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你的文章很正常
沈 学 印
先说个事儿,信不信由你?
这事儿咋看起来似乎与此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但仔细一琢磨还多少能牵扯上一丁点。
说穿了,文章写出来不就是让看的吗?就跟偶印出来的这本书,目的不就是让人来打赏的吗?
还是先说偶要说的这个事吧,这可是个绝对的真事儿,偶也是在王蒙的“锵锵三人行”中看到的——
王蒙说著名作家叶兆言为托一个人办个纳尼事儿,就去找了那个管事的人,当时还带去了自己的好几本书,一见面就把这几本书先呈上了,可这位管事的一见是些没用的书,就往旁边一扔,言外之意这玩意一天不知有多少人往他这儿送……
这事儿是真是假偶就先搁到这儿了,您也就当个乐子听听了事吧。
偶就单说像叶兆言这么有来头的著名“达人”,都有人不买账,不给面子,不理睬你,偶就不想在这儿再胡诌八咧的“瞎掰八卦”了?
可又一想,这叶兆言毕竟是作家群里的“大V”,很有“两把刷子”的,长篇短篇的可是没少往出鼓捣,光散文集子就造了一大箩筐,七卷本的《叶兆言文集》《叶兆言作品自选集》以及各种选本的文集都面世了有些年头了。从8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到至今,发表各种体裁作品总字数已有四百多万字,算得上是著作等身了吧。这些不知道也就罢了。可叶兆言绝非一般的作家,他可是叶圣陶的孙子,这招牌儿在当今应该是够亮了吧。叶圣陶是谁?那可是中国文学的元老级的人物,资格绝对的老,名望绝对的高。叶圣陶的父亲叶至诚担曾任过江苏省文联创作委员会的副主任,其母姚澄是江苏省锡剧团的著名演员。他的“兆言”这两个字,就是各取其父母名字中的“姚”和“诚”的半边而组合成的。
其实,偶想说的还不是这个意思。
偶是由此想到了文学的渐行渐远,文人出版的书越来越多,但似乎总有些远离了人们的阅读视线和人们对文学的日渐冷漠,以至书出来无人问津、无人去读、无人关注,读书无用和文化贬值这个不争的事实对文学来说既正常又是不正常的悲哀“现象”,多有并存在。由此觉得人家读者对你的东东不买账、不“感冒”、不“火钳刘明”, 就是不看你的文章也就成了没有比这更正常的正常事儿。
待冷静思过后再一想,偶爱上读书的六七十年代的那会儿,情况可不是这样。那个“ 不明觉厉”的要是能写出几行小诗或出版一本哪怕只有薄薄的五六十页的小册子,那也会让人羡慕的死去活来,敬佩的五体投地,有多少痴迷者和疯狂的人就因为有了几行小诗的面世而改变了命运,走出了穷乡僻野,走出了深山老林,走出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地;在那个知识饥渴、读书无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荒唐而可笑的年代里,谁若能有一本像《红岩》或《青春之歌》的书在手,那会饭不吃、觉不睡、通宵达旦地读个二十四小时连轴转,兴奋的彻夜无眠,倦意全无;如果有谁能借来一本《烈火金刚》或《野火春风斗古城》这样的书籍,那简直就跟现在接到两瓶“贡酒”或“茅台”一样,真的让人觉得自己才是最最殷实的富有者。所以,那会儿一直有人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也要死活把手抄本的《第二次握手》弄到手,抄写出来,阅读完毕,真有一股子“不见棺材不落泪”的革命精神。
但是,现在的情况就不是这样了。
有书无人问,有书无人看,书成了束之高阁的闲间物,装饰品,有书、藏书、写书、出书,似乎被认为是很落伍不合时宜的事。
想想也是,有人不喜欢文学,有人不喜欢读书,有人就是不愿看你作家或诗人写出的东东,这也不能完全都去怪罪人家。可是,话又说回来了,文人之间、作家之间、诗人之间,如此相轻又互为抵触,冷言相对又恶意讥讽,偶就觉得那可不是纳尼很正常的事了?甚至有点出了格、变了位、走了样,失去了一个文人或作家、诗人的道德和品行的底线,让自己的“节操”大为失去并碎在了一地,岂不太让世人嘲笑和瞧不起了么。
铁凝当选中国作协主席后曾说过,读者远离文学是正常,一时间文学失去辉煌,作家诗人的桂冠有些光芒黯淡也属正常。但作家之间,诗人之间,就不应该了。
这不,现在的问题就来了,我们这些上过“围脖”,进了微信圈子的楼主,是否应当亲自倡行或自我实践这样一种新的文风、新的风尚、新的风气——
互相关注,互相提携,互相照看,互相补充;
共同前行,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共同辉煌;
不要排斥,不要诋毁,不要贬低,不要小气;
多练修养,多讲素质,多出作品,多求大同;
等等 ……
在这方面,偶还是很赞同“高调作文,低调做人,不怕个性,但要合群,快乐写作,文人相亲,温暖文友,求同存异”的作文做事的准则。如果那个基友写出了东东,在那儿发表了作品,尤其是门槛较高的那些大刊大报大家的,得了纳尼奖励,入选收进了纳尼文集选刊,都应积极予以鼓励,多给祝贺,多给点赞,多给顶力,或写上几句表扬的话,赞美的语言,喜大普奔,多方相告;有条件的话,还可弄个小场面,围在一起座谈一会,研讨一番,庆贺一下,即便规格高了点,场面大了点,也不为过,把基友相亲的氛围搞得热烈些、浓浓的,向上一些,形成紧密层,这也算是弘扬正气,助推“文学热潮”再起的实际行动。即使有的文章,你“晕”、你“靠”,你觉得不“养眼”、你不能“流口水”,也应笑脸相迎,“瞧瞧去”。唯有如此,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有了小书出版的人,取得东东发表有点小小成就感的人,心里才会感到暖乎乎、暖洋洋,为自己走进文界诗坛而无悔,为文坛增光添彩而无憾。如此而来,文坛、文学、文风,都将一石三鸟,双双共赢,共得发展!
就热爱文学和文学创作来说,偶以为,不存在谁第一、谁第二的问题,谁的东东也不可能篇篇都是名篇,句句都是名句。“春兰秋菊,天生花卉,各有一时之秀,不容人为轩轻。音律风趣,能动人心目者,即为佳作;无所谓第一,第二也。”
如今,不论为文或为诗的,都应该这样。
眼下,出书的,或看书的,都应当如此。
只要出以真诚之心,坦荡之胸怀,以不误人害己为好,如若再能以情感人,以真夺人那就更属难得了。
对于读书冷漠或能否持续冷漠下去的现象,此间的情形是绝不可以再与六七十年代时相去比较而言了,更难以找回八十年代初期的影子。但是,在前不久由莫言获奖所引发的“文学热”,及在全国上下出现的“莫言现象”,特别是总书记多次强调提出的有关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理论学说后,读书的风气和文学的热潮还是在不断地回归于读者的心中,渴望读书和希望走上文学殿堂的还是大有人在的。
所以,对于热爱文学,以读书为快乐的人来说,你就只管努力的写作和阅读吧。
写作就是快乐!
“读书仍是享受时光”!!
在写作和阅读中可以老“长姿势了”!!!
至于你的东东有谁来看、谁来欣赏、谁来评说,那都不是最主要的了。
阅读也是这样。只要感到愉悦和享受就足矣了,其他的,就不是你关心的事了。
莫言就是这样的作家。
莫言就认为现在的文学相对边缘,十分落寞。包括读书。
莫言就说,这是很正常的事,其实也没有什么坏处。再说你也不可能完全去要求所有的人都去写作,都去读书,更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去读你的小说。
巴金也曾这样的说过,一个作家就是给人以光热和希望。能做到如此,就是一个清醒的有责任心的作家。
这样的作家,这样的读者,绝不会因为文潮的冷漠和风气的低糜而停滞对文学与读书的追求。
一个出书写书的人,也不会因为出版的书无人问津而搁笔放弃自己的热爱。
至于人家看不看你的文章,那就不是你的事儿了。
即使不看,那也是很正常的事儿。
但愿偶的自圆其说,不是强词夺理的粉饰自己,请各位读者热情洋溢地猛劲“灌水”,高高举起你手里的“砖头”往死里拍,哪怕拍炮轰的更直接、更猛烈、更猝不及防!
最后,偶要说: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么么哒,偶们后会有期——“拜拜喽!”

作者简介
沈学印:曾供职电视媒体,现退休。已有4000余篇(首)文学作品在国内外百余家报纸杂志发表;出书30余部、编书20余本、创办民刊80余期、获奖30余次。系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省分会会员等。现为《知青文学》主编。

田冲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