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写下这个题目,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最近流行的新童谣:“起得最早的人是我,归得最迟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活得最苦的人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 确实,当下教师的劳累、学生的辛苦已是不争的事实,教育中的幸福感似乎在逐渐消逝。然而,我始终坚信,教育的本质从未改变,幸福也从未真正远离,只要我们坚守初心,用心去做,就能在这平凡的岗位上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满足与快乐。
一、赤子追梦,不忘初心
我始终认为,决定一件事能否做好的关键在于态度,而非能力。当我们以敌对的态度去做事,即便结果圆满,过程也充满痛苦。这种痛苦的过程,即便换来美好的结果,对自身又有何益处呢?
我出生于广西河池最贫穷、最偏远的大石山区。从踏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心中便萌生了一个朦胧的愿望:要是将来能成为一名老师该多好啊,这样就不用风吹日晒了。到了初中,愿望变得更加实际:要是能在乡里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不用再回山里了。高中时,我的梦想愈发清晰,那就是考上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当同学们四处投递简历找工作时,我毫不犹豫地只将简历投给了学校。2011 年 9 月,我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教师。
如今,我深爱着这份工作。它不仅给予我基本的生活保障,让我拥有尊严地活着,更让我实现了人生价值。我深知,这份工作凝聚着我、家人以及所有关心帮助我的人的心血,所以我倍加珍惜。早出晚归已成为我生活的常态,站在讲台上讲课更是我生活的乐趣所在。每当站在讲台上,我都能全身心投入,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我常常思考,如果离开了这三尺讲台,我还能做什么?还能如此身心愉悦地工作吗?
二、用心关爱,无私奉献
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我就在思索: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能为学生做些什么?能给予他们什么?在物质上,我无法给予学生太多,也难以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思来想去,结合自身实际,我能为学生做的主要有两件事:
其一,传授知识,这是每一位老师的本职工作;其二,尽我所能,关心和帮助每一位孩子。说到关心,我认为陪伴是最好的方式。我坚持每天做到:孩子们临睡前,让他们看到我走过窗前的身影;当他们躺在床上难以入睡时,我会轻声询问:“热吗?” 或是 “冷吗?” 然后贴心地提醒:“周末回家买把扇子或者换一床厚一点的棉被吧”;当孩子们在食堂抱怨饭菜难吃又贵时,我会坐到他们身旁,与他们一同品尝,让他们感受到我与他们同甘共苦;孩子们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时,我或是在一旁加油助威,或是参与其中,和他们玩得不亦乐乎;当孩子们在教室里犹豫是否要举手提问时,我会轻轻走到他们面前,给予鼓励的眼神;孩子们走进教室时,第一眼便能看到我在讲台上等候。我做这些,并非为了向他人证明自己的努力和能干,只是因为我热爱这份工作,想为孩子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这些看似平凡琐碎的小事,我早已习以为常,却没想到它们竟感动了无数家庭。2016 年 8 月 28 日下午 13:50 左右,我在骑车上班途中,为了避让一个骑行路线呈 “S” 型的学生,紧急刹车导致车子侧翻,左手肘关节粉碎性骨折。这次意外受伤,让我深刻体会到,我平日里做的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对每个家庭来说是如此重要。家长们得知我的伤情后,纷纷伸出援手。有位家长连夜将自家祖传的药酒送到我家,还亲自为我擦药,第二天早上又来查看药效,第三天晚上赶到医院,生怕我药不够用,之后更是天天到医院看望、陪伴我,直至我出院。其中有两位家长的举动让我尤为感动,终身难忘。为了确保我的手术顺利,不留后遗症,一位家长联系了医院里最好的骨科医生为我主刀,术后还每天熬制各种汤药送到医院;另一位家长从住院第一天起就一直陪伴在我床边,手术前后两天,更是每天陪我到晚上 12 点才回家。手术当天,是他推着我进入手术室,当我术后醒来,第一眼看到的也是他。那一刻,我泪流满面,这泪水并非因为手术的疼痛,而是被他的举动深深感动。喝着家长们特地为我熬制的汤药,我每喝一口,眼泪就忍不住掉落一滴。我并非矫情脆弱,只是觉得在茫茫人海中,我与他们非亲非故,却能得到他们亲人般的关怀,实在受之有愧。他们的举动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我不再孤单。
三、言传身教,播撒正能
我认为,作为老师,一生会教导无数学生,但最终留给学生的,不应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给他们的正能量。回顾我的求学生涯,十几年过去了,众多老师中,我依然清晰记得高中班主任潘宽平老师。他是一位语文老师,也是一位作家。我记住他,并非因为他的语文课多么生动,传授了多少知识,也不是因为他出版了多少著作、讲过多少经典名言,而是他通过自身努力,源源不断地向我们传递的正能量。潘老师家庭条件优越,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教育环境都十分良好,他本可以选择安逸的生活,无需如此拼命工作。但他却每天早出晚归,坚持三更睡五更起进行创作。我们学生都称他为 “拼命三郎”,而他自己却认为这是一种乐趣,能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叫 “拼命”,而叫 “享受”。每当我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