寻西游》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诵/云中鹤
作为湖北省武穴市匡山研究会的一员,我深受广济地区佛道合一独特信仰的熏陶。2024年8月,我有幸被吸纳为研究会会员,这标志着我退休生活开启了新的篇章。从小在佛道合一的环境中长大,一入会,我便将研究方向确定为探索佛道文化与《西游记》匡山成书地之间的神秘关联。乙巳年正月初九,我独自登上横岗山,参拜并感悟内心的印证。
晨雾尚未消散,匡山之巅的观音阁飞檐已似要刺破云层,檐角铜铃仿佛悬挂着千年的光阴。真武大帝的剑影依稀凝结在晶莹的露水中,而僧人们的早课诵经声已随山风悠悠荡开。在这片小小的天地里,佛殿与道观相距不过百步,袅袅香火交织成一幅奇异的和谐画卷——大藏寺的晨钟刚刚惊起林间的宿鸟,老君洞的丹炉已然飘出缕缕青烟。
横岗山的银杏王见证着所有的秘密。它那盘曲的虬枝,曾轻拂过道信禅师飘动的袈裟,也承接过冲虚真人在月光下炼丹时的清辉。那些飘落的金黄叶片上,或许还拓印着某个匆匆而过的书生身影。万历年间的《广济县志》里藏着蛛丝马迹:每当山岚弥漫过猴峰寨的水帘洞,樵夫们总能听闻石猴嬉闹的声响,仿佛七百年前某部手稿中跃出的精灵,在现实与虚幻间穿梭。
我漫步于层峰山的幽静小径,偶然捡到半块明瓦,那釉色中沉淀着昔日荆王府的笙歌曼舞。往昔,戏班在此排演《大闹天宫》时的喧哗,是否惊动了在此隐居的文人墨客?大藏寺残碑上的“雷音”二字,在某个暴雨如注的夜晚被闪电重新镌刻,刹那间照亮了山间散落着的二十七处寺观——它们如同散落的星辰,串联起玄奘西行的神秘轨迹。火焰洞赭色的岩壁至今仍散发着滚烫的温度,元末战火的余温与老君炉火的古老传说,在这丹霞地貌中完成了时空的叠印,历史与神话交织成一幅绚烂的画卷。
山民们至今保留着奇妙的仪式:清明时节,在祭祖的同时,他们会在佛前供水,于道坛焚符,巫傩的面具在祠堂中翩翩起舞。这种浑然天成的信仰交融,让“三打白骨精”的激昂鼓点与“车迟国斗法”的咒语,自然而然地生长在匡山的晨昏交替之间。当暮色渐渐笼罩武山湖畔那刻有“八百流沙界”的石碑,恍惚间可见卷帘大将的身影倒映在水中,搅碎满天绚烂的霞光,如梦如幻。
某年冬至,我在留云亭邂逅了一场飘雪。那细腻的雪粒落入明代书生题刻的“淮海吴生”四字凹痕中,瞬间化作一缕墨香,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的文墨气息相融。刹那间,我领悟了这座山岳的伟大之处:它将佛道的深邃哲思、文人的狂放想象、百姓的虔诚信仰,统统收纳进那云雾缭绕的褶皱之中,最终酿成了一部横跨天地的奇书。此刻,大别山的晚风正轻轻翻动着满山的松涛,每一页都像是未写完的《西游记》,充满了无尽的想象与可能,等待着世人去探寻、去解读。
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云界寺的禅意、观音殿的慈悲、罗汉堂的庄严、大藏寺的古朴,与真武殿的神秘、玉皇顶的巍峨、太阳神庙的幽静,共同构成了一幅佛道同辉的壮丽画卷。每一处景点,都承载着千年的故事,每一砖一瓦,都散发着历史的韵味,让人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佛道文化的博大精深。站在横岗山上,望着佛光与道气交织的景色,我深深体会到信仰的包容与力量。在这里,佛教的慈悲与道教的无为而治相互融合,给予人们心灵的慰藉和生活的智慧。触摸着大藏寺残碑上的“雷音”二字,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的信仰对话。这些古老的石刻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也传递着对生命、宇宙的深刻思考。横岗山的云雾、松涛与古寺道观相得益彰,展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让我意识到,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应当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在这片宁静的山林间,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平静。远离尘嚣的喧嚣,心灵得到洗涤,仿佛找到内心的归宿。这次旅行,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身体的远行,更是心灵的洗礼和成长的契机。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在纷扰中寻找内心的宁静,明白真正的成长来自于对自我和世界的深刻理解。加入匡山研究会,是我退休生活的一个新起点,它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让我找到了继续探索和学习的动力。我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匡山与《西游记》的关联,为传承和弘扬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离开横岗山时,我心中充满感慨。这座山不仅教会我欣赏自然之美,更让我领悟到信仰的力量、历史的厚重和生命的奥秘。它像一部未写完的《西游记》,激励着我不断探索人生的真谛,勇敢地面对成长中的挑战。作为匡山研究会的一员,这次旅行让我更加自豪地认识到我们地区独特的佛道文化。这种文化交融不仅是历史的遗产,也是我们身份的一部分,值得我们传承和珍惜。我希望未来的世界,能够像横岗山一样,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能够和谐共存,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包容的世界。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