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源文艺交流群丁老师析字“年岁”
年 岁
文/千里易
我们泗水属于孔孟之乡,“年”过得文文明明,有板有眼,丰富多彩而又千差万别!十里不同俗,各村过年习俗也不尽然相同。但从时间上来说是相同的,即“年”指“腊月三十(或廿九)、正月初一和正月初二”这三天时光。腊月三十或二十九(小历)叫除夕,也叫“等年”;正月初一叫“正年”,也叫“拜年”;正月初二叫“送年”,初二晚饭送年仪式后,“年”就跑了。
孩子们盼年,成年人忙年,老年人愁年。人过年的心境各不相同。总之,过“年”长一“岁”。
在多数人的认识中,“年”与“岁”是相同的概念,只不过叫法不同。“一年”就是“一岁”,好像是颠覆不破的真理。其实不然,“年”与“岁”是有细微区别的。
“年”,象形字,甲骨文写作“ ”,像一个人背着收割的禾谷回家冬藏的样子。那么,“人”又在“年”字的什么地方呢?
“年”字中的一“丿”就是“背禾谷的那个人”,如汉字“人”“壬”“千”“伐”等,字中的一“丿”都表示“人”的意思。这一“丿”其实是“人的脊椎”的雏形,如果把每个汉字看成活的字的话,这一“丿”支撑了字的大半。
“年”字中的下部“ ”是“舛”的一半,也就是双脚中的一只脚,因为“舛”就是“双脚(或双步)”的意思。因为“舛”中的“夕”不是“夕阳”的“夕”,而是“夂”,那么它就是向上迈的一只脚,“舛”的右旁就是向下迈的另一只脚。“舛”,原意是“凌乱的舞步”或者说“凌乱的碎步”,引申为“命运不顺序(命运坎坷)”。
“年”,意思就是“人一步一步向前迈,迈过了不平凡的一年”或者说“人向着不平凡的一年迈进”。总之,简化字“年”,由上部首和下部首构成,上部首为“人或平躺的人”的意思;下部首为“脚”的意思,“年”就是“一年走过去的路程”,或者说度过的一年时光。
“年”,也有人认为是会意字,会“禾谷成熟了,人背着回家”之意。篆书写作“ (秊)”,从禾,千声。
《说文》:“年,谷熟也。从禾,千声”。
为什么“人背禾谷回家”就是“年”?
因为古代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这里的文化文明代表了中华文化文明的特征。古代住在北方黄河流域的人,四季农耕劳作,禾谷一年一熟。冬天到了,禾谷熟透了,赶紧加快收割的步伐,背运回家储藏起来,以备度过漫长的寒冬。“年”字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种秋收冬藏的景象。“年”,隶书写作“ (䄭)”,也有人认为这是“年”的又一个异体字。
“年”,本义是“谷熟”,即“年成”。如《谷粱传》:“五谷皆熟为有年”。
由于禾谷一年一熟,“年”又引申为“时间单位”,即“一年的时间”。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岁”,繁体字为“歲”,会意字,由“步”“戌”构成。“步”被“戌”字一分为二,“步”的上部首放在“歲”的上端,“步”的下部首放在了“戌”中。也有人把“岁”写作“嵗”,这是中庸的写法,柔和了“岁”与“歲”,其实“嵗”从意义上讲是没法解释通的。
“步”,会意字,由上“止”下“止”构成。“止”就是脚“趾”,泛指“脚”的意思。
古代的“一步”,就是“双脚迈动”,也就是一前一后双脚迈开才算一步。我们现在所说的“一步”,其实是“半步”,古代称为“跬步”。
为什么“步”的下部藏在“戌”中就是“歲”呢?
这要先从“戌”字谈起。
“戌”,象形字,甲骨文写作“ ”,像刃面宽广的长柄大斧的样子。
“歲”,就是“人提着长柄大斧,跨步出门,进行狩猎”的意思。
古代什么季节是狩猎旺季呢?
古代寒冬(冬至)以后,是狩猎最好的时光。万物凋零,白雪皑皑,动物无处觅食,饥饿难耐,或穿梭于田野,或躲进巢穴,是狩猎者的难得机会。“歲”字形象地囊括了狩猎的情景。
“歲”,引申为“时间单位”,意为“岁末(尾)或岁首”,还引申指“一岁”的时间,如“岁岁年年”。
“歲”,又因“戌”为“长柄大斧”,在寒冬里闪着寒光,象征寒冬萧瑟荒凉的肃杀景象。
“歲”,有人解释为“大板斧肢解人畜双脚”。为什么?传说远古时代,到冬至祭歲,把人和畜的双脚肢解来祭祀神灵。我认为这种传说不可信,如果肢解畜的双脚还可以,如果肢解人的双脚来祭祀神灵未必太残忍了,就是神灵也不会饶恕这一野蛮行为,因而这一解释不足为信。
“歲”的“戌”又为十二时辰之一,即表示“日”的时刻,也表示“月”的时光,还表示十二生肖之一的“狗”。狗是人类的忠诚朋友,代表忠诚忠厚。那么,“歲”就是“步”穿“戌”,含义就是“这一岁来的匆匆,去的匆匆,过的很踏实,像狗一样来来回回的跑”。“歲”也寄托了“岁岁(碎碎)平安”之意,因而在过年之际,让娃娃摔碎几个碗的民间习俗由此产生。
以上是从“年”与“岁”的汉字构成上区分的,下面再从历法方面对“年”“岁”加以区分。
我國古代历法是按阴阳合历来计算执行的。
“岁(歲)”,是指从廿四节气的冬至算起,直到来年的冬至结束,叫“一岁”。也就是两个冬至之间为一岁,大约是365.2425日。其实就是按太阳运行周期计算,就是俗称的“阳历”。
为什么“岁”从“冬至”起始?
因为我國古代的哲学思想是由阴阳学说主宰的,讲阴阳平衡天下才安。“冬至”是阴达到极盛的时刻,物极必反,阴盛极也就预示着“阴”的衰败的开始,阴衰阳起,“阳”由衰竭转向起死回生。冬至就有“一阳生”的说法。《易经》称“冬至”为“复卦”,就是“地雷复卦”,即上卦为坤下卦为震,一阳爻在下,阳爻又复归了,“一阳复始,万象更新”。我國古代儒家思想厚重,重阳轻阴,认为“阳”吉利,一切从阳开始。所以,“岁”就从冬至起始。随着“阴”与“阳”的轮换,经过365.2425天的阴阳制衡,冬至既是阳的衰竭点,也是阳的起始点,更是阴盛极点。这就是阴阳一岁(365.2425天)的轮回。
中国古代的阳历每年的日数,与世界通用公历的每年的日数极其相吻合。为了与世界通用公历的接轨,避免不必要的人为时日错乱,中华民国初期(也有人说是从袁世凯时期),决定使用世界通用的“阳历”,这样元旦就从冬至日向后推迟10天左右,这就有了“冬至十天阳历年”的说法。这就是我们现在通用的“阳历”,而不是“洋历”(“阳历”不是外国人发明的,中国才是世界上历法创立最早最精湛的国家)。
我國冬至日有吃饺子吃汤圆的习俗,北饺南圆,为什么?因为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也有“吃了汤圆圆满一岁”的说法;也有“汤圆像太阳(一阳生),吃了汤圆暖洋洋”的说法。
“年”,是按月来计算,称“月历”或“阴历”,即平年十二个月,润年十三个月。也就是平年日数是354日,比“岁”少了大约11日;润年天数384日,比“岁”多了大约18日左右。这样时间长了怎么办?古代管历法的人很聪明,采用阴阳合历的办法,即采用平常人所说的“三年一润五年二润”的办法。其实,“三年一润五年二润”也是不科学的,历法真正采用的是“十九年七润”的周期法,也就是十九年一个润的大轮回周期,这是最科学的,现在一直延用着。五千年中华文化文明也充分体现在历法的制定上。因而,年从“正月初一”起始,到来年的腊月三十(或廿九)午夜亥尾结束,即“腊月三十亥末到来年的正月初一为一年”,一年含十二个月或十三个月。正如李白詩《日出入行》:“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再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附:
新年后的 一天,有一个人来到相字先生的相字摊前,说为家里的病人相字,看一看病情是否能好转。相字先生让他写一字。这人随手写了一个“年”字。
相字先生看了一会儿“年”字,眉头一皱再皱。这个人把“年”字的下面一“丨”拉得特别长。对这人说道:“新年大正月的,我得实话实说,你的家人的病没法治了,不久会走的”!这人问“为什么”?相字先生说:“年字的上部首是个(人),是个卧床不起的人,年字的下部首(竖)是腿脚,你又把年字的(丨)写得太长,这样卧床的人的腿和脚都耷拉床下了,病还能有救吗?”这个人回家后不久,病故。
丁同金,字普慈,笔名千里易,男,1959年10月生,山东泗水城北故县村人。八十年代初毕业于济宁师专,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截至现在共有五本书面世,前三本与人合作编写,即《初中语文重要篇目分析与指导》(中国海洋出版社)、《幽谷风》(中国文联出版社)、《泗河方域丁氏族谱》、《藜苋叶》。《泗上丁氏传奇》与《藜苋叶》是自己的专著。希望书香传遍每位读者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