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过处情悠悠
——张喜魁散文集《乡情悠悠》序言
文/郝永渠
看完张喜魁先生的书稿,我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十分亲切。作者笔下的生活画面都是我所亲身经历或者见到过的,那些活生生的人和事儿似乎也都出自我的身边。
张喜魁是一位农民,或者说是一位曾经的农村基层干部。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生中未曾离开过邢台西南乡那个叫作“西北留”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他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出力流汗,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春去春又回”;他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带领村民发展经济,繁荣文化,谱写了一曲曲乡村振兴的田园牧歌。在他逾半个世纪的人生经历中,见证了农村社会的风风雨雨,洞悉了人情世故的是非冷暖。他着意把这些东西写下来,为他所钟爱的乡村留下一份真切的记忆。
翻阅书稿,一篇篇带着泥土气息的短文令我感动。那枝繁叶茂的百年古槐,那咕咕喷涌的一泓老泉,那房前屋后的花椒树,那熟透了的红高粱,那果实累累的采摘园……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展现了乡村的恬淡、清新与美丽;那烛光里的母亲,那豁达乐观的爷爷,那风趣幽默的老歪叔,那热心乡村文化的退役军人,那默默无闻的环卫工,那救死扶伤的乡村医生……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表现了乡村人的淳朴、厚道与善良;那人才济济的“秀才过洞子”,那文墨飘香的书画一条街,那群英荟萃的人才榜,那缤纷多彩的村史馆、文化驿站……一个个标志性符号铭记了千年古村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还有那侵略者惨绝人寰的杀人惨案,那令人荡气回肠的生产队趣事,那持续三年的疫情防控,那鼓舞人心的村剧编排……一件件刻骨铭心的往事承载了乡村生活的悲喜哀乐。这一切的一切,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浓浓的乡情。
如果与某些号称“阳春白雪”的作品相比,张喜魁的作品无疑只能算是“下里巴人”。但他的作品简单、质朴、不做作,犹如不加粉饰的素描画,轻描淡写,但情真意切,通俗生动,一定会令如他一般的农民朋友喜欢读,读得进去,读得明白,读出韵味,读出生活的真谛。
我与张喜魁先生相识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儿。最早在《燕赵文学》微信平台上看到他的文章并没有十分在意,后来到西北留村参与文化活动时见到他本人,张清亮老师介绍说这是他早年的学生,刚刚卸任村党总支书记,这以后我才刻意关注他的一些作品。真正了解这位农民作家是那次信都区作协组织的贾庄采风,返回市区时我坐他的车,车上我们有了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从而了解到他服务乡村事业的人生经历。他表示从村干部任上退下来后想写一写农村里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变化,为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做一份贡献。前些时,他打电话来说想把自己写的一些文章整理一下,出一本书,看我能否写一篇《序言》,随即就把书稿发了过来。我被他的执着精神所感动,认真阅读了每一篇文章,有感而发涂抹出这么一篇东西,权作回对他的一片诚心。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如同漂泊在茫茫人海中的一叶扁舟,被生活的洪流推着前行,偶尔停下脚步回望乡村故土,才发现那些深植于心的乡愁与乡情才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无论走多远都挥之不去的温馨的牵挂。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张喜魁先生的这本书稿,书中的这些画面、这些故事或许会触动你的心弦,让你在忙碌之余能寻得一丝心灵的慰藉。
我也希望通过这部书稿,能够唤起更多的人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从而激发对生活本质的思考——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如何才能不失初心,守护好那份源自乡土的纯真与美好。
浮云消散纯真在,乡风过处情悠悠。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心灵的旅程,感受那份超越时空的乡情悠悠,让它成为我们生命中永不褪色的风景。【作者简介】青山依旧,本名郝永渠,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大学学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原邢台县浆水中学校长。